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张升宁  李立 《医学综述》2007,13(21):1603-1605
肝脏移植免疫耐受具有其独特性,诱导免疫耐受是延长肝移植患者的生存期以及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人们通过多种方法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其中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供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受者体内受刺激因子作用,不可避免的会发育成熟,同时会被宿主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被清除,使已经产生的免疫耐受作用消失,而使用受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可避免以上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方面中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得以充分肯定。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仅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CCR7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 小鼠骨髓细胞经梯度离心及rmIL-4、rmGM-CSF诱导培养未成熟树突状细胞;CCR7重组腺病毒经增强离心法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观察转染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取CCR7修饰imDCs于皮肤移植前2d、移植后第5天,经腹部注入受体小鼠,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和病理变化.结果 CCR7基因成功转染入imDCs;腺病毒转染后im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imDCs组增强但弱于mDCs组,IL-10可以明显降低刺激能力;CCR7腺病毒转染组皮肤存活时间长于转染前,IL-10能显著延长皮肤存活时间.结论 CCR7重组腺病毒转染imDCs后,im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部分增强,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4.
转hCTLA4Ig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人CTLA4Ig转染DCs ,探讨转人CTLA4Ig(hCTLA4Ig)树突状细胞 (DCsRev)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重组逆转录病毒将目的基因hCTLA4Ig转染到大鼠骨髓来源的DCs中 ,通过流式细胞检测目的基因hCTLA4Ig表达及DCs表面分子的改变 ;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检测DCsRev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 结果 重组逆转录病毒转染DCs的最大效率为 91 2 5 % ;在功能上 ,DCsRev不但丧失了刺激MLR的能力 ,并且能够强烈抑制MLR中反应T细胞的增殖 ,而且抑制率与加入DCsRev的数量和DCsRev预处理反应T细胞的时间长短有关。具体来说 ,DCsRev数量在 10 3 ~ 10 4之间时 ,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最高为 71 96%。而当DCsRev数量达到 5× 10 4抑制率下降为 5 9 2 %。在 12~ 48h之间 ,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 ,抑制率却不断下降 ,预处理 12h抑制率最高 ,为 99 6%。但不做预处理 ,在反应开始时同时加入DCsRev ,则抑制率明显降低 ,仅为 5 9 2 %。对腹腔注射DCsRev大鼠脾T淋巴细胞体外分析表明 ,DCsRev也能在动物体内诱导耐受 ,但这种免疫耐受状态不能维持终身。结论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人CTLA4Ig转染DCs,不但DCs表面CD86分子被CTLA4Ig有效的封闭 ,并且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5.
熟转化,但IL-10可抑制成熟;流式结果表明转染后细胞表型符合典型imDCs的特征;Western blot证实CCR7重组腺病毒转染imDCs后可增强CCR7的表达;体外趋化实验显示转染后imDCs体外迁移百分比由4.2%增加到36.1%.结论 CCR7重组腺病毒转染imDCs后,其仍保留末成熟特性,CCR7蛋白表达增强,体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各亚型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梅毒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C各亚型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12和IFN-γ的水平.结果 23例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1c+)的表达为(1.51±2.04)%,与15例正常对照组(0.38±0.18)%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23+)的表达为(0.37±0.21)%,与正常对照组(0.38±0.2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的水平为(52.70 ±103.04) pg/mL,与正常对照组(0.98± 1.4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FN-γ的水平为(6.12 ±9.76)pg/mL,与正常对照组(0.25 ±0.18)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CD11c+、CD123+百分数与血清中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梅毒螺旋体(TP)进入体内后主要诱导CD11c+型DC表达,引发Th1反应,启动细胞免疫;IL-12及IFN-γ参与了TP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TP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DC各亚型的表达与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联合供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分别为供者、受者,建立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模型.对照组术前术后未给予任何免疫干预措施;雷帕霉素组术后第0天至第6天给予雷帕霉素灌胃;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将供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于术前第7天经尾静脉输注给受者;联合组将供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于术前第7d经尾静脉输注给受者,并在术后第0天至第6天给予雷帕霉素灌胃.结果 对照组、雷帕霉素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联合组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6.9±1.9)、(12.3±3.0)、(17.0±3.4)、(20.8±3.6)d.方差分析提示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NK检验提示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雷帕霉素能延长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联合供者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延长免疫耐受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对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为抗排斥反应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术前预处理受者 ,或术后联用环孢霉素 (CSA)。根据实验分组对皮肤移植术后移植皮片存活情况观察。结果对照组、未成熟 DC组、未成熟DC联用环孢霉素组 ,其受体存活时间分别为 6 .86± 1.34d、7.5 7± 1.99d、2 2 .4 3± 4 .4 6 d。未成熟 DC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异 ,而与未成熟 DC联用环孢霉素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结论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术前预处理移植受体 ,可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大鼠体内对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成熟度的影响,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途径。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GM-CSF预处理组,G-CSF预处理组。分别在给药的3,5,7,9,11d取脾脏并分离D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的数量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imDC/DC的比值。结果DC数量增长与两组药物刺激时间呈线性关系;两组imDC/DC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性,其中预处理后的第7d达最大值;两种刺激因子对大鼠体内DC增值的数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种预处理因素对大鼠体内DC成熟度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GM-CSF或G-CSF在大鼠体内作用时,可增加DC的数量及imDC/DC的比率。提示体内使用G-CSF在促进DC的未成熟状态以及诱导免疫耐受方面可能比GM-CSF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癌细胞能否直接影响CD4+T 细胞干扰素-γ(IFN-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方法:ELISA法检测肺癌组(n = 30)及健康对照组(n = 30)血浆IFN-γ水平;免疫磁珠分选两组外周血CD4+T 细胞(n = 8),提取DNA后经亚硫酸氢盐修饰,PCR扩增 IFN-γ基因启动子进行TA克隆测序,测序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建立健康人CD4+T 细胞与肺腺癌细胞株SPC-A1体外Transwell共培养体系(n = 6),并设健康人CD4+T 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培养5 d后分别收集CD4+T 细胞?CD4+T 细胞按上述法进行TA克隆测序?同时CD4+T 细胞经anti-CD3?anti-CD28刺激6?24 h,ELISA法检测两组上清IFN-γ表达水平,RT-PCR检测CD4+T 细胞IFN-γ mRNA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浆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69.30 ± 38.56) pg/ml vs (92.62 ± 34.75) pg/ml,P = 0.017];肺癌组CD4+T 细胞IFN-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4.6% vs 68.6%,P < 0.001);肺癌患者血浆IFN-γ水平与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呈负相关(r = -0.850 3,P = 0.010 7)?体外Transwell共培养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D4+T 细胞anti-CD3?anti-CD28刺激6?24 h,IFN-γ表达水平显著下降[6 h:(14.53 ± 7.12) pg/ml vs (36.14 ± 23.51) pg/ml,24 h:(7.81 ± 4.02) pg/ml vs (24.85 ± 15.58) pg/ml],6 h对照组CD4+T 细胞IFN-γ mRNA表达水平为实验组的2.37倍?实验组CD4+T 细胞IFN-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5.4% vs 70.9%)?结论:肺癌细胞可诱导CD4+T 细胞IFN-γ基因启动子发生高甲基化,进而导致IFN-γ基因表达下调,可能对肺癌患者的免疫抑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 T细胞对骨肉瘤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唑来磷酸法扩增骨肉瘤患者外
周血γδ T细胞。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情况;LDH法检
测骨肉瘤患者γδ 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IFN-γ对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明显提高(P<0.01),骨肉瘤患者γδ T细
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0.01)。抗人FasL抗体对γδ T细胞杀伤OS细胞作用影响较小(P>0.05);但能显著阻断
γδ T细胞杀伤IFN-γ预处理OS细胞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FN-γ可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 T细胞的抗骨肉
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ciclosporine,CsA)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的产生,以及对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PBMCs在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抗CD3和抗CD28(anti-CD28)单克隆抗体、IL-12(Th1细胞分化因子)刺激的情况下或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观察CsA对IFN-γ产生和Th1细胞分化的影响.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评价CsA对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及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2产生的影响.[结果]CsA对由不同条件诱导产生的IFN-γ,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抑制关系.此外,CsA抑制IL-12诱导的Th1分化.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CsA可抑制CD4 和CD8 T细胞IFN-γ的表达.[结论]CsA剂量依赖性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抑制CD4 、CD8 T淋巴细胞产生IFN-γ和Th1细胞的分化,其抑制机理可能与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调节机制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并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的细胞,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调节中扮演着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双重角色[1],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随着免疫学的发展,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如何利用树突状细胞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并维持其耐受状态成为研究热点,由此提出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概念[2]。1 tDCs的定义和来源DC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发育过程中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紫外线照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C3H小鼠对Balb/c小鼠同种抗原免疫耐受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 (1)用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照射Balb/c(H-2d)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 DC),诱导其凋亡,随后将其输注到C3H(H-2k)小鼠体内,诱导C3H小鼠对Balb/c抗原免疫耐受。(2)检测诱免疫耐受小鼠体内调节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分泌以研究其耐受机制。结果 (1)UVB-Balb/c im DC免疫的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了免疫耐受,不能产生抗Balb/c抗体。(2)免疫耐受C3H小鼠不能排异注射到体内的Balb/c脾细胞。(3)UVB-Balb/c im DC免疫的C3H小鼠T细胞分泌IL-10增加,并且产生更多的FOX-P3+调节T细胞。结论 (1)应用UVB-Balb/c im DC免疫C3H小鼠可以使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完全彻底的免疫耐受。(2)免疫耐受C3H小鼠对Balb/c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其T细胞分泌IL-10增加,并且产生更多的FOX-P3~+调节T细胞。  相似文献   

15.
1树突状细胞的研究历史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868年,Langerhans就曾描述过在皮肤内有一种形状特别,呈树突状结构的细胞,并命名为朗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但其具体功能不明。直到1973年Stinman和Cohn,在脾脏组织中也发现DC之后才将DC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 )刺激初次免疫反应(primary immune response)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许昌 《医学综述》2011,17(8):1126-1129
近年来,随着对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树突状细胞不仅是体内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激发免疫反应,而且又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维持免疫反应平衡及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成为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可以双向调节免疫反应。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是树突状细胞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个群体,在维持免疫平衡,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感染、移植耐受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成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杨颖  罗晖  冯杰  曾韡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9):1249-1253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GABA)抑制腹主动脉瘤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s)的迁移机制.方法:在腹主动脉瘤小鼠iDCs中转染GABA-A受体α5亚基SiRNA 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GABA-A受体α5亚基表达水平的变化.然后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GABA/GABA-A受体α5亚基对iDCs迁移能力的调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ABA/GABA-A受体α5亚基对iDCs伪足生成的影响.结果:在iDCs中转染GABA-A受体α5亚基SiRNA 48 h后,α5亚基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BA抑制iDCs的迁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BA抑制了iDCs伪足的形成.结论:GABA可能作用于GABA-A受体α5亚基抑制腹主动脉瘤小鼠iDCs的迁移和iDCs伪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张晶  徐钧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48-49,51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诱导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1D0)的表达情况。方法大鼠脾脏分离培养Dc,进行形态特征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及确定其纯度。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FN-γ诱导作用Dc后,荧光定量RT—PCR测定IDO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大鼠脾脏分离培养的DC纯度可达80%以上,培养10d的Dc具有典型的树枝状突起,CD80、CD86的阳性表达分别达75%、90%以上。IDOmRNA的表达水平随IFN-γ的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结论IFN-γ在体外能诱导大鼠脾脏Dc的IDO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供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输注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异体肾移植大鼠产生免疫耐受,并探讨其 机制。方法 肾移植大鼠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骨髓移植组、联合诱导组、环磷酰胺组。 51Cr释放实验测定大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毒效应;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L-4、IFN-γ、TGP- β水平。结果 阴性对照组肾移植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MST)为(7.12±1.25)d,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为(24.38 ±3.20)d,骨髓移植组为(7.87±2.1)d,环磷酰胺组为(18.13±2.36)d,而联合诱导组延长到(80.75±16.88)d, 与上述4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耐受组大鼠(CTL)杀伤率低于排斥组(4.3±1.0)υs(39.6± 4.4),(P<0.01)。耐受组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IL-4和TGF-β水平为(185.44±32.17)ng/L和(716.82± 197.62)ng/L,高于排斥组(P<0.01);而IFN-γ水平为(532.78±34.54)ng/L,低于排斥组(P<0.01)。结论 术前供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输注联合骨髓移植,可成功诱导受体大鼠产生免疫耐受,其机制可能与特异性 CTL无能及TH1/TH2/TH3细胞因子网络的免疫偏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