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23例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重建股骨距,使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1例(修复组),采取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62例(对照组)。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及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开始下床负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修复组优良率为95.08%,对照组优良率为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的注意事项。方法:高龄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78~92岁,平均84.5岁,进行手术前基础疾病干预后采用小切口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5年,按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优(90~100分)12例,良(80~89分)14例,可(70~79分)4例,差(<70分)2例。优良率81.2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在控制好基础疾病后采用小切口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具有卧床时间短,早期康复,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较快之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所接收并进行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60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患者予以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则通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结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总体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2.5%,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分别为5.0%、95.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全面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与分析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台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100.00%(16/16),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81.25%(13/1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与传统的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差不大,优势在于术后减少卧床时间,早期可以下地活动,减少内固定松动的风险,从而降低高龄粗隆间骨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对80岁以下相对年轻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并不严重,骨折尚能复位可行内固定者,仍以内固定如DHS短重建钉、r钉固定系列为主。但对80岁以上,骨折粉碎明显,不适合其它固定方法,估计不能耐受长期卧床者应考虑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于不适合内固定而仍采取内固定者,最终的结果可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老龄骨质疏松性骨折越来越多。髋部骨折如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人的常见损伤。对于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均不能达到早期下床、早期活动的目的,由此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尤其对于非稳定、粉碎性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骨不连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处理十分棘手。我科近3年针对7例这类高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3~5 d。结果28例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根据Harris评分,优8例,良15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满意的方法,能有效减轻髋关节疼痛,减少老年人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能存在中晚期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高龄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31例骨折患者,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对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为86例患者施行相对应的手术治疗.采用全麻,入路部位为髋外侧,切开患者的关节囊,使骨折后的骨颈截骨显露出来;将股骨头取出,临时固定复位的粗隆骨.用钢丝固定股骨的大粗隆块后,便可以为患者冲洗切口,冲洗切口后安放引流导管,并将切口逐层缝合.结果 患者的住院时间在8~17d之间,平均为13.2d.52例患者在短期内便恢复到伤前行走能力,30例行走能力出现减弱;其余4例患者身体虚弱,但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行走.结论 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6例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未见脱位,术后恢复独立行走12例,扶拐或助行器行走4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同时加强重点环节的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PFNA内固定术或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院内自2017年1月—2018年8月诊治的8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利用数字法来分组,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中用时和手术后离地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同期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率为2.38%,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任进  田鑫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4):64+75-64,75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明显减少老年粗隆间骨折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观点已得到公认,但高龄老年人手术风险大,且多有骨质疏松,内固定后期常不牢固而失效造成骨折端的移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2年4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18例。按AO分型:A2II型6例,A2III型12例。结果 18例均获随访,分别随访3~32个月(平均随访13.2个月),术后按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其中优7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88%。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势。方法将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隆间骨折患者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式分为两组。其中人T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患者47例纳入治疗组,动力髋螺钉治疗内固定治疗患者40例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组术中出血量429.7±121.4ml、手术时间为69.5±8.7min,离床活动时间为术后5.5±2.1d,,住院时间17.4±2.2d;并发症发生率10.64%。(2)对照组术中出血量431.3±±130.1ml、手术时间为78.3±11.9rain,离床活动时间15.7±3.9d,住院时间25.5±2.6d;并发症发生率32.50%(3)两组比较显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而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离床早、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在具有手术指征的前提下,该手术配合术后适度锻炼在上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长柄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结果 平均随访9个月,髋关节功能良好,并发症大幅度降低,优于传统内固定.结论 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尽快恢复功能的特点,不失为较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骨外科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全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住院时间18天,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各死亡1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8~12个月,18例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 8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少,能够早期下床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高龄人常见骨折,随着社会老龄化,其发生率逐渐上升。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仍然是临床骨科的难题之一,高龄患者多伴心肺脑血管等重要器官的老年疾病及骨质疏松,非手术治疗或内固定治疗因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很难达到迅速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解决诸如髋内翻、早期离床、完全负重、疼痛、无力等问题,我科自2005年7月~2008年9月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加长翻修生物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有髋骨关节炎的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2012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伴有髋骨关节炎的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例,采用翻修生物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Charnley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中假体均未出现松动、下沉现象,Charnley标准评定优良率达83.3%.结论:使用翻修生物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伴有髋骨关节炎的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一种积极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rri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月内能获得满意的髋部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后1周Harris评分即有明显上升,术后1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周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月Harris评分较术后1周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且未见重大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自2007年以来,对伴有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高龄病人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均经X线摄片确诊,共31例。女27例,男4例;年龄76~92岁,平均81岁;伤前均伴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程度按Singh股骨骨小梁分级系统评定均为Ⅱ~Ⅲ级;患者均为外伤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粉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