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发展医联体是现阶段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儿科医联体的构建在解决儿科医师资源短缺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缓解了患儿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与现阶段儿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天津市成立儿科医联体的实践中进行探索,提出应当尽快建立医疗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和搭建信息化诊疗平台等多种措施,逐步改变患者就医理念,建立起科学布局、合理分流和高效运转的新型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儿科医联体建设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中英文数据库、网络、国家及各省(区、市)政府及卫健委网站收集31省(区、市)最早建省级层面儿科医联体的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等资料进行主题框架分析。结果31省(区、市)除西藏外至少建立一个省级层面儿科医联体,儿科医联体或专科联盟是主要形式。成员单位方面,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度不够。服务内容开展方面,健康检查结果互认、科研合作和专家号源共享等仍需要加强。结论我国儿科医联体建设迅速,但也存在诸如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参与度不够、服务开展不深入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提升基层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投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儿科医疗联合体涉及到不同部门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联合体的运行。作者通过对江苏省某儿科医疗联合体的利益相关者访谈,发现各利益主体在联合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政府部门期望较大,支持力度和拥有资源最大;患者、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对联合体的影响力相对较低,核心医院及其医务人员拥有资源较大,但对医联体的支持力度较低。应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诉求,构建儿科医联体利益平衡机制,推动儿科医联体平稳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我国四种儿科医联体模式的定义及典型做法,介绍了我国儿科医联体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效果,提出依托现有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设置新型区域儿童医学中心,加快推进新型“5G互联网+”儿科医联体建设的发展展望,从而不断完善我国儿科医联体模式,进一步优化区域间儿童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方便患儿就医,推动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科医疗联合体的发展现况,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为健全上海市儿科医疗联合体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上海市儿科医疗供需特点,寻找儿科医疗联合体的不足和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结果上海市儿科医疗联合体的运行架构基本形成,双向转诊和优质资源下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医疗联合体的紧密性依然存在不足,作用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议注重基层实际有效服务的提供、明确儿科医疗联合体内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定位、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以及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是推动上海市儿科医疗联合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上海市儿科医疗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国儿科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介绍儿科医联体的概念与背景基础上,对比分析海南省儿童健康水平与儿科医疗资源现状,进而以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建设"儿科卫星诊所"这一医联体创新模式为案例,总结建设经验,提出发展思考,探索儿科分级诊疗实践及所体现的医疗价值,并为这一医联体创新模式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建设发展医联体是现阶段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儿科医联体的构建在解决儿科医师资源短缺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缓解了患儿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与现阶段儿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天津市成立儿科医联体的实践中进行探索,提出应当尽快建立医疗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和搭建信息化诊疗平台等多种措施,逐步改变患者就医理念,建立起科学布局、合理分流和高效运转的新型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成立于2014年8月的安徽省儿童医联体由安徽省儿童医疗协会和安徽省儿童医院牵头组建,并由省内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民营医院等38家单位的儿科组成,成员单位基本覆盖安徽省所有地市。医联体借助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和安徽省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疗资源,通过预约挂号、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危重症患儿转运、远程会诊、大型设备检查与检验结果互认、信息共享等6个机制,探索出独特的儿科医联体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的成效、不足与思考。方法 通过示范儿科门急诊(I期) 的建设实际,以及2015-2018年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前后相关运营指标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情况及取得的初步进展。结果 通过建设示范儿科门急诊更新了理念、强化了专科建设和信息建设,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短板”,建立了危重患儿抢救绿色通道,疑难病人实现了远程会诊,儿科医疗质量内涵不断提高,但儿科医师紧缺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结论 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对缓解看病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要加快II期建设步伐,加强医联体成员单位间的合作,继续简拔专业人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急救小分队的作用,合理使用预算资金,把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医联体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形式。文章聚焦医疗协作模式医联体,以激励相容理论为基础分析医疗协作模式医联体内供需政保之间的激励冲突,从激励机制、患者利益、顶层设计、医联体医保改革出发,为推进医疗协作模式医联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儿科服务提供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儿科服务能力,发现我国儿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在全国随机抽取44个城市,对提供儿科住院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出院人次占辖区儿科总出院人次的比例最高(51.2%);2008—2010年不同级别的机构儿科出院人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县区级机构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增长幅度达到16.1%。能提供综合性新生儿科服务的机构中,以市级及以上机构比例最高(70.O%),其次是县区级机构(64.9%),乡级机构最低(16.0%)。23.6%的乡级机构尚不能提供基本新生儿科服务。新生儿死亡病例以发生在县区级机构比例最高(46.3%),其次是乡级机构(32.6%)。新生儿死亡原因以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死亡比例最高。结论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我国儿科医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儿科服务能力.需重点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儿科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推广,提高其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医疗机构儿科床位配置现状及公平性,为合理配置儿科床位提供建议。方法:在全国随机抽取44个地市,对提供儿科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儿科床位设置、服务提供和利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我国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儿科床位0.20张。县区级医疗机构床位数量最多,占44.9%,乡级机构次之,占29.4%,市级及以上机构最低,占25.7%。2008—2010年儿科床位数和服务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床位数增长最快。儿科床位利用率高于全国医疗机构整体床位利用率。全国儿科床位配置泰尔指数为0.0775,各地区之间为0.0164。不同地区的儿科床位供需比值在0.54~1.04之间。结论:我国儿科床位总体数量不足,儿科床位比例基本合理,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儿科床位分布不公平性大于地区间不公平性。建议:各级政府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加强对儿科床位的合理配置,适当增加县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儿科床位数,调整综合性医院内部床位设置,增加儿科床位比例。同时加强省市级儿童医院的建设,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完善基层机构和上级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浙江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某试点医院的综合改革实施效果。方法通过搜集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医院成立一年来的相关医疗业务、财务运行及上下转诊等数据,对比医共体总院和医共体分院的发展趋势。结果自医共体成立以来,2018年医共体分院的门急诊人次、门诊总收入、出院人次、出院总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医共体总院。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增长率均低于总院。结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内容和形式,与医联体、医疗服务整合以及对口支援等模式进行辨析和比较,认为分工协作机制的实质是在初级卫生保健和专科医疗服务之间进行分工,在相关领域开展协作。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最主要的是来自政府的作用,其次是发挥医疗保险政策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我国新医改背景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实践情况不容乐观,效果不理想,尚存在着较多困难和问题。结果提示,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分工协作经验,建立健全多方共赢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工作模式,并从建立完善刚性规范的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基于临床路径的分工协作服务标准与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分工协作信息化平台、建立完善居民引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求模型。方法: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医联体负责人及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使用内容分析法,借鉴Leavitt组织变革理论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求模型,凝练出各类范畴,并进行频次统计。结果:组织结构发展、任务发展、技术发展和人员发展需求频次占比分别为57.2%、18.0%、12.7%和12.1%。组织结构发展需求包括人事政策、医保政策、基本公卫政策、首诊转诊机制、政府管理优化和医联体内管理优化;任务发展需求包括机构发展规划、辖区管理优化、业务整合、工作内容优化及机构内绩效管理;技术发展需求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横纵向带动措施及专项服务能力提升;人员发展需求包括人员能力与职业精神提升。结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组织结构、任务、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多方位发展需求,相关政策和管理方式需定向完善以满足不同层次单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完成了联合诊疗、报告查询、远程教学等基础性支撑工作,通过打造绿色通道,实现分级诊疗。然而,医疗信息化整合建设仍存在条线过多、机构协作障碍、硬件设备隐患、数据挖掘与利用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通过整合信息系统,优化协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满足健康需求;强化信息支撑,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