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肾移植受者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时应用利妥昔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间5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资料,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500 mg)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免疫诱导方案、免疫维持方案、移植肾功能、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5例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4例血肌酐恢复正常,1例血肌酐维持在300μmol/L左右。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治疗后移植肾C4d沉积明显减轻。随访6~12个月,1例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无受者发生严重感染,人/肾存活率100%。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AMR的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7年,分娩后移植肾失功,1年后行二次肾移植术。术后予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肾功能正常。术后5 d患者出现突发尿少,移植肾区胀痛,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分子升高至14.29%,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y,DSA)阳性,血清肌酐(Scr)升高达606μmol/L,予血浆置换1次(血浆2 000 ml),置换后给予单剂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治疗18 d后复查PRA及DSA阴性,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患者随访至2011年6月,查PRA及DSA一直维持阴性,肾功能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AMR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免疫吸附治疗在肾移植致敏受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immunoads Orption,IA)治疗对清除肾移植致敏受者体内特异性抗HLA抗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例肾移植致敏(PRA〉50%)受者用彤新蛋白A免疫吸附柱行IA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免疫球蛋白及PRA水平。结果:10例患者IA治疗次数为4~15次(中位数9)。所有患者IA治疗后血清总IgG水平都明显下降(P〈0.001),IgA和IgM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RA8例转阴,1例〈30%,1例仍为100%。结论:对于肾移植致敏受者,IA是一种特异性高、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 INS)是儿童及成人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糖皮质激素是INS治疗的基础用药。对于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 IRNS)患者,多数需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类药物。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利用利妥昔单抗(RTX)治疗IRNS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主要就IRNS的发病机制及RTX在不同病理类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微小病变肾病(MCD)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及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关系密切.利妥昔单抗(RTX)是针对CD20的一种单克隆抗体,2007年开始被用于治疗成人MCD.根据在PubMed中检索到的RTX治疗成人MCD的所有文献显示RTX能够将表现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MCD患...  相似文献   

6.
Rituximab在高致敏患者成功接受肾脏移植、ABO -血型不合的肾脏移植诱导治疗、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急性排斥反应及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的治疗、移植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领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存活率意义深远,在国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有许多问题仍待研究及探索,如何规范Rituximab的适应证、使用方法及在体液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而浆细胞无CD20抗原.利妥昔单抗对于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难治性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是有效的而且安全的,但对IgA肾病无效.本文就利妥昔单抗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2岁。1992年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首次肾移植,术后发生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2个月后重新待续行血液透析,于2004年10月来我院行二次肾移植,术前PRA85%,CDC(-),HLA配型无错配。吸附治疗使用国产(浙江科锐)彤新蛋白A免疫吸附柱,采用1~3倍预计血浆量处理:平均4800ml(3100~10200ml),血液循环用立迈青(低分子肝素钠)持续抗凝,分离血浆以30~35ml/min的流速进入吸附柱,吸附时间为10~15min,循环吸附(回浆洗脱平衡二次预冲下个循环的吸附)10~15次为1疗程,术前10个疗程,免疫抑制方案:MMF加FK506加Pr…  相似文献   

9.
探讨极低剂量(100 mg)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7例用单次100 mg利妥昔单抗治疗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追踪患者病情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显示,3例患者实现完全缓解,其中有2位出现复发.1例患者出现输注不良反应;1例患者用药后第16个月时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第37个月进入终末期肾脏病.部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用极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获完全缓解,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中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类风湿关节炎”等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4月.收集有关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 727例研究对象,其中1 000mg RTX试验组1 240例,500 mg RTX试验组548例,安慰剂组939例;4个临床试验随访了第24周的情况,1个临床试验随访了第52周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4周疗效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显著性[OR=2.78,95%CI (2.26,3.34),P<0.000 01];②安全性方面:利妥昔单抗组的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500 mg RTX组:OR=0.91,95%CI (0.67,1.25),P=0.56;1 000 mg RTX组:OR=1.00,95%CI(0.80,1.26),P=0.97].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0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者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者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者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者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预测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对高水平PRA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以PRA≥10%为阳性,10%≤PRA<50%为低致敏、PRA≥50%为高致敏,并对37例术前高致敏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 1527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350例(22.9% ),其中高致敏 94例(26.8% );PR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1.1% )高于PRA阴性组(3.8% , P〈0.01), 术后PRA转为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P〈0.01),行血浆置换受者与未行血浆置换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接受过移植、多次妊娠、多次输血受者易致敏,HLA-A、B、DR配型错配抗原〉3个受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16.9% )明显高于错配抗原≤3个受者(1.7% , P〈0.01).结论 动态监测PRA水平有助于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In Japan, the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crossmatch) test and the anti-donor antibody flow cytometric assay (FCXM) are used to evaluate presensitization among transplantation candidates. We introduced the flow cytometric panel reactive antibody method (FlowPRA) at our institution, and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FCXM and FlowPRA. Sera of a total of 238 patients receiving the first graft were analyzed by FlowPRA retrospectively. Specimens from 125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lso analyzed by FCXM,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using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In addition,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by graft biopsy were examined in patients with PRA class 1(+) or PRA class 2(+). (i) Class 1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in 36 of the 238 patients (15%), class 2 antibodies in six patients (3%), and both class 1 and class 2 antibodies in five patients (2%). (ii) Totally 125 patients analyzed by both FCXM and FlowPRA, 28 patients (22%) who tested negative by FCXM were, however, found to be positive by FlowPRA, and 16 of these 28 patients (57%) had shown evidence of humoral rejection suspected of antibody-mediated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stage. A larg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tested negative by FCXM but positive by FlowPRA experienced rejection. Thus, for detecting 'high responders' in patients receiving the first graft, use of FlowPRA to detect antibodies may be superior to that of FCXM.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增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316例肾移植患者接受PRA检测。首先采用LATM检查,阳性患者再采用LAT方法进行检测,对高PRA患者的成因采用多因素分析。同时尝试用检测IgG1的方法替代检测IgG的方法来改良传统PRA的检测。结果:高PRA患者共有78例,PRA水平自10%~90%不等。男、女致敏率分别为18%和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时间1年以上和1年以下的致敏率分别为22.7%和21.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者和无输血者致敏率分别为43%和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者和无妊娠者的致敏率分别为37.6%和7.8%,有移植史者和无移植史者的致敏率分别为78.7%和20.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有移植史和输血史患者的致敏率高达91.4%,并有输血和妊娠的女性患者致敏率为74%。PRA的抗体频率分布与HLA抗原频率分布并不一致。HLA抗原出现频率较高的有A2、A11、A24、、B60、B51、DR15、DR4等,而PRA的抗体出现频率较高的为A24、A19、A2、B13、B46、B40、DR9等。结论:移植史、输血史、妊娠史及性别是致敏因素,这些致敏因素有协同作用,可提高致敏率。某些HLA抗原更易使机体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的致敏表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测定5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特异性,并指定可能的抗体公共表位。结果90.7%(49/54)的高致敏受者具有可指定的抗体公共表位;最常见的公共表位是163E、142145TTKH、83R、7174AQTD、127K、163R、163L、41T、6266RNTRN和4145ASPRT;在动态监测过程中,抗体公共表位分析结果稳定,与抗体特异性鉴定比较,能更准确地反映抗体谱。结论高致敏受者的HLA抗体产生有明显的规律,对少数高频率、高免疫原性氨基酸残基的致敏是高致敏受者致敏的主要原因;对高致敏受者进行抗体表位分析能够准确地预测可接受的供者抗原错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移植肾丢失引起HLA体液致敏的机制.方法采用LAT-ELISA法分别检测3例首次尸肾移植丢失的受者术前1周、术后1个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IgG类HLA抗体水平,并分析其性质.结果1例女性受者术前1周PRA水平Ⅰ类为17.9%,其抗体特异性为B60,Ⅱ类为阴性;术后1个月PRA水平Ⅰ类为39.3%,其抗体特异性为B17,Ⅱ类为阴性.2例男性受者术前1周Ⅰ、Ⅱ类PRA为阴性(PRA<10%).术后1个月Ⅰ类PRA水平分别为46.4%和41.7%,其抗体特异性分别为B63、B22;Ⅱ类PRA水平分别为25.0%、23.1%,其抗体特异性均为DR53.结论移植肾丢失患者术后产生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b),表明移植物是机体HLA体液致敏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黄伟  昌盛  张伟杰  陈刚  郭辉  陈孝平  周平 《器官移植》2010,1(4):216-220
目的分析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等脱敏处理对等待活体肾移植的高致敏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滴度以及对移植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11例PRA强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体80%)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既往均有肾移植史。其中5例为实验组,于手术前隔日行DFPP(3~7次),加用免疫抑制剂。实验组患者每次DFPP前后抽取的血清及滤过弃物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PRA滴度变化。其余6例患者为对照组,移植前未作脱敏预处理。术后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早期第1例患者做了7次DFPP并加其它免疫处理,前5次抗体滴度明显下降,但后两次处理后抗体出现反弹。其余4例患者经3~5次DFPP处理后,抗体滴度不断下降。移植术后11例患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中有1例(1/5)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而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照组中有4例(4/6)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有3例(3/6)并发体液性排斥反应。结论 DFPP结合其它免疫处理方法进行脱敏预处理,能有效降低肾移植术前PRA滴度,降低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和细胞性排斥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移植肾功能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进行肾移植手术且在术后2周左右行PRA检测并获得随访患者224例。根据肾移植术后2周左右的PRA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195例)和阳性组(29例)。阴性组患者于2007年再次检测PRA, 两组患者于近期(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检测血清肌酐(Scr), 了解肾功能情况。比较PRA阳性患者(含PRA复查阳性者)和PRA阴性患者的移植肾功能长期正常率。结果 阳性组患者29例, 2014年4月复查18例患者肾功能丧失(17例)或下降(1例), 11例患者肾功能正常。阴性组患者195例, 于2007年复查PRA阴性者153例, 2014年4月复查肾功能正常患者148例, 肾功能下降或丧失者5例;于2007年复查PRA阳性者42例, 移植肾功能均不同程度下降或丧失。2004年前PRA阳性和2007年复查PRA阳性患者共71例, 2014年4月复查肾功能正常患者11例, 移植肾功能长期正常率为15.5%。PRA阴性患者153例, 2014年4月复查肾功能正常患者148例, 移植肾功能长期正常率为96.7%。PRA阳性患者和PRA阴性患者的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产生PRA对移植肾长期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预处理及组织配型对高度致敏患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高度致敏患者(高敏组)肾移植术前进行预处理及组织配型,观察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DGF)、排斥反应的发生和血肌酐(SCr)水平的变化。结果:高敏组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其加速性排斥反应(ACR)、急性排斥反应(AR)以及DGF发生率均高于非高敏组受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则较低。高敏组中组织配型良好的受者较配型欠佳者AR发生率及术后1年SCr水平较低;术前预防性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的AR发生率。结论:预处理降低高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使患者易于配型成功,良好的组织配型和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AR的发生,均有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