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原人红细胞增多与血液黏度不按比例升高的适应性调节及机制。方法对在不同海拔高度居住不同时间人群测试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组织供氧指数等。结果①与平原组比较 ,居住海拔3000m1年组血浆比黏度无明显变化 ,红细胞比容升高(P<0.05) ,全血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明显升高(P<0.01) ,组织供氧指数明显降低(P<0.01) ;②与居住高原1年组比较 ,不论是居住3000m3年组还是居住3780m20~30年组红细胞比容明显升高(P<0.01) ,血浆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明显降低(P<0.01) ,全血比黏度无明显变化,组织供氧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久居高原人群血液黏度不随红细胞比容按比例升高 ,红细胞变形性增强、聚集性下降以及血浆黏度的下降在适应性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而红细胞比容升高可能是红细胞变形性增强适应性调节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用血液流变学技术和方法测定RAO患者(RAO组,男20例,女10例)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经与健康对照组(男、女各30例)比较后,再行不同性别RAO患者血流变指标分析。结果:RAO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无明显差异(P>0.05)。男性RAO患者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升高可能在RAO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学杂志》2016,(2):27-30
目的:检测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与病程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确诊COPD患者182例(COPD组),其中急性加重期88例,稳定期9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COPD组和对照组血清NO、动脉血氧分压(PaO_2)、全血高切(200s~(-1))和低切(3s~(-1))表观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血浆黏度(200s~(-1)),分析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及与COPD分期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患者血清NO和动脉血PaO2较对照组降低(P0.01),急性加重期患者较稳定期患者更低(P0.01);COPD组患者上述血流变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1),急性加重期患者较稳定期患者更高(P0.01)。COPD组患者血清NO和动脉血PaO_2的降低与其病程分期的加重呈显著负相关(r=-0.641、-0.786,P均0.05);患者高切、低切表观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血浆黏度的增加与其病程分期的加重呈显著正相关(r=0.563、0.572、0.643、0.485、0.526,P均0.05)。结论:血清NO和动脉血PaO_2降低及血液流变性异常是COPD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可针对性治疗,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魏健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2005,9(3):167-170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合并感染情况下实验动物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采用成组配对设计,复制单纯烫伤组和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组实验动物模型,每组各7只大耳白兔,检测时相分为致伤后即刻(0h)、致伤后8、24h,模型复制成功后检测各时相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值、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K值和全血还原黏度、内毒素水平等指标。结果两组实验动物0h相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8h和24h时相有显著性变化。烧伤复合内毒素组动物全血黏度、还原黏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血沉和血沉K值明显升高(P<0.05),而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值轻微下降(P<0.05),红细胞比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内毒素影响了烧伤早期家兔的血液流变性质,造成了对机体进一步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的HSV-1抗体水平及DNA,同时观测纤维蛋白原(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变化及其与HSV-1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MI组HSV-ngG阳性率及水平高于NC组,HSV-1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HSV-11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AMI组中HSV-1(+)组IgG、Fg、血浆黏度、低/高切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HSV-1(一)组;且IgG与Fg、低/高切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正相关,而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表明HSV-1感染与AMI有明显的相关性,与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正华 《中国微循环》2007,11(4):267-268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的变化,探讨引起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变化的因素。方法测定30例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TK值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烧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TK值都增高(P<0.01);而少尿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但红细胞聚集指数及TK值也明显增高(P<0.01)。红细胞比容在发烧期正常,低血压期明显升高,少尿期降低,多尿期虽有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结论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明显异常;血流变异常是流行性出血热病理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7.
聂树涛 《中国微循环》2007,11(5):318-320
目的探讨库血复温输注对失血性休克兔血液流变学和血气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一组采用低温(4℃)输血,另一组采用复温(37℃)输血,分别于输血后30、60 min观测血液流变学和血气的变化。结果复温输血组与低温输血组相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也明显降低(P<0.05);氧饱和度(SatO2)、氧分压(PaO2)、剩余碱(BEecf)、pH明显升高(P<0.05)。结论复温输血对改善血循环,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组间对照法,对65例脑梗塞患者作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检测,与50例健康人比较,全血粘度(230~(S-1)、46~(S-1)、5.75~(S-1))三个切变率,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有极显著意义(P<0.0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红细胞比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试验中的1分钟聚集,最大聚集和最大聚集发生时间三项指标,均有板显著意义(P<0.01)。提示脑梗塞患者血液呈高粘、高凝、高聚集状态,并对产生机理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毒力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不同毒力的Hp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测定93例冠心病心肌梗死(MI)患者,包括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Hp特异性抗体(HpIgG、HpIgM)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特异性抗体(CagA-HpIgG)浓度,并同步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同时与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进行比较.结果AMI组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HpIgM阳性率及OD值明显高于NC组,AMI组、OMI组和NC组之间CagA-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无显著差异.未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时,HpIgG阳性与AMI具有相关关系(OR为3.047),校正后两者仍有相关关系(OR为3.262).AMI组Fg、血浆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NC组;Fg、低切全血比黏度显著高于OMI组;中切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OMI组.AMI组中Hp( )组Fg明显高于Hp(-)组及OMI组中Hp( )组,并且IgG与Fg、低切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P均<0.05),调整与Fg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IgG与Fg仍呈正相关.治疗后AMI组HpIgG、CagA-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HpIgM阳性率及OD值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结论Hp感染与CHD(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也存在相关性.不同毒力的Hp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李光辉  陈超  李锋 《中国微循环》2003,7(2):115-116
目的 研究浅低温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降温组和常温组。降温组采用物理方法使其鼻咽温度降至33—35℃,常温组保持鼻咽温度在36—37℃。测定下列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HCT)、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降温组全血还原黏度明显升高,其它指标和常温组所测各指标则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浅低温可引起血液黏度增高,有利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常淋巴液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外源性正常淋巴液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500)致大鼠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淋巴液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静注10%Dextran500(10ml/kg·bw)复制急性血液流变性异常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6min后,淋巴液组自颈静脉缓慢推注肠淋巴液(全血量的1/15),其它两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40min后,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全血黏度、全血相对黏度、血浆黏度、Hct、ESR、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模型组和淋巴液组红细胞电泳率、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淋巴液组全血相对黏度、Hct、ESR、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且全血黏度、全血相对黏度、全血还原黏度显著低于模型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0.01)。结论外源性正常淋巴液能明显改善Dextran500所致的急性血液流变性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三种脑缺血大鼠模型的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进行比较,筛选出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的符合临床特征的脑缺血模型。方法选择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模型、双侧颈总动脉(DCCA)结扎大鼠模型、单侧颈总动脉(SCCA)结扎大鼠模型三种脑缺血模型,进行脑缺血后1、3、5、7 d不同时间点血液流变学的比较。结果MCAO组、DCCA组、SCCA组与正常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MCAO组内全血黏度值指标第3 d为最高值(19.29±2.996)mPa.s/5s-1,且第3 d血浆黏度值(1.81±0.348)mPa.s、红细胞比容(47.5±5.28)%为模型组间最高值;MCAO组大鼠红细胞变形指数(0.47±0.017)较正常组及SCCA组、DCCA组大鼠均有明显降低,但仅MCAO组大鼠在1、5 d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但三组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三种脑缺血模型中,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为最接近临床发病特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的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患者检测血小板指数及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小板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银屑病患者测定血小板指数,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血流变指标.结果银屑病患者的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结论银屑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指数及血流变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1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急性加重组,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1例恢复期患者为恢复组和社会招募51例健康受试者为正常组,考察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中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部分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偏离正常值范围,整体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红细胞计数与恢复期和正常组受试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均较恢复期和正常组受试者的值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PT、APTT、FIB、TT高出正常值范围,并且与恢复期和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血液黏度升高、凝血功能紊乱.因此血液黏度和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作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判定与评估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内服外敷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合并高黏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COPD合并高黏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n=44)与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并予以中药内服和穴位贴敷。14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连续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5.45%vs25.00%,P0.05),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82%vs22.73%,P0.05)。治疗组高切表观黏度、低切表观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红细胞聚集指数外,其它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内服外敷中药治疗COPD合并高黏血症,可明显提高临床痊愈率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肾病(DN)Ⅲ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DNⅢ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治疗组、银杏叶组、舒洛地特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治疗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舒洛地特治疗,银杏叶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舒洛地特组采用舒洛地特治疗,对照组仅用安慰剂。连续两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肾功能指标以及全血表观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等血流变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Scr、BUN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各组UAER和血流变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银杏叶组与舒洛地特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舒洛地特治疗DNⅢ期患者能显著降低UAER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单用银杏叶提取物或舒洛地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运动想象疗法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NFD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血浆粘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合并DN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DN模型组、糖肾方组和缬沙坦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12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微循环血流仪检测肾微循环变化;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ELISA技术检测尿白蛋白以及血清假血友病因子(v W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模型组大鼠FBG、血清TC、TG和尿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血清v WF浓度升高(P0.01);与DN模型组比较,糖肾方组和缬沙坦组的FBG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血清TC、TG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v WF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模型组的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全血高切、中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及电泳时间均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1)。与DN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及电泳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模型组的肾皮质微循环血流量减少(P0.01)。与DN模型组比较,糖肾方组的肾皮质微循环明显增加(P0.05),缬沙坦组无明显改变。结论:糖肾方能降低实验性DN大鼠的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内皮功能,从而改善微循环,对糖尿病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红细胞聚集改变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及其对心绞痛发病的影响。方法 :测定 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 40例健康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 (光密度法 )、红细胞变形指数 (激光衍射法 )、血浆及全血粘度 (旋转式粘度计 )和纤维蛋白原 (双缩脲法 )。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粘度 ( 4 0s- 1 )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0 .0 5 ) ,且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纤维蛋白原呈直线正相关 ,与全血粘度 ( 4 0s- 1 )无相关性。结论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是红细胞聚集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导致血液高粘滞 ,与心绞痛发作有关 ;选择 10s- 1 以下切变率测定低切全血粘度 ,利于观察全血粘度与红细胞聚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新鲜人羊膜的变应原性及其致敏后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性。建立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模型。分新鲜羊膜组、新鲜蛋清组(阳性对照)和PBS液组(阴性对照),每组10只豚鼠。观察豚鼠在致敏期和激发后的反应,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外周血组胺含量,血液流变分析系统检测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变率黏度、全血低切变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致敏期间各组豚鼠的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激发后羊膜组豚鼠与阴性组表现一致,无异常反应;羊膜组外周血组胺含量及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与阴性对照无明显差别(P>0.05),与阳性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规范化无菌处理后的新鲜羊膜,一般不具有变应原性,不会引起I型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