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上海市龙华急救站院前急救病例疾病谱构成及其特点,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上海市龙华急救站某急救翻班车全年出车救治所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病例年龄组最多为60岁以上年龄组(589例)。发病最多的病种为神经系统疾病(155例)、骨科疾病(145例)、心血管系统疾病(96例)。全年救护车平均空返率为12.15%。 结论 院前急救呼叫人群构成与上海人口结构有关。人民群众应加强安全生产与健康教育,各医疗机构也应提高急救水平,政府可适当增加急救车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特征,为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完善院前急救服务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北京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急救出车数据,研究2013-2017年北京市120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分析不同年份、性别、年龄的患者疾病谱的差异和不同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3-2017年北京市120院前急救患者共1 643 375人,疾病谱前三位疾病依次为:损伤和中毒(29.63%)、循环系统疾病(18.37%)、神经系统疾病(15.80%),5年间疾病顺位无变化。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疾病谱有差异。呼叫时间在春、夏、秋、冬季的分别占25.23%、24.97%、25.05%、24.75%,一天中08:00~09:59(12.41%)、12:00~13:59(10.05%)、14:00~15:59(9.91%)呼叫的最多,不同疾病的高发月份和时刻有差异。  结论  近年来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大,应加强对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男性外伤的防范和对老年人群慢性疾病突发情况的预防与应对能力,根据不同疾病的呼叫高峰月份和时间段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3.
陈步红  杨涛 《中国校医》2011,25(4):262-262
<正>1院前急救现状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社区医院对区域内的急救工作具有时间上的明显优势这是因为各高校内发生的急救病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呼叫校医院,医院迅速派遣急救人员和急救车前往救治。校医院能救治的,例如外伤急救,一般能完成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处理;对于心跳骤停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苏州市院前急救卒中患者分布情况,调整资源布局,整体提升卒中救治能力。方法:以智慧急救平台为基础,从苏州市急救中心提取2018-2022年院前急救卒中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卒中患者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为68.79±15.47岁;平均呼救-到院时间为38.34±17.28分钟;一年中院前急救卒中病例主要集中于冬季(10-12月),一天中的高峰时段为7-19时;主要发生区域在姑苏区、吴江区和吴中区,卒中病例既往病史分布最高的三项为高血压(58.06%)、脑部疾病(22.72%)和糖尿病(19.81%);FAST症状分布中肢体无力(68.82%)、言语不清(57.49%)、面瘫/口角歪斜(34.92%)在年龄分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院前急救卒中病例在人群、时间和区域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相关部门可优化区域急救资源配置,提高院前医务人员的卒中救治水平,并针对高危因素的老龄人口进行卒中科普教育,以全面提升卒中病例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石河子市2015-2017年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合理的院前急救策略及有效利用急救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从石河子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15-2017年数据,对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疾病谱分布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16905次院前急救出诊患者中,分布高的月份依次是7月、6月、5月,高时间段依次是12∶00~13∶59、10∶00~11∶59、14∶00~15∶59,圆形分布显示高峰日期和时段分别为8月10日(3月17日~次年1月4日)、16∶50(6∶30~3∶09);男女比例为1.43∶1,排名前3位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23.6%)、创伤(21.04%)、症状体征(9.56%);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峰日期和时段分别为2月12日(7月11日-次年4月17日)、15:36(8:52~22:19);创伤的高峰日期和时段分别为8月2日(4月26日-11月8日)、18:28(11∶48~1∶03);症状体征的高峰日期和时段分别为7月23日(3月1日-12月14日)、16∶07(9∶52~22∶19)。结论院前急救高峰时点和时段应加强院前急救力量,根据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完善相关的救治流程和应急预案,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院前急救病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上海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为加强院前急救,提高急救成功率提供科学决策;并摸清某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做好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1991~1995年院前急救救治的467674例进行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怀化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该地区院前急救特点,以指导本地区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建设。 方法从怀化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13年9月21日至2016年9月20日有完整记录的12 744例院前急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其中男性7033例,女性5711例,年龄为1个月~ 94岁,平均年龄(51.8±22.6)岁。具体分析不同治疗结局[院前急救非死亡、院前急救死亡(进一步细分为院前急救心脏性死亡和院前急救非心脏性死亡)]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季度性分布、疾病类型、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疾病类型的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结果(1)院前死亡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大于院前非死亡组(P<0.01或P<0.05);院前心脏性猝死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调度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达时间、返回时间、出差总时间和急救半径大于院前急救非心脏性猝死组,且现场时间明显小于院前急救非心脏性猝死组(P<0.01或P<0.05)。(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及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1季度为最多。(3)在1274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类居首位,占32.99%(4 204/12 744),且以21~50岁最多(其中交通事故又是创伤类最常见的原因);同为高发疾病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类则以≥51岁的中老年患者最多,中毒类以21~50岁的青壮年患者最多(其中急性酒精中毒是中毒类最常见的原因,占中毒类的76.52%)。(4)在657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中,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居第一、五位,均以21~50岁最多;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类疾病分别居第二、三、四、六位,均以≥51岁中老年患者为最多;进一步分析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院前急救患者又以循环系统类疾病为最多的。(5)男性院前急救总例数、总死亡例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例数均明显高于女性。(6)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数占院前急救总例数的5.16%(657/12 744);其中院前心脏性猝死占院前急救总例数的1.11%(141/12 744),占院前死亡患者数的21.46%(141/657)。 结论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是近年怀化市院前急救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且多见于青壮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则是中老年患者院前急救和致死的主要疾病类型。加强急救网络建设、合理配制急救调度点设置,对存在心脏性猝死证据或危险因素的患者提高警惕,针对特定时节、病种和人群制定预防和应对预案,促进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群众化普及,注重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群众对常见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能力等针对性举措,都将有利于降低该地区院前急救的发生率、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气、扩容、监护、止血(VIPC)院前急救措施在重症车祸伤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急救中心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救治的94例重症车祸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救治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救治,观察组采取VIPC院前救治,对比两组救治效果与救治结局。结果:观察组受伤至医院时间、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及救治后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PC院前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重症车祸伤患者的院前救治效果,改善急救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06至2019-10在我院120站救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救治流程进行分组,实施常规急救流程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n=61),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指导下实施急救流程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n=75),对比两组患者院前急救项目时间、救治效果及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 (1)两组出诊反应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现场救治时间、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及心肌总缺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院前急救人员到达时及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心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现场救治时间、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及心肌总缺血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是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培训、宣传等模式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自行救治水平,为患者心肌梗死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百色市3718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和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百色市院前急救疾病谱,探索提高急救水平和防控对策.[方法]分析我市2009年3718例院前急救患者调查表,使用统计软件对患者年龄分布、疾病谱、时间分布、区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3718例院前急救患者31~40岁,61~70岁,71~80岁3个年龄段人数比较多,分别占18.48%,16.76%,15.03%;分析了14大类疾病,其中居于前5类的疾病分别是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占42.42%、13.77%、10.92%、10.81%、5.41%;时间分布以冬季较多,以12~14点(31.93%),18~20点(21.22%)最多;区域分布以城郊较多,占47.50%.[结论]研究结果将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院前急救管理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时限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2月经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6例,按来院方式不同分为自救组(n=97)和急救组(n=109),比较两组的救治时间与预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比较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自救组院外救治时间、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入住专科时间[(8.3±1.7)h、(132.3±20.5)、(47.7±8.2)、(178.6±23.6)min]均较急救组[(6.2±1.4)h、(96.8±17.9)、(30.8±10.5)、(131.5±19.0)min]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救组患者呼吸不畅、脑疝及神经功能后遗症、死亡的发生率[42(43.3%)、35(36.1%)、58(59.8%)、27(27.8%)]均明显高于急救组[30(27.5%)、25(22.9%)、43(39.4%)、15(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缩短院前急救时限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制院前急救医师配置缺口的测算方法并对上海市的急救医师配置缺口进行测算。以减少迟缓派车现象为目标,通过分析上海市市区近两年的迟缓派车数据来获得上海市市区急救医师缺口的数量,并推广至整个上海市。课题组研制出了峰值法,该方法建立了急救医师增量与减少迟缓派车次数的数量关联。峰值法采用描述统计方法,运用SAS软件编程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使用峰值法对上海市2013年、2014年的迟缓派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增加40辆值班车次(381名急救医师)可将迟缓派车率从25.61%降至0.22%。建立了增加急救医师与减少迟缓派车次数的数量关联,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郴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为进一步加强郴州市急救体系建设, 提高郴州市院前急救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方法 对郴州市2007年5月-2017年4月的143 834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男女之比为1.79:1;车祸伤居各类疾病之首; 空车以晕厥查因和儿童患者为主; 年龄在21~40岁死亡病例最多; 猝死和创伤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死亡原因。
结论 应以疾病分类、患者年龄以及好发时间为依据, 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针对车祸伤患者、老年患者以及危重病例等重点人群的救治, 应组织培训医务人员, 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展开急救工作, 以提高院前急救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反映国家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抢救成功率[1].了解掌握院前急救疾病谱及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有利于科学合理优化急救医疗资源,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和救治水平,为制定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时间、病情评估时间、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疾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其病死和并发症风险,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B组),两组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病死率和生存时间。结果院前急救组病死率低[院前急救组(18.42%),非院前急救组(31.50%)]、生存时间长[院前急救组(5.14±1.7)h,非院前急救组(2.5±0.8)h],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延缓死亡时间,加强"黄金1小时"的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护理中流程管理法的实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40例2017年8月~2019年7月期间本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其按照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急诊收治及救治中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收治及救治中实施流程管理法,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治疗中各项时间指标以及急救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急诊入院时间以及住院治疗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少,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中流程管理法的实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尽早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提升急救成功率及急救质量,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季节条件下臭氧对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的短期影响,及该影响在不同类型人群中的差异。方法收集宁波市三个主城区2013-2016年的急救车接诊资料,通过主诉和初步诊断信息筛选出心脑血管疾病病例。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方法,控制长期趋势、气温、相对湿度等混杂因素影响后,定量分析不同季节时每日最大的连续8小时臭氧浓度(臭氧8小时)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人次的短期关联。结果研究期间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在全年、冷季(11月-次年4月)和暖季(5月-10月)分别为94.5μg/m~3,77.2μg/m~3和111.6μg/m~3。臭氧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近似为无阈值的线性关系。全年和暖季时,臭氧8小时浓度每升高10μg/m~3,当天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人次分别增加0.96%(95%CI:0.21~1.72%)和1.17%(95%CI:0.21~2.13%);男性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女性。冷季时均未发现臭氧8小时浓度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人次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为无阈值的线性曲线,暖季时效应较强,男性受到的影响强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院前急救病谱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疾病就诊规律,疾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为院前急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3年间院前救治患者的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例1.05:1;院前急救病种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创伤及外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中毒。结论根据院前疾病构成梯次,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特别注重具有外科处理能力的全科医师的培养,以推动院前急救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提高危重症患儿转运救治能力,研究区域内院前转运患儿疾病构造,对转运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转运团队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7全年接诊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对接诊患儿的年龄、疾病分布、转诊半径进行分析,并对近4年呼吸机转运患儿例数和我院接诊人员插管例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7全年共接诊≤28 d新生儿1 947例(46. 45%), 28 d~1岁1 206例(28. 76%), 1~16岁1 039例(24. 79%)。疾病分布前5位分别为新生儿系统疾病1 827例(43. 58%),呼吸系统疾病721例(17. 20%),神经系统疾病652例(15. 55%),外科系统疾病461例(11. 00%),心血管系统疾病223例(5. 32%)。461例外科系统疾病中前5位为消化道畸形103例(22. 34%),肠梗阻79例(17. 14%),先天性膈疝71例(15. 40%),颅内出血和占位55例(11. 93%),气管异物47例(10. 20%)。转诊半径分布,100 km 800例(19. 08%),100~200 km 926例(22. 09%), 200 km 2 466例(58. 83%)。另外,需要呼吸机转运的患儿呈逐年增长趋势,我院出诊人员插管例数逐年降低。结论儿科院前急救转运中,新生儿占比较高,疾病构成主要包括新生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外科系统疾病。转运半径 200 km的长途转运比例较大。根据区域内转诊患儿疾病分布,加强急救转运队伍建设,完善车载设备技术,以提高转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