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食管起搏电极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电极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电极心室起搏是9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的无创伤性起搏技术,它具有非创伤性、方便、快速心室夺获率高、阈值电流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药丸电极是一种包藏在标准的药物胶囊里为病人易于吞食的特制电极。作者试图用这种电极作食管心房起搏,测定其对心房扑动(房扑)病人的疗效和耐受性。14例房扑病人,男11例,年龄25~65岁,女3例,26~72岁。电极为双极丸状,宽3mm,间距13mm,用一对细导线通过食管前置放大器连接至心电图机,病人吞食药丸电极后,胶囊迅速融化。根据最大的心房波来确定食管电极的最佳位置,然后将电极联接至恒流刺激器,先以高于心室率15~20次/min 行试验刺激,无心室夺获后以高于心房率10~20次/min 行心房起搏,刺激时间最长20秒,然后突然停止。如起  相似文献   

4.
食管内心脏起搏复律电极导管的改进及临床初步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地区医院陈绍智,区莎白,赖敏,张国荣,吕永成,刘宇清,陆达光,张善芳我们在原试制的食管心脏调搏复律两用导管的基础上,再改进,使电极能定向弯曲,易与心室邻接,既可作心房调搏、复律,又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 食管心房调搏术沿用常规食管电极导管插入法(宁佩萸主编.食道心房调搏术临床实用手册.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20~21),经我们几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到大多数病人均需几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导管方能通过食管第一狭窄段,几乎所有的病人均出现恶心、流泪、呛咳,部分病人出现呕吐、喷嚏,少数病人甚至因此而拒绝应检。我们采用改进插管法,临床应用100余例,均即刻顺利到位,病人除仅有瞬时轻度恶心外,无其它不适表现。改进方法是:患者取平卧位,用1%地卡因液喷入一侧鼻腔,约3分钟后将食管电极从麻醉侧鼻腔插入,当操作者感知电极下行出现阻力或病人出现轻度恶心时嘱病人嚼香蕉一大口,令其吞咽,同时迅速将导管插送至预定深度。此法即省时,又能避免或显著减少病人之不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方法消毒食管电极导管对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3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食管调搏检查的48例患者,比较经84消毒液浸泡与环氧乙烷消毒的食管电极导管在检查中的起搏阈值。结果采用84消毒液浸泡导管的起搏阈值(16.79±3.22)V明显高于环氧乙烷消毒导管的起搏阈值(10.33±2.16)V(P0.00)。结论环氧乙烷消毒法对起搏阈值的影响优于84消毒液。  相似文献   

7.
电极组合方式与经食管心房起搏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7例病人每例用六极起博导管组成10种起搏电极组合,以相同脉宽和导管位置作食管心房起搏。发现负极接第3极,正极接第2、4、5极的四极组合法起搏阈值仅18.8±3.0V,仅2例(1.9%)有明显不适感,与其它组合方法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该法起搏脉冲振幅适中,与V1导联的QRS波方向相反。便于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因此,有助于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缓慢心室率、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较常见,有些患者症状较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一般需要紧急心脏起搏;对于完全眭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房室传导障碍的患者,单纯心房起搏无效,需要紧急心室起搏。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某些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效果较差,常用的经食管心房起搏不能将其终止。本研究采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对入选患者进行紧急救治,探讨一种方便、易行的临床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食管球囊电极心室起搏(TEVP)对抢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可行性。方法32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紧急心脏起搏的患者行TEVP,观察起搏参数与疗效。结果32例均获得成功,经食管心室起搏后临床症状消失,起搏电压为20.09±3.46V,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TEVP是可行的,并具有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易于接受、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脏起搏,37例中35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起搏阈值25.27±3.9V。认为应用该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较普通金属环电极具有成功率高、起搏电压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食管球囊电极导管心房起搏经胸记录His束电位对于房室结传导时间长的病人,应用信号平均心电图(ECG)能够在高分辩体表ECG上记录His束电位。但对于正常房室结传导时间的病人,平均ECG上P波终末部到His束电位起始处(PH)的短间期限制了在高分辩体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起搏、复律两用食管电极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应用此导管给32例患者行食管心房调搏术,5例行食管心室调搏术,30例行食管电复律术,并与59例行普通食管电极导管心房起搏者进行对照,发现两用导管有如下特点:①可用较普通导管低的阈值行食管调搏术;②可在无麻醉状态下,以明显低于体表电复律术的电能转复房颤,并发症显著减少;③能以极低的电能终止诱发的SVT;④若转复中病人心跳骤停,可立即起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1)食管心电图的描记方法和波形及其应用价值;(2)经食管心脏调搏的工作条件;(3)食管调搏的临床应用:诱发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中附加传导束的存在,数量及不应期的测定,窦房结功能的评价,包括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传导时间,以及经食管心室起搏的文献,并对食管调搏诊治心律失常的优缺点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植入式电极导线和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TCP的患者33例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0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9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均经重新定位。两组TCP 24h后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CP术后住CCU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6±0.4)d vs(3.2±1.3)d](P<0.05),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 587±398)元vs(7 636±567)元](P<0.05)。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更安全、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17.
1987~1997年12月本院共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其中VVI146例、AAI40例、VDD5例、DDD20例。共发生起搏故障11例,其中10例为VVI起搏、1例为AAI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途径均为左锁骨下静脉。11例患者中,男5例、女6...  相似文献   

18.
起搏电极脱位曾是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近年来 ,多种原因使双极电极的临床应用有增多的趋势 ,但我们发现双极电极脱位率较高 ,为有效地减少脱位率 ,笔者结合本院发生的 5例探讨如何控制双极电极脱位的情况。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我院 1 999年 1 1月~ 2 0 0 2年 1 1月 ,配用双极电极置入起搏器的 42例患者中 ,发生电极脱位者 5例 ,发生率为 1 1 .9% ,其中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47~ 69( 5 7.4± 1 1 .3)岁 ;基础心脏病 :冠心病、病窦综合征 3例 ,心肌病、Ⅲ度房室阻滞 2例。1 .2   方法5例均置入Medtronic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二者之间起搏参数的差异。方法: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者186例,其中93例为右室间隔部主动电极起搏,93例为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于置入时测试单极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所有患者的起搏脉宽均为0.42ms。结果:有效起搏时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比较,起搏阈值无差异(1.19±0.25:0.98±0.25)V(P>0.05),被动电极组感知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感知(8.57±5.08:7.69±4.21)mV(P<0.05),被动电极组阻抗显著高于主动电极组阻抗(718.6±239.5:656.9±165.5)Ω(P<0.05)。结论:被动电极即刻感知优于主动电极,阻抗则高于主动电极。  相似文献   

20.
探讨提高左室起搏电极的置入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方法学及技术细节。24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59.5±7.8(47~74)岁,所有患者均有双室起搏的适应证。按一定程序及方法置入导引导管及造影球囊导管。根据造影显示的冠状静脉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起搏电极、起搏静脉通路。结果:左室起搏电极置入成功率91.7%(22/24)。左室电极置入时间35.4±13.0min,X线曝光时间19.4±5.2min。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死亡、心包压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室起搏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及方法置入左室电极,既可提高置入成功率,又可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