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分析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院前心脏骤停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进入ICU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ICU72例经过心肺复苏(CPR)成功后的患者,按心脏骤停的地点分为院前组和院内组,比较两组的年龄、基础疾病、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复苏成功时肾上腺素累积量、胺碘酮累积量、乳酸、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在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入ICU时乳酸水平、存活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院内组存活率(16.67%)与院前组存活率(4.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在年龄、CPR持续时间、胺碘酮累积量、肾上腺素累积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很低,而院前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明显低于院内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与第一现场目击者未及时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有关,加强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早期心肺复苏、早期气管插管、早期除颤,尽快恢复重要脏器的灌注是提高复苏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ICU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抢救并进行有效地护理,探讨护理方法、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心脏病骤停患者中抢救成功的85例患者的心肺复苏护理.结果:本次研究中未发生分泌物堵塞呼吸道与急肾功能衰竭,有一例患者发生脑血肿,经手术治疗后消失,有一例患者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而再次发生骤停.结论:心肺复苏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作用,应该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金科 《现代医院》2003,3(3):35-36
分析徒手心肺复苏术的过去、现在模式和前景,体现徒手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随遇性和心肺停止第一目去掌握的必要性。结论:现代医学复苏学和医疗器械的进步,在院前急救并不能消失徒手心肺复苏术。珍惜生命,全民普及徒手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CPR)初步成功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制定严密完善的护理策略。方法收集作者医院近5年来CPR成功后,病情允许转送中心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者45例的临床资料、护理要领和心得。结果本组45例,经良好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脑功能的支持、维持,均于入急诊抢救室后6 h内转入中心ICU,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和康复治疗。结论医护的密切配合、严密的护理策略预案、高质量的护理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高效的反应机制是提高CPR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03.03日至2017.05.01日在本院心肺复苏成功的30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急诊时间先后分成对照组15例、观察组15例.前组实施常规护理,后组采取急诊护理.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33%)较对照组(40.00%)更低(p<0.05).结论:急诊护理能够预防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等不良症状,有利于后期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庄惠敏 《现代养生》2014,(24):203-203
目的:心脏骤停疾病发生时间短,发病突然,留给医生的抢救时间短,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就是及时恢复患者的心肺。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做一总结。结果: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82例心脏骤停患者中经心脏复苏抢救以后成功的患者一共36例。结论:通过分析这些抢救成功的患者复苏后的护理策略,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关莉萍 《现代养生》2014,(16):18-18
前晚,家住秦淮区的爷爷与往常一样陪着老伴在家中看电视,当63岁的陈爷爷从沙发上起身的瞬间,忽然感觉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老伴赶紧拨打了120,陈爷爷被紧急送往了附近的454医院,入院后不到一分钟,陈爷爷发生了心脏骤停的症状,经过紧急抢救,陈爷爷终于脱离了危险。但是,像陈爷爷这样幸运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患者,都因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间而停止了呼吸。解放军第454医院急诊科主任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并找出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原因,用以指导院前急救工作。方法对3年来天津市急救中心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天津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原因有三:一,急救资源的补充使急救半径缩短,急救人员到达急救现场时间提前,患者能够在急救的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二,第一目击者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社会对急救工作的关心与参与程度。三,急救中心通过培训专业队伍,在新理论指导下改进临床技术,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整体急救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生活质量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经心肺脑复苏抢救的116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心肺脑复苏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复苏后24 h存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经山莨菪碱药物干预治疗后,复苏后24 h存活率明显提高至32.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79%(P〈0.05),而ROSC率稍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方面,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累积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物质生活累积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干预治疗可改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的存活状况、神经功能情况及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心脏骤停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循环和呼吸突然停止及意识丧失,是最紧迫的急诊。心肺复苏就是针对这一急诊所采用的一系列急救措施。 心肺复苏开始越早越好。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高的组织,对缺氧最敏感。通常情况下,心脏骤停3秒钟,患者感到头昏,10~20秒时发生昏厥,30~45秒瞳孔散大,1分钟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分钟后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如能在4分钟内开始现场心肺复苏(即心肺复苏的早期处理),而且在8分钟内开始进一步处理(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临床急救有效率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1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方式,研究组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结果研究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为87.10%、抢救成功率为65.59%、抢救成活率为23.66%、护理满意度为94.62%,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综合急救能力和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达 《中国校医》2020,34(8):594
目的 分析急救前移对心搏骤停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中心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诊的147例心搏骤停患,依据有无进行急救前移分为观察组(73例)与对照组(74例)。对比2组救治时间和复跳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心搏骤停后首次进行胸外按压时间、心搏骤停后至医院的时间、院前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前心脏复跳率(5.5%)、院内心脏复跳率(12.3%)均高于对照组(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心搏骤停后首次进行电除颤时间、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前移可以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应当在院前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心脏骤停患者83例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3例和中年组(〈60岁)40例,对两组患者心脏骤停相关因素和复苏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最常见心脏骤停原因为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窒息也是导致老年人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老年组患者死亡率(76.74%)高于中年组(50.00%),P〈0.05,正常出院率(20.93%)低于中年组(42.50%),P〈0.05。结论老年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中年人低,对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以及对窒息等意外的预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围生期心脏骤停孕产妇的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围生期心脏骤停孕产妇20例,分析心脏骤停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孕周、产次及分娩方式,同时录入手术指征、病因及心脏复苏至分娩时间.结果 20例孕产妇中5例采取阴式分娩(20%),13例采取剖宫产(65%),2例采取引产(10%);7例剖腹产手术指征不明确(35%),9例羊水栓塞(45%),5例子痫(20%),3例产科出血(15%).产科首次抢救9例发生心脏骤停的孕产妇,其中存活3例,死亡6例;产科和ICU联合首次抢救11例发生心脏骤停的孕产妇,其中存活10例,死亡1例,不同抢救方式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3,P=0.007).7例患者在分娩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5例死亡,2例存活;13例分娩后发生呼吸心脏骤停,2例死亡,11例存活.13例存活患者中7例伴随严重脑损伤后遗症.结论 孕产妇发生心脏骤停引起死亡率较高,产科联合ICU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辨识危险因素的准确度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前和心肺复苏实施中的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3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86例心搏骤停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系统因素、心搏骤停前干预措施和心肺复苏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86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55例(64.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心搏骤停前是否中应用镇静药物、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实施中是否接受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不同心肺复苏工作时长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实施中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心肺复苏工作时长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对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搏骤停患儿,其在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补碱者、胸外按压者以及心肺复苏工作时长≥30 min者的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对于因为呼吸因素导致出现心搏骤停的患儿,应该及时进行正压通气,危重症患儿应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且临床医生尽可能进行长时间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住院患者现场救护参与情况及结局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院前急救和现场救护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 — 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省抽取109家医疗机构共6004例住院患者就其参与现场救护情况和末次参与救护结局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现场救护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  湖南省最终纳入分析的5964例住院患者中,有1136例(19.05%)住院患者遇到过现场救护事件,其中参与过现场救护的住院患者440例(38.73%);参与现场救护的方式主要为拨打120急救电话(71.86%)和送往医院(24.42%),心肺复苏(12.79%)和电除颤(2.56%)等专业急救方式使用较少;住院患者参与的末次现场救护中,213例(48.41%)被救者治愈,127例(28.86%)被救者好转,75例(17.05%)被救者死亡,25例(5.68%)被救者结局不清;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抵达现场进行救护的时间 ≥ 10 min是影响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结局的不利因素,参与现场救护次数 ≥ 3次和参与现场救护时救护车抵达时间 ≤ 30 min是影响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结局的有利因素。  结论  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比例较低,参与现场救护次数、抵达现场进行救护的时间和参与现场救护时救护车抵达时间是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许少辉  周朝虹  曾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68-4569
目的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比较使用心肺复苏仪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疗效与优势.方法 113例超长心肺复苏分为心肺复苏仪组、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比较两组复苏成效以及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失败、复苏有效、复苏成功三方面较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失败率较后者低而复苏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较后者高(P< 0.01),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P<O.01).结论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使用心肺复苏仪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复苏成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搏骤停患儿90例,对其:①系统相关因素;②心搏骤停出现前的相关因素;③CPR期间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中有28例(31.11%)心肺复苏失败患儿.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χ2=5.15)、心搏骤停前有无给予镇静药物(χ2=15.56)、有无进行中心静脉通路(χ2=3.02)、心肺复苏时间(χ2=21.13)、心肺复苏操作时有无进行胸外按压(χ2=4.06)、有无进行正压通气(χ2=8.05)、有无气管插管(χ2=5.03)及补碱(χ2=10.42)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而心搏骤停出现时间、心搏骤停出现前有无进行机械通气、有无给予镇痛或血管活性药物、有无补钙、有无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肺复苏时有无给予肾上腺素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搏骤停前给予镇静药物(OR=12.24)、心肺复苏时间(OR=0.02)、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OR=0.07)、正压通气(OR=312.05)、补碱(OR=0.02)与心肺复苏失败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间超过30min、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及补碱的心搏骤停患儿出现心肺复苏失败率较高.因此,患儿出现心搏骤停前应给予其镇静药物并在心肺复苏期间应进行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心肺复苏失败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腹心肺复苏法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为临床运用腹部心肺复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全面检索经腹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提取数据并使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指标主要为经抢救后患者的病死率,患者复苏后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PCO2)、平均动脉压(MA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共纳入10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累计受试者1 117例。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相比,经腹部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RR=0.77,95%CI:0.70~0.84)。其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的RR值为0.69(95%CI:0.61~0.79),插入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法的RR值为0.84(95%CI:0.75~0.95)。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还可增加患者肺潮气量(SMD=14.29,95%CI=10.61~17.97),增加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PCO2(SMD=5.53,95%CI:3.99~7.06),降低平均动脉压(SMD=-0.56,95%CI:-0.89~-0.24),并且减少了神经功能损害(SMD=-0.57,95%CI:-1.05~-0.09)。 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佳,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可改善患者通气,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