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教《针灸医籍选》网络助学平台以"课程助学"为基础,"知识拓展"为特色,"互动论坛"为创新,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摆脱"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3.
4.
5.
6.
乔云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0-51
根据针灸古典医籍的特点提出传统课程安排及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强调通过建立知识链接、理论结合临床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灸医籍选是高等中医教育中针灸推拿专业开设的唯一经典课程,也是针灸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课程。该课程摘选了《黄帝内经》《难经》中针灸理论的精华,是针灸专业学生接受中医理论熏陶的基础,也是塑造学生中医思维的关键。因此,在针灸推拿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课程设置时间及内容等原因,使得课程并未充分发挥文化熏陶及思维指导的效能,因此建议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针灸治病,源远流长,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出现了“制砭石大小”,多用于痈肿放血及治疗。随着历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完善,针灸术也日益完整,广泛用于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的临床疾病。其中针灸对一些急危重症的治疗,更是一枝独秀,显示出针灸在治疗急症中的重要地位。兹举几例验案以观其貌。1 尸厥 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对于此症的治疗见于最早的有记载的针灸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虢太子暴厥而死,“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闲,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 相似文献
12.
13.
王新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6):71-71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他们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主张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学术思想,清代新安名医项天瑞汇纂的<同寿录>就是其中之一.项天瑞在书的自序中说:"夫人寿安有定耶?善养则气充而寿永,不善养则神耗而寿促,<同寿>一书,固欲人遇病知医,欲医知方,先天后天调养滋培,俾神凝气固,寿可延绵,溥天下而皆同也."可见项氏汇纂<同寿录>的目的在于延年益寿,有病治病,无病注重养生,未病先防.所以在<同寿录>卷一首列养生法.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晓江先生以该社出版的二册厚重的《中国医籍大辞典》相赠 ,并嘱写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我平素虽爱读书 ,但往往不求甚解 ,很少写评述类文章。当我将二册书细细浏览一遍之后 ,从心中肃然升起一种深深的敬意。搞过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编撰辞典的艰辛 ,是一种吞下一大堆草只能挤几滴奶的工作 ;而我们这批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同道则更懂得全面收罗考证古今典籍的艰巨。而这部巨著正是产生于上述二难之中。裘沛然、严世芸二教授和他们所率领的近三百名编撰人员的庞大的团队 ,经历十五个寒暑 ,始玉汝于成 ,远远超出了十年… 相似文献
15.
16.
杨介宾(1929—),四川省金堂县人,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氏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幼承庭训,儒而兼医。髫龄即熟诵古典医籍,长则潜心攻读孔孟诸子、歧黄本草,刻苦自励,后被选送到四川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17.
18.
针灸医籍选读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必修课,但内容深奥难懂,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针推专业本科三年级3个班的教学实践中。因该学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学生都各自居家学习,线上教学主要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隔堂对分”的模式,在部分章节进行实践,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对分课堂”的评价。结果显示,在线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分课堂”作用的发挥,但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自主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值得在更多的课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史博物馆馆藏孤抄本医籍——《百药图》,是一部介绍中药性能与功效,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民间秦腔剧本,作者为清末陕西户县上马营张兆羆先生。此剧自问世以来,主要在户县、长安两地流传。此本和中医古籍戏曲剧本《药会图》、小说《草木春秋演义》均属明清时期中医药科普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针灸医籍选》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而过多的讲授则课堂效果不好.因此,在《针灸医籍选》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满足同学多方面的需求,增强课程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