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观察促胆汁酸分泌的利胆药物-利胆醇、利胆片对大肠癌发病的影响,结果二甲肼组大鼠大肠癌发病率和癌肿数量分别为72.43%、58只,显著低于二甲肼加利胆醇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成秋  陈雯  张桥  吴大伟  魏青  万德森 《癌症》1999,18(6):639-641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方法:1,2-二甲肼(1,2-DMH)诱导SD大鼠肠癌发生的模型,观察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端粒 活性及二甲肼癌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使用二甲肼成功地诱导了大鼠大肠癌发生模型,阴性对照组未见肿瘤发生,阳性诱癌组诱癌率为57.69%,反义寡核苷酸保护组诱癌率为26.92%,明显低于阳性诱癌组(p<0.01);同时反义寡核苷酸保护组端粒酶活性低  相似文献   

3.
宋卫生  陈正清 《癌症》1994,13(4):356-357
中华麦饭石防治大鼠大肠癌时矿物质元素的作用宋卫生,周殿元,续正慧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510282)陈正清,黎广州测试分析中心矿物质元素与癌症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引人注目的课题。中华麦饭石富含矿物质元素,我们用中华麦饭石防治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癌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用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癌。在同样给药的条件下,观察结肠手术后大鼠和对照大鼠之间诱癌率的差别,了解结肠手术创伤对癌发生的影响,探讨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结肠手术组的诱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吻合口部位的肿瘤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相应部位的肿瘤(P<0.05)。这提示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除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用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癌。在同样给药的条件下,观察结肠手术后大鼠和对照大鼠之间诱癌率的差别,了解结肠手术创伤对癌发生的影响,探讨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可能原因。给果表明,结肠手术组的诱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吻合口部位的肿瘤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相应部位的肿瘤(P<0.05)。这  相似文献   

6.
螺旋藻对二甲肼诱导SD大鼠肠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对二甲肼诱导SD大鼠肠癌的保护作用陈锋,钟小明,杨杏芬,冯坚持,张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劳卫教研室510089)目前,在西方国家大肠癌已成为第二位最常见的肿瘤死因。世界结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2%,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故肠癌防治已成为刻不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二甲肼诱发大肠癌过程中小鼠大肠粘膜细胞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活性变化及人直肠癌、直肠息肉、正常直肠粘膜中β-G活性的测定值。结果表明二甲肼诱癌小鼠大肠粘膜β-G  相似文献   

8.
据流行病学调查,大肠癌高发区的居民和大肠癌患者的粪便中厌氧杆菌较多;大肠癌低发区居民粪便中乳酸杆菌较多。厌氧杆菌可能与改造胆酸盐和中性固醇而生成辅致癌物质有关。本实验观察小鼠长期服用灭滴灵对二甲肼诱发大肠癌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药品 灭滴灵片剂由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研磨成粉后用生理盐水配成0.4%灭滴灵溶液。二甲肼(DMH)系白色粉末状结晶,临用时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观察了肠道相关淋巴组织(LP)与大肠癌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299只大肠癌肿中有34只位于LP内或旁;(2)224只管状腺癌中有14只与LP相关(6.17%),74只粘液癌中有20只与LP相关(27.03%),前者与LP相关的比例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二甲肼诱发大肠癌过程中小鼠大肠粘膜细胞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活性变化及人直肠癌、直肠息肉、正常直肠粘膜中β—G活性的测定值。结果表明二甲肼诱癌小鼠大肠粘膜β-G明显高于对照动物。人直肠腺瘤性息肉β-G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过程的冷冻割断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卓垣  张亚历 《癌症》1993,12(4):282-283,287,T000
作者对二甲肼诱发的大鼠大肠癌自发性淋巴结转移模型首次用冷冻割断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过程及其与血道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冷冻割断电镜技术较易观察癌细胞与血管的关系,大肠癌向淋巴结转移时,首先出现于被膜下窦,并在淋巴窦形成癌栓向周围组织浸润,而且淋巴结转移灶内存在瘤细胞淋巴与血道转移的双重途径,其中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观察了肠道相关淋巴组织(LP)与大肠癌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299只大肠癌肿中有34只位于LP内或旁;(2)224只管状腺癌中有14只与LP相关(6.17%),74只粘液癌中有20只与LP相关(27.03%),前者与LP相关的比例显著低于后者(P<0.005);提示粘液癌易于逃避LP的免疫作  相似文献   

13.
作者曾研究大肠癌的手术标本,发现在表面上“正常”粘膜区内粘液分泌形式异常,杯状细胞主要产生涎粘蛋白(sialomu-cins),而真正正常的结肠粘膜主要产生硫粘蛋白(sulphomucins)。现给予大鼠盐酸二甲肼(D(?)methylhydrazine,DMH)引起大肠癌,以研究结肠上皮癌变时发生一系列的组织学异常和分泌异常,并与人体类似病变进行对比。应用 DMH 引起的大  相似文献   

14.
雌性Wistar大鼠180只随机分为六个处理组:A组:DMH40mg(S.C)/Kg/鼠/周×10周、正常饮食饮水;B组:DMH同A组,0.1%利胆醇水溶液饮用,正常饮食;C组:DMH同A组,4%利胆片饲料,正常饮水:D组:0.1%利胆醇水溶液饮用,正常饮食;E组:4%利胆片饲料,正常饮水;F组:正常饮用食水。第20周结束实验。  相似文献   

15.
二甲肼诱导大鼠肠癌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及它们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2-二甲肼成功诱导大鼠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PCNA的表达。结果:用1,2-二甲肼诱导大鼠肠癌模型。诱癌率达57.69%。PCNA表达在肠癌诱导的第5周明显改变。到第15周肠癌形成时达到较高水平,并与癌前病变及癌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结论:PCNA在肠癌发生的早期有高表达,并与癌的病变及癌的发展呈正相关。它可能是一种肿瘤早期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甲肼(DMH)诱发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实时定量PCR,对实验第3与第9周8只模型组大鼠以及同年龄的7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第9周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s foci,ACF),同年龄的模型组平均每只大鼠大肠可形成(37.7±2.6)个ACF。第3周正常对照组与同年龄的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第9周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导言实验性肿瘤模型是研究癌症病因、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现用于研究大肠癌的动物模型有化学致癌、同种及异种移植癌等系统。最近发现大鼠自发大肠癌也是一种应用甚为便利的动物模型(2)。诱发实验动物大肠癌的化学药物有肼类、偶氮类和N-亚硝基类(3),其中以1,2-二甲基肼(DMH)应用最广。本文重点介绍DMH化学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与日本血吸虫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从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结论不一,为了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我们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从生化及病理学两个方面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化学诱癌剂二甲肼(DMH)诱发大肠癌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除毒河豚肝油是由虫纹东方鲀(Fugu-vermicularis)肝脏原油除去河豚毒素的制品,简称除毒肝油,经实验研究表明具有一定镇痛和免疫增强作用,临床应用于晚期癌患者,亦取得镇痛、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的疗效。作者应用二甲肼诱发小鼠大肠癌,同时给予除毒肝油,观察该药对小鼠大肠癌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除毒河豚肝油是由虫纹东方鲀(Fugu-vermicularis)肝脏原油除去河豚毒素的制品,简称除毒肝油,经实验研究表明具有一定镇痛和免疫增强作用,临床应用于晚期癌患者,亦取得镇痛、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的疗效。作者应用二甲肼诱发小鼠大肠癌,同时给予除毒肝油,观察该药对小鼠大肠癌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