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营分证营分证多由卫分、气分传变而来(也有一发病就在营分的),邪入营病重,邪气深。1.临床表现:邪热在营以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为多见.2.基本特征:以身热夜甚、舌质红绛、心烦谵语为邪入营分基本特征。(其中心烦谵语一定出现在发热之中。)3.病理分析:邪入营分病理总的特点是热灼营阴,心神被扰,其中:身热夜甚、脉细数——为热损营阴所致。心烦不  相似文献   

2.
二、辨斑疹白(疒立口) (一)辨斑疹斑疹是温病中常见的体征,二者有若干相同点,也有明显的区别。三、辨常见症状温病过程中,能出现许多症状,其中以发热、昏谵、痉厥更为重要,辨别这些症状,对探求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关系从以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辩证方法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为分析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确立治疗方法等而设的辨证施治具体方法之一。但卫气营血辨证是将温病的发展规律,概括为四个层次,而三焦辨证是将温病的发展规律概括为三个阶段,二者有着纵横交错的密切关系。两者在辨证内容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内容。如手太阴肺的病变,有表证的,相当于邪在卫分,无表证热壅于肺则属气分范畴。热入心包的病变,虽属于营分范围,但  相似文献   

4.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内容: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温热病邪致病特点;温病发病因素;温病发病类型及特点。现将重点问题归纳如下: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意义温病病因学说内容——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简称温邪)。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它具有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等特点。温病病因学说实际意义——温病病因学  相似文献   

5.
十、滋阴法作用:具有滋补真阴、生津养液、润燥制火等作用。适用范围:一般用于温热病邪渐解而阴液受伤的证候。临床运用:根据伤阴机理不同,有以下三种方法。 1.凡是热邪渐解、肺胃阴液受伤者,应以甘寒濡润之品滋养肺胃津液,这谓之“滋养肺胃法”。 2.凡是热邪渐解、阴液受伤、津枯肠燥者,应以甘寒合咸寒之品生津养液、润肠通便,这谓之“增液润肠法”。 3.凡是热邪久羁、劫烁真阴的虚多邪少证,应以咸寒滋润之品填补真阴、壮水潜  相似文献   

6.
(五){痰热书巨肺,腑有热结与肺燥肠闭临床表现共间点临瑞声现不同点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身热潮热、喘促不宁、舌苔黄腻等热结于里证候为主三、重点类证对比简表(一)风热侵袭肺卫与风寒客表便秘咳嗽不爽、痰多、腹胀满等非热结于里症状为主┌───┬─────┬────────────────┐│熬 │l右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同点 ││ │ 共同点 ├──┬──┬──┬──┬────┤│ │ │发热│恶寒│口渴│脉象│舌象 │├───┼─────┼──┼──┼──┼──┼────┤│风热侵│发热,恶 │重 │轻 │微 │浮 │舌边尖 …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独立学科,内容丰富,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为了系统而又重点掌握本学科内容,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的内容和温病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从本期起,连载这篇辅导资料,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8.
蒙宣么而 六、清营法作用—清营泄热,滋养营阴。适用范围—热人营的营分热盛之证。临床运用—分以下两种: 1、凡热人营,营热盛,即可在清营 f分热邪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其中之使其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这谓 硬之“清营泄热”。 2、凡邪热入营而气分热仍盛的气 营两播之证即可用清营合以清 气之法,这谓之“气营两清”。 注意事项—邪热末人营者不可用本法,若初人营用药一定在凉营基础上加上轻清透泄之品。 ·七、凉血法作用—凉血养阴、清火解毒、通络散血等。适用范围—热邪深人血分,热毒炽盛络伤动血之证。临床运用—根据作用不同,分以下两种: …  相似文献   

9.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温病在总的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温热病邪性质的不同以及发病的不同阶段和一些特殊病理变化,确立了若干个治疗方法(共十一个),下面在讲义基础上,归纳整理如下: 一、解表法: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温病初起的卫分证。临床运用——因感邪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第六章行气药1.枳实:长于破气消积,行气除痞。食积胀满、腹痛及便秘主配厚朴、大黄(大、小承气汤);痰湿胸腹痞满多配半夏、茯苓(导痰汤);脾虚气滞主配白术(枳术丸)。2.枳壳:功近枳实而力缓。长于理气宽中而行气消胀除满。3.橘皮: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虚湿滞,脘腹  相似文献   

11.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本章分两部分内容:一是概述部分,主要应明确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二是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其中重点内容是清气法、祛湿法、开窍法、滋阴法。  相似文献   

12.
四、清热解毒药:皆能清热解毒,用治各种热毒证。(一)用于温热病药:1.金银花:长于清热解毒,兼轻宣疏散。治疮、痈、疖肿等常配连翘、公英、地丁等;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配连翘、荆芥等(银翘散)。2.连翘:作用与金银花相似,常同时  相似文献   

13.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本章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辨舌验齿;二是辨斑疹白(疒咅);三是辨常见脉象;四是辨神色;五是辨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辨舌、斑疹白(疒咅)、常见症状。一、辨舌1.舌诊在温病学中的诊断意义(1)辨别病邪的性质:舌苔薄白、舌边尖稍红略干,是属温热性质。苔白厚而腻,是属湿热性质。  相似文献   

14.
1.麝香:长于开窍醒神,活血散结,催产下胎。用治热闭多配清热药(至宝丹);用治寒痹配祛寒药(苏合香丸);用治疮疡肿毒配解毒治血药(醒消丸);治经闭、癥癖、跌打损伤及痹痛等证,多配祛瘀之品。治厥心痛多配木香、桃仁等(麝香汤)。治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等证,多配肉桂  相似文献   

15.
<正> 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上有何意义?应用卫气营血对温病的各种症状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指导治疗的理论,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主要有:①卫气营血是温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标志着温病病变过程中四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温邪入侵,引起人体卫气营血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依据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血证、血分证。这四类证候各具不同特征,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气分证是温病的中期,营分证是温病的深重期,血分证是温病的最深重阶段。②概括温病的传变过程,标明温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温病的传变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表入里,如病发于表的多由卫分传入气分,进而深入营分或血分;一是由里达外,如病发于里的  相似文献   

16.
<正> 6、什么叫“顺传”?什么是“逆传心包”?形成“逆传心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顺传”和“逆传心包”是温病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顺传”是指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可向中焦阳明传变,中焦病不愈,则可传入下焦肝肾,温病这种“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方式称为顺传。王孟英说:“自肺之胃腑,病机欲出而下行,故曰顺。”说明邪在上焦手太阴(一般指肺卫证),内传胃肠,病势下行,邪有出路,病邪易于排除,故称为顺传。王氏还进一步解释说:“吸入之邪先犯于肺,肺经不解,则传于胃,谓之顺传,不但脏病传腑为顺,而自上及中,顺流而下,其顺也有不待言者”。“逆传心包”一般认为是肺卫之  相似文献   

17.
三、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感受温邪后所引起的病变机理、证候反映以上焦肺与心包,中焦脾与胃、下焦肝与肾作为理论概括,用以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温病的辨证,即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它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温病学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认为,温病学之所以能自成体系而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是有这一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一理论,学习整个温病学的内容就能左右逢源,特别是对四时温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学好这一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温病辨证的基本概念;二是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是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四是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6.细辛:长于散寒,兼温肺。阳虚外感主配麻黄、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风寒头痛多配羌活,寒饮咳喘主配干姜、半夏。7.生姜:长于发汗,兼温中止呕。风寒表证辅配于辛温解表药之中;胃寒呕吐主配半夏(小半夏汤)。麻黄、桂枝同能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但前者发汗力强,宜用于表实证。兼平  相似文献   

20.
四、热入营分证治热邪深入营分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总的来讲是以营热炽盛,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其特点。本篇的营分证重点论述的是;气营两燔以及痰热阻闭心包的证治。 (一)气营两燔 [原文)风温证,身大热,口大渴, 目赤唇肿,气粗烦躁,舌绛,齿板,痰咳,甚至神昏谵语,下利黄水者,风温热毒,深入阳明营分, 最为危候,用犀角、连翘、葛根,玄参、赤芍.丹皮、麦冬、紫草、川贝、人中黄解毒提斑, 间有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