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26眼)小粱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此术式不影响原滤过通道且扩大了前房空间,可预防白内障膨胀期晶体膨胀引起的眼压升高.21例(2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该术式对青光眼术后有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并保持滤过泡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4.
虹膜拉钩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用虹膜拉钩及传统方法扩瞳对术眼瞳孔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3眼用虹膜拉钩扩瞳(拉钩组),18眼用传统方法扩瞳(对照组)。术前两组视力为眼前手动至0.2,瞳孔直径为1.0~3.5mm,对光反射基本无;两组视力及瞳孔直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果 拉钩组:术中瞳孔缘少量渗血11眼,无后囊膜破裂和瞳孔缘咬伤;术后第1天视力≥0.2为71.4%(30/42眼),3个月后视力≥0.5为59.5%(25/42眼);瞳孔边缘不规则5眼,对光反射迟缓41眼、消失2眼,出现眩光2眼,无多视。对照组:术中瞳孔缘少量至中量出血10眼,瞳孔缘咬伤6眼,后囊膜破裂2眼;术后第1天视力≥0.2为55.6%(10/18眼),3个月后视力≥05为16.7%(3/18眼);瞳孔边缘不规则11眼,对光反射迟缓11眼、消失7眼,出现眩光5眼、多视2眼。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及瞳孔直径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虹膜拉钩具有扩瞳快且充分、对虹膜损伤小、不易引起炎症出血等优点;对保持并恢复术后瞳孔的形态功能,提高视觉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手术技巧,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32眼)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行颠侧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4~21个月,观察视力、滤过泡、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有30眼(93.7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眼术后视力无提高者系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者。术后矫正视力低于0.05者3眼(9.38%),0.3~1.0者21眼(65.63%).所有病例术后滤过泡均无影响,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结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可提高视力并保持滤过泡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病人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7例35眼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病人,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及眼压情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现滤过泡损伤,术后滤过泡形态无改变,术后眼压稳定,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程度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较常规白内障摘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利用格瓦拉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颞侧及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将眼表健康的白内障患者150例(162眼)分为两组,颞侧组71例(78眼)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上方组79例(84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利用格瓦拉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河高度( TMH)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 SCSF)。结果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较术前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BUT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TMH较术前稍有增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两组TMH较术前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SCS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颞侧及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表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白内障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严重影响视力。由于术前存在浅前房、虹膜后粘连、瞳孔缩小或散大、虹膜无张力、上方巩膜滤过泡、角膜内皮及晶状体悬韧带损伤等改变,使得此类白内障手术较常规白内障手术难度为大。随着超声乳化手术的推广和完善,更多术者选用超声乳化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对小瞳孔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方法:对33例(33只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结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只眼达0.8,10只眼达0.6,4只眼达0.5,6只眼达0.3,4只眼达0.25,3只眼0.15以下。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高眼压6例,后囊膜破裂4例,虹膜炎1例。结论: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安全、疗效好,降低成本,易于在基层医院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青光眼滤过术后透明角膜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青光眼滤过术后时间最短 6个月 ,最长 2 3年。方法 对 2 8例 34只眼青光眼滤过手术 1- 3次的白内障患者 ,采用透明角膜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 6 - 30个月 ,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术前视力光感至 0 .3;眼压 10 .2 4~ 2 0 .88mmHg。手术后 34只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其中 <0 .1者 2只眼 (5 .9% ) ;0 .1-0 .2者 6只眼 (17.6 % ) ;0 .3- 0 .4者 11只 (32 .3% ) ;0 .5 - 0 6者 9只 (2 6 .5 % ) ;0 .8者 6只眼 (17.6 % ) ;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 (11.73~ 2 1.4 6mmHg)。 34只眼全部植入人工晶体 ,术中无一例后囊膜破裂 ,无眼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有 12只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前房渗出等反应 ,治疗 1周后角膜内皮水肿消退、渗出膜吸收。术后无伤口裂开、虹膜嵌顿等并发症。结论 对青光眼多次滤过术后的白内障 ,为了避开滤过泡 ,采用透明角膜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效果好 ,并发症少 ,不影响眼压 ,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方法 及并发症.方法 选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平均年龄63.5岁.选择上方、颞侧,鼻侧切口进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平均采用粘弹剂分离、机械性分离、切开瞳孔等方法 ,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82例中除6例因眼底病变视力无改善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1者14眼,0.1~0.2者40眼,0.2~0.3者16眼,>0.3者12眼.结论 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要对切口位置、瞳孔粘连等做相关的选择及处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患者应用爆破超声能量模式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68眼)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连续及爆破两组,分别采用连续及爆破2种不同的超声能量模式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所用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术后检查患者的视力、角膜水肿情况,并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连续组及爆破组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分别为(29.17±4.79)%和(15.86±5.33)%;有效超声时间分别为(69±18)s和(34±12)s。比较两组所用的有效超声能量及时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1天爆破组的角膜水肿情况轻于连续超声组(P<0.05),术后1周爆破组的角膜内皮丢失率明显低于连续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均得到提高,达到0.5及以上者爆破组50%、连续组44.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眼压爆破组平均升高0.81 mmHg、连续组平均升高1.17 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功能性滤过泡瘢痕化。结果:应用爆破模式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减少有效超声能量和时间,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减轻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是致盲的主要眼病,抗青光眼术后因眼内环境的改变会出现白内障或加重原有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此类患者术前存在浅前房、虹膜后粘连、瞳孔变形僵直、上方巩膜滤过泡、角膜内皮及晶体悬韧带损伤等改变[1],白内障手术难度大,同时还需考虑白内障手术效果和对原青光眼滤过泡的保护,以防止青光眼的复发。近年来,我院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白内障致盲问题更为突出。鉴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摘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传统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切口大,视功能恢复慢,角膜留有较严重的散光。我院眼科中心于1996年5月以来开展了表面麻醉下,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32例34眼,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式,随访10~36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视力光感至0.3;眼压10.24~20.88 mm Hg。手术后34只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11.73~21.46 mm Hg)。34只眼全部植入人工晶体,术中无1例后囊膜破裂,无眼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术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