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患者入院24 h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精准预防VTE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HIS调取2021年10月1日-2022年6月30日41 053例全部出院患者信息,对入院24 h内完成风险评估患者VTE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完成入院24 h内VTE风险评估患者32 099例,评估率为78.19%,其中外科(80.22%)明显高于内科(76.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025,P<0.001)。入院24 h内完成风险评估的16 698例内科患者中,VTE总发生率为7.49%,高危患者VTE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患者(χ2=2 666.273,P<0.001)。入院24 h内完成风险评估的15 401例外科患者中,VTE总发生率为5.83%,高危、中危、低危患者VTE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326.843,P<0.001)。性别、年龄、科别是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院24...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构建涵盖患者全就诊信息的VTE管控平台,对患者进行实时风险评估。通过闭环管理,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患者VTE预警结果并及早干预。该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使医院VTE风险评估效率大幅提升,针对风险人群的预防措施实施率提高,并实现了评分标准统一与全过程数据留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其实施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其的警惕性,加强医患沟通,有效防范因此引发的死亡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评估表单、救治流程、防治标准、监控指标等,分析VTE防治指南,采集医院业务系统患者基础数据,结合专家咨询,探索构建包含制度体系、组织体系、防治体系、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的VTE标准化防治管理体系。应用后,VTE风险评估率提升了93.64个百分点,出血评估率提升了99.36个百分点,预防率提升了63.68个百分点,治疗率提升了19.58个百分点,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实现了全面评估、规范预防、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提升了医疗质量,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医院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其实施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警惕性,加强医患沟通,有效防范因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事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静脉血栓栓塞症各类评估工具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指出我国与欧美国家人群存在种族、疾病谱和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国外量表所纳入的危险因素并不一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我国患者的风险状况。应借鉴国外评估工具的构建方法,基于我国VTE患者数据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从而构建更适合我国人群的、更准确的VTE风险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建立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管理标准及长效机制,从而提升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水平,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方法 以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为对象,利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实现患者事前、事中管理和事后随访,同时开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病数据库进行精细化管理,制定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质控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各项指标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提示建设前后的院内VTE发生事件有显著性差异(P<0.01),开发专病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可有效降低院内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院内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死亡率。结论 完善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2~2019-02我院大隐静脉曲张病人90例,均行手术治疗,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进行VTE风险评估,并给予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DVT发生率2.22%(1/45)低于参照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总满意度95.56%(43/45)高于参照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能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该院将PDCA循环、根因分析这两个管理工具引入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精细化管理中,形成了以质控科为圆心,围绕圆心的一环为VTE防治管理委员会及VTE快速反应团队、二环为临床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的同心圆模式的管理体系.以回顾性分析1例医院相关性VTE事件的发生为例,剖析环节中尚存在的缺陷,进行多方位自我检查,健全了医院VTE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全院VTE评估合格率、预防措施实施率,降低了医院相关性VTE发生率、致死性PT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MDT模式在防范患者VTE风险中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7月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的患者为试验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MDT模式。比较两组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率、VTE风险评估准确率、预防VTE护理措施落实率。结果试验组VTE风险评估率、VTE风险评估准确率、预防VTE护理措施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MDT模式,正确使用VTE评估量表和流程,实施防范VTE的精准护理,提高了住院患者VTE的规范评估率,降低了VTE发生率,达到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总结我院以信息化为载体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平台上构建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系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电子医嘱系统对病人存在的护理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分析并进行预警,可以避免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实现利用信息系统对从事医疗工作的个人和科室的基本工作量、医疗质量、科研教育、精神文明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考核。方法:部分个人和科室的工作量、手术数据从现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提取;部分考核数据由人工输入。结果:在录入导入考核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考核用个人和科室报表(汇总和明细)。结论:提供了医院医疗质量考核和绩效考核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风险评价体系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老年病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1月本科老年患者76例为对照组,按照老年内科常规护理进行护理;选择2016年1—11月干部病房一科老年患者83例为观察组,除执行老年内科常规护理外,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表对老年病房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选择权重最高的10个指标作为FMEA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改善措施.比较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改善措施实施后失效模式的RPN低于实施前,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结论 应用风险评价体系和FMEA能使病房潜在的安全隐患得到控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老年患者住院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评价是近几十年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本文梳理并阐述国内外健康风险评价的发展脉络,指出健康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同时,综述国内外健康风险评价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并指出存在的差距,为进一步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保升级改造后的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平稳运行。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识别,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建立风险管理计划,强化风险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结果:医院信息网络安全、持久运行,医院信息数据准确、可靠。结论:只有从管理、技术、服务3方面入手才能保障医院信息系统全面、长期处于较高的安全水平,从而保障医疗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控,运用建立的医疗预警模型,实现医疗风险的提前预判.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引起医疗风险的相关因素,然后运用德尔菲法筛选相关风险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指标,确定风险指标权重,并将三级指标评估值录入到风险预警模型中进行评估.然后,经过多轮分析分别从患方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设计并且实现了符合本院实际需求的HIS信息系统,本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完全适合、满足医院的具体运行需要;同时考虑到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和信息安全问题,设计了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成功实施;从医院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了护士工作站、LIS等系统模块,为医院下一步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警示标识在医院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于2010年1—12月,统一、规范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护理警示标识,各科室执行护理警示标识操作规范。比较2009和2010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护士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差错率。结果实施护理警示标识后,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和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159.27±10.76、29.13±2.59、99.62±0.67,显著高于实施前的130.56±10.43、26.97±2.51、95.85±0.73,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差错率是0.26%,显著低于实施前的0.51%,。结论护理警示标识可明显减少护理差错发生率,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及其伤医事件频发,医疗风险预警及控制机制的不健全、医患沟通不畅及信任危机是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医疗风险预警及控制机制的研究,为政府和医疗机构在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上提供干预措施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进行风险评估,是制定限量标准和保障人体健康的基础。近年来,生物学机制模型在风险评估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根据解剖、生物化学、生理、代谢动力学等知识及毒作用机制建立的模型,不仅能够定量地评定化学物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解决低剂量暴露风险评估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将结果从动物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可信度。本文主要综述报道生物学机制模型的特点及在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