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NHTRs)在浓缩血小板(PC)和红细胞输血中是常见的,通常认为是由于在保存期间白细胞释放出细胞因子及可能是血小板自身因素引起的。研究设计和方法对全部常规去除白细胞前(PrUR)(PC: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白细胞:1997年1月至1999年1月)和常规去除白细胞后(POUR)(PC:1998年2月至2001年8月)PC和白细胞的FNHTRs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输血反应根据血液的种类和反应的日期进行分组。其它的输血副反应根据三个时间段分组: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1998年2月至1999年  相似文献   

2.
背景 在某些受血者群,受血者暴露于同种供者白细胞引起输血并发症,是否常规使用减少白细胞仍存在很大的争议。设计与方法 在一家综合医院,进行了随机对照常规使用去白细胞血液的临床研究。确定为具有必须使用少白细胞血液的医疗指征的病人(11%)未列入本研究。对所有其他需要输血的病人随机对照分组,输未除去白细胞和除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或保存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每例患者的分析限制在第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 因白细胞对输血者有不良作用而一般都应用少白细胞浓缩血小板,但保存前与保存后去除白细胞对血小板制剂质量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设计和方法 使用白细胞滤器(PXL-8,Pall Corp)对保存前、后5天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进行过滤去除白细胞。从过滤前、后第1、第5天和保存第9天的浓缩血小板中取样,测定细胞计数、生化值、血小板糖蛋白表达,凝血酶生成和IL-6、IL-8、I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过敏毒素C3a和CAa浓度。结果 新鲜和保存5天的浓缩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NHTR)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需行输血的6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未去除白细胞的普通红细胞悬液,而观察组给予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分析两种红细胞悬液的常规指标;输液患者总体、不同保存期(7、14、21d)、不同输血次数的FNHTR发生率情况。结果除白细胞和血小板外,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且不同的保存天数对两者的常规指标没有影响;观察组总体及1次输血(P<0.01),2~3次和3次以上输血(P<0.05)的FNHT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尤其在预防因多次输血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背景 输血前去除血小板血浆层可有效预防细胞因子引起的急性输血反应。保存前去白细胞血小板中由于去除了白细胞以及细胞因子未积聚在成分中,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更好。本研究评估了去血浆以及两种保存前去白细胞预防急性血小板输血反应方法的效果。研究设计和方法 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为恶性血液病的成人,随机输注以下3种血小板之一:去除血浆层加入血小板保存液的血小板;全血制备的保存前用滤器去除白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红细胞悬液经滤除白细胞后降低输血副作用的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1年10月间148份大剂量输血的手术病历,记录红细胞悬液或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前、输注1d后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肌酐(Cr)、血糖(GLU)、血K和Ca离子浓度、pH值,并比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的发生率,分析两种成分输血对患者机体的影响。结果在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术后GOT、ALT、Cr、WBC、GLU、IB、TB的增高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有关(P<0.05),血钾、钙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不显著(P>0.05);在白细胞去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输注红细胞悬液组FNTHR发生率为75.6%。结论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在大剂量输血中的应用,可有效防止FNTHR的发生,降低因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复合物(PLA)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56例创伤患者(感染组)与输血后未发生感染的140例创伤患者(未感染组),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与输注保存14天以上的红细胞密切相关[OR1.038(95%CI:1.01~1.07),P=0.036],而与输注红细胞的数量或血小板的数量无关。结论输注保存时间超过14天的红细胞是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1999年7月,加拿大普遍开始采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LD), 在成分制备期间,少部分单位的红细胞(RBC)过滤完全阻塞(FF),引起过滤失败,其原因不明。先前曾有报告证实血红蛋白AS(HbAS)供血者血液过滤时间缓慢和过滤完全堵塞。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滤过故障和HbAS供血者所献血液单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0年1月至5月,经血液中心确证的所有过滤阻塞的病例。无滤过阻塞对照选自为有特殊抗体病人准备的献血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加拿大,红细胞保存前去除白细胞的做法的建立感觉比未过滤的前代产品产生了更多的溶血。设计采用混合分离的方案来测试去除白细胞对保存红细胞溶血的影响。设计与方法两单位ABO相容的血液进行混合、分装,然后经LT- WB或RC-PL系统处理成去除白细胞(LR)和未去除白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是同种输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认为白细胞与FNHTR的发生机理有关,有人建议输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可以减少FNHTR的发生。这些反应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对它的治疗、评估及血液损耗都是很大的一笔费用。在过去7年里,Johns Hopkins医院去除白细胞红细胞输血比例逐年增多,并接近100%。在这里回顾性地分析了在不同去除白细胞比例中,红细胞输血患者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液保存前去除白细胞红细胞不同时间的参数变化,以了解去除白细胞是否影响红细胞保存.方法 120袋血液分为两组,分别制备成普通悬浮红细胞(普通组)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组(去白组),在滤除白细胞前、制备前、制备后和保存24 h、7、14、28、35 d,分别对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进行检测,并染色计数异形红细胞百分比.结果 MCV、MCH在白细胞去除、成分制备及保存期无明显变化,RDW和异形红细胞百分比在成分制备后升高、保存24 h恢复原来水平;保存35 d时升高,以普通组更为明显.结论 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参数无明显影响,可能更有利于红细胞的保存.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MNS血型系统卫星抗原MiⅢ相关抗体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1 病例简介 患者1,女,64岁。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曾于1998年9月住院进步诱导缓解治疗,且输注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1999年2月5日又住院予以强化巩固治疗,在第4次输血时,行常规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疑有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过滤能提高输血效果。作者研究了血液保存前或床边白细胞过滤对减少供者血液中的活性物质和白细胞数的影响。对45个单位健康供血者的血液进行了研究。9单位在标准条件下保存35天,9单位在献血后进行白细胞过滤,然后保存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在加拿大,红细胞保存前去除白细胞的做法的建立感觉比未过滤的前代产品产生了更多的溶血。设计采用混合分离的方案来测试去除白细胞对保存红细胞溶血的影响。设计与方法两单位ABO相容的血液进行混合、分装,然后经LT-WB或RC-PL系统处理成去除白细胞(LR)和未去除白细胞(NLP)血液,在操作规程期问取样,作无菌试验、细胞计数、溶血试验和渗透脆性试验。  相似文献   

15.
作者回顾性研究1995年至1998年间牵连传播丙肝的献血者的输血后丙肝感染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医院接受65,324人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输血,12,318人接受单供者血小板输血,他们共输用19,319份随机血小板浓缩物和11,406袋血浆,这些血液采自21,418名自愿献血者,其中有11,311名在这四年中重复献血,至少4次献血液及成份血,直到1999年8月,有53例患者因输血后感染HCV而要求作者所在医疗中心赔偿。我们对涉及到的献血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邀请他们回到血站再检测抗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现多主张对血液制品进行白细胞过滤处理.目前国内开展的过滤去除白细胞(简称去白)项目多限于红细胞制品,而去白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机采血小板去白处理是否导致血小板的体外活化是目前亟须解答的问题.为此,本课题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保存时间机采血小板去白前、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早产儿输血后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抗体的产生。方法 在早产儿中作一次随机双盲试验,一组输注保存前除去白细胞的RBCs,并在保存的42天内输注以减少供者的暴露(n=18);另一组输注未除去白细胞的新鲜RBCs,并在采集所需多名供者血液后7天内输注以保证供血的新鲜(n=17)。以未输血出生体重相当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出生的前6个月内连续采集的血样中未检测出RBC抗体。同样,没有发现确定的WBC抗体,虽然在两例婴儿血清中检测出短暂微弱的反应。组间这些早产儿RBC和WBC抗体产生没有差异。所有输血早产儿的11%产生血小板抗体;输注少  相似文献   

18.
临床输血采用白细胞过滤方式被认为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FNHTR)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产过滤器有血库型和床边型两种 ,笔者观察 2 3例住院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保存前去白红细胞悬液 (使用血库型滤器 )、床边去白红细胞悬液 (使用床边型滤器 )后 FNHTR的发生情况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三联血袋为上海血液中心生产 (红细胞悬液的保养液为 CPDA,保存期 3 5 d) ,白细胞过滤器由南京双威实业公司生产 ,FTS-RC型 ,白细胞去除率为 99.6% ,红细胞回收率为 93 .8%。2 研究对象 本院血液科、肿瘤科住院患者共计 2 3例 …  相似文献   

19.
背景和目的 血小板浓集物中白细胞(WECs)的存在与输血反应有关,并可能对血小板在保存期产生不良影响。在血小板中过滤去白细胞的应用日益增多以避免这些并发症产生。然而,单个供者血小板浓集物(血小板单采术,TH)中过滤的最佳时机以及优势尚未有明确定义。方法 在采用Autopheresis C单采机采集的202份血小板浓缩物的随机研究中,作者对保存前白细胞过滤(Pre SF)血小板与保存后(床边)白细胞过滤(Post SF)血小板检测以决断效果。指标有保存中期细胞因子及C3a积聚物水平,血小板激活状态,体内血小板恢复,以及Pre SF及Post SF血小板制品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与Pre SF比较,Post SF制品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7%对15%;P<  相似文献   

20.
安全输血主要涉及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白细胞有关,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能有效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输血后传染病,从而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本院自1996年开始试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的成分血(浓缩红细胞),至今已在临床中输用了8150U,占总用血量的24.3%,明显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对1999—2000年本院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去白细胞成分血的情况作了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