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炭疽流行若干问题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刘军,方锦嵩,曾竣我区炭疽发病居全国第三、四位,人间炭疽流行常继发于畜间炭疽的流行,以局部暴发为主,流行类型属农业型,分布广泛。发病率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山区发病高于平原地区,流行季节在6~9月,7、...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4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突然发生了畜间炭疽流行 ,并波及到人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自治区、地区及县级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 ,所有病人均集中到乡卫生院接受治疗 ,没有死亡病例发生。现将疫情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 疫情发生经过广西巴马县局桑乡彩乡村彩上屯、百陋屯及那平屯 ,4月 8日至 4月 2 8日相继出现不明原因死牛死马情况 ,当地居民参与剖宰病死牛马 ,并分食牛马肉。 4月 16日 ,彩乡村医生得知该情况后 ,马上报告乡畜牧兽医站。接到报告后 ,局桑乡畜牧兽医站立即…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8月 ,广西那坡县百都乡发生不明原因死牛死马 ,并相继出现发热、头痛及皮肤破溃结黑痂等疑似炭疽的病人。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和试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是一起动物间炭疽流行并波及人间的疫情。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经卫生、畜牧、公安、工商等部门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 ,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所有病人均治愈出院 ,没有死亡病例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那坡县位于广西西南部 ,属亚热带的内陆地区 ,以土坡为主 ,全县共辖 2个镇和 10个乡 ,总面积 2 2 31km2 ,人口19 3万 ,其中农业人口 17 5 1万 ,居住有汉… 相似文献
4.
5.
我国是炭疽的疫源地之一。自1956年将炭疽列入疫情报告以来,每年都有病例发生。本文就我区36年(1956—1991)来炭疽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一、资料来源 (一)1956~1991(1978~1991)年人间(畜间)炭疽发病资料分别来自本站疫情室及广西区兽医防检站。 (二)1983~1990年部分炭疽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三)1985~1989年部分县市炭疽暴发点调查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我国炭疽的流行概况,政府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以及研究现状,总结了我国在炭疽防治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加强我国炭疽防制工作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6年3月6日,青海省煌中县田家寨乡李家台村发生一起由于剥食病死奶牛引起的炭疽暴发流行,现报告如下。1流行概况湟中县田家寨乡李家台村,位于西宁东南部,距西宁市40km,全村183户、882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落,经济状况较落后,既往无炭疽流行史。1996年3月4日该村农民李永科发现自家喂养的黑白花奶牛奶量明显减沙,精神萎糜,目光呆滞,不思饮食,排出粪便呈柏油状,由于未清兽医诊治,病牛于3川6日上午9时出现呼吸急促,全身抽搐窒息而倒毙。死后鼻腔、口腔、肛门等胜道流出不凝血液。与病牛同圈唯养的8岁小牛也相继出现类似症… 相似文献
8.
1989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杭州市西湖区转扩镇南村发生一起人畜炭疽病流行,现将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流 行 经 过 南村奶牛场有挤奶工12人,清洁工2人,兽医1人。有奶牛88头。从1989年6月2日首例病牛暴死至7月14日最后一头牛发病,流行持续42天。共发生病牛 12头,病发率为 13.64%;病死牛 5头,病死率为41.67%。前 4头病死牛分别于 6月 2日、12日、22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炭疽疫源地调查情况及防制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炭疽疫源地调查情况及防制意见梁旭东(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2206)炭疽是一古老的人兽共患病,其致病菌是一种土壤病原菌,形成芽孢后存活数十年并不失其致病灶。Jacotot和Virat(1954)发现,Pasteur... 相似文献
10.
南阳市乳品厂奶牛炭疽流行控制传入人间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主敬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5):94-94,93
1992年8月22~28日,南阳市乳品厂发生了奶牛炭疽流行,死亡奶牛24头、死牛的肉、奶、骨、皮等直接威胁易感人群达15000余人。疫情发生后,当地卫生防疫、畜牧部门立即采取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畜;司疫情向人间蔓延,经3年监测,未发生炭疽病人。为探索在城市乳制品业控制畜间炭疽向易感人群扩散的防制措施,特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概况1.1南阳市乳品厂位于市区西南部,以养殖奶牛、供应市民鲜奶及生产奶粉为主。该厂饲养奶牛158头,日供奶3901户。1992年8月22日1头奶牛发病,病情凶猛,次日死亡。卖给市食品公司商店。该店派人到… 相似文献
11.
樊芸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0,8(2)
目的通过对2004-2009年成都市龙泉驿区艾滋病疫情分析,发现艾滋病流行特点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选择已经四川省CDC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的、现住址在该区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自2004年经外地报来龙泉驿区第1例HIV感染者,至2009-12-31,该区现有HIV/AIDS101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3例,HIV感染者68例;分布于10个乡镇、街办,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1.1∶1。性传播占76.24%,注射吸毒占19.80%,无母婴传播感染方式。职业分布广,主要以无业人员及农民工为主。结论龙泉驿区艾滋病流行速度加快,传播途径转变为以性接触为主,疫情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加大防治力度,阻止艾滋病在该区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相似文献
12.
1998年8~9月在我市左云县三屯乡绿道坡村发生一起人畜炭疽病。该村在五十多年前曾发生过炭疽流行,属于老疫区。此次流行是五十年来的第一次,共死羊现只,发生人皮肤炭疽6例。1基本仙况绿道坡村是一个山区小村,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全村有居民42户,人口IW入,养羊户有困户,共养羊gn只。Ind年的8月初开始,该村陆续出现羊只发病和死亡,因此把大部分羊刻杀和食用。先后有1则多人参与剖杀死羊或吃过死羊肉,直到8月组日首例皮肤炭疽病例出现后,立即制止了剖杀和食用死羊,以后出现的死羊均在兽医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彻底处理。2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州北部山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方法采集并解剖调查点山溪中螺蛳、溪蟹,检查并
殖吸虫尾蚴、囊蚴。用所获囊蚴人工感染猫、犬,解剖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进行COI
基因、ITS2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检索并殖吸虫,COI基因与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结果良口螺蛳尾蚴
感染率0.32%(4/1 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100%(35/35)。感染度:79.4个囊蚴/只
蟹,11.12个囊蚴/g蟹,最高只蟹检出囊蚴1 050个,蟹种平和华溪蟹。南昆山螺蛳尾蚴感染率0.15%(3/2
00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 100%(59/59),感染度:105.66个/只蟹,7.87个/ g蟹。蟹
种为平和华溪蟹。吕田螺蛳尾蚴感染率0.03%(1/310),螺蛳种为拟钉螺。溪蟹囊蚴感染率36.73%
(36/98),感染度4.55个囊蚴/只蟹,0.53个囊蚴/ g蟹,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良口和南昆山成虫COI、
ITS2基因DNA序列与GenBank检索卫氏并殖吸虫COI、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98%和98%、
97% 。结论广州北部山区新发现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两处,两疫源地虫种无差异。斯氏狸殖吸虫中
度疫源地一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南京市浦口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浦口区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以及防治措施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趋势。结果2011年全区钉螺面积383.11 hm2,阳性钉螺面积为0,有螺条块数15个,均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4-2011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浦口区血吸虫病疫情呈低度流行态势,防治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2009~2013年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探讨相关防治措施。方法从梅毒分期、性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对番禺区2009-2013年梅毒报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2013年间,该区共报告梅毒4 539例,梅毒报告发病率波动在46.94/10万~58.96/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2.20/10万,高于同期广州市梅毒报告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21∶1远高于广州市梅毒性别比;梅毒分期中二期患者比例最大(65.57%);年龄分布上以20~40岁患者占比最大(79.32%);职业分布上以无业人员占比最大(52.02%);文化程度分布上以初中及以下占比最大(48.87%);在报告发病人群中,以流动人口占比最大(59.02%)。结论梅毒发病患者主要为20~40岁人群,以无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流动人口为主,应强化针对性强的梅毒防治综合措施,有效防控梅毒。 相似文献
17.
2004-2008年遂宁市船山区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婧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0,8(1)
目的分析遂宁市船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订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遂宁市船山区2004-2008年病毒性肝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08年遂宁市船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6891例,总发病率515.56/10万。各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0,P0.01)。型别以乙型肝炎为主(15509例),占91.82%;季节以5-8月发病较高,占40.23%(6796/16891);发病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5岁,以青壮年(15~39岁)为主(10180例),占60.27%;职业以农民为主(9958例),占58.96%;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84∶1。结论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甲肝、乙肝疫苗接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甲、乙型肝炎疫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nhalation anthrax is characterized by a systemic spread of the challenge agent, Bacillus anthracis. It causes severe damage, including multiple hemorrhagic lesions, to host tissues and organs.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anthrax lethal toxin secreted by proliferating bacteria is a major cause of death, however, the pathology of intoxication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is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during the infectious process. In order to close a gap betwee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thrax molecular pathology and the most prominent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infectious process we undertook bioinformatic and experimental analyses of potential proteolytic virulence factors of B. anthracis distinct from lethal toxin. 相似文献19.
目的 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疟疾流行动态及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九龙坡区1953-2013年疟疾疫情、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发病率,分析发病的季节及城乡、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并总结防制过程.结果 1953-2013年报告疟疾13 675例,年均发病率为43.16/10万,有2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3、1977年,发病率分别为3 172.23/10万、224.80/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6-8月占58.92%(2 815/4 778);农村发病占77.50%(3 703/4 778);15~49岁年龄发病占81.12%(3 876/4 778),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56∶1.0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7.69%(510/884);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调查及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1993年以后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2002-2013年新发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九龙坡区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到高疟区务工的流动人员的监测管理,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