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11-3613
将400例需肌内注射缩宫素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100例为一组,对照组使用传统肌内注射法,观察组1应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观察组2采用肌内注射时配合指端按压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组3缩宫素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射时配合指端按压法进行肌内注射。再采用文字描述评定法(VDS)和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配合记录及观察患者不同疼痛表现的文字及面容,对比四组注射时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肌内注射方法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肌内注射方法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P0.05)。生理盐水稀释缩宫素肌内注射时配合指端按压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缩宫素用等剂量氯化钠溶液稀释后行肌内注射减轻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5例产妇,肌内注射次数408次,按照医嘱将肌内注射总次数均分为2组,观察组用氯化钠溶液1ml稀释缩宫素后肌内注射,对照组直接注射缩宫素原液。结果应用VAS疼痛评分观察组在肌内注射过程中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子宫收缩良好。结论缩宫素稀释后行肌内注射时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利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法的改进.方法 将216例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改进组102例,常规组114例.两组均抽吸0.9%生理盐水3 ml摇晃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再抽吸长效青霉素,常规组采用传统肌内注射法,改进组在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 ~1ml.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一次注射的成功率.结果 改进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注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实施肌内注射法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1 ml,能提高注射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两种溶媒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寻找一种可减轻疼痛的有效溶媒.方法对两组患者肌内注射HCG时分别采用灭菌注射用水和0.9%氯化钠溶液作溶媒,用双盲法对患者注射后疼痛反应和局部反应进行观察.结果采用0.9%氯化钠溶液做溶媒比灭菌注射用水疼痛反应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0.9%氯化钠溶液做溶媒肌内注射HCG,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溶媒.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溶媒稀释芐星青霉素肌内注射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酸痛持续时间。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门诊治疗室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212例,分别用灭菌注射用水(对照组)和生理盐水(试验组)稀释苄星青霉素进行肌内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主观感觉胀痛酸痛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肌肉注射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胀痛酸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后局部均无红肿硬结。结论生理盐水稀释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较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患者的疼痛轻,酸痛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少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局部组织的反应,缓解患者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双盲法进行自身对照观察(前后两组样本分两阶段做),即前组选用不同型号的注射器,同一个人第一次注射选用2 ml注射器,第二次选用5 ml注射器,药物溶媒均用0.9%的氯化钠溶液1.5 ml;后组均选用5 ml注射器但溶媒不同,第一次用0.9%氯化钠溶液,第二次用灭菌注射用水。结果同一溶媒两种不同规格注射器(2 ml;5 ml)和同一规格注射器(5 ml)不同溶媒注射后局部组织反应和患者疼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5 ml注射器抽吸0.9%的氯化钠溶液1.5 ml溶化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肌内注射,能有效减少患者注射部位局部组织反应,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7.
Z-路径肌内注射法和常规肌内注射法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路径肌内注射法进行比较,为临床肌内注射法提供一种更佳的注射方法。方法2007年8-9月对需要肌内注射给药的120例门诊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在每例患者两侧臀大肌注射给药时,分别使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路径肌内注射法,分别观察并记录注射后药(血)液外渗和疼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Z-路径肌内注射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药液外溢、疼痛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Z-路径肌内注射法所致药液外溢以及局部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低,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Z型注射法在黄体酮肌内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需黄体酮支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Z型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法,两组注射前后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药液外渗、疼痛程度、局部不良反应及受孕成功率。结果:Z型注射法较常规注射法受孕成功率高,药液外渗、疼痛程度、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采用Z型注射法能有效减少药液外渗及局部不良反应,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注射法在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155例门诊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均抽吸生理盐水3.5 ml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抽吸药液再抽吸生理盐水0.5~1.0 ml后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良注射法,比较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注射法能显著提高长效青霉素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黄体酮注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6例注射黄体酮患者,同一患者一侧采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一侧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观察不同注射方法药液外溢、疼痛、瘙痒、红肿等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时,局部不良反应12例、发生率13.95%,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局部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32.56%,两种方法药液外溢、疼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体酮肌内注射宜采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需黄体酮支持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自身对照,左侧应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对照组),右侧应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观察组)。观察记录每例患者两侧臀部注射黄体酮1、4、8、12周后药液外渗、硬结、疼痛程度及瘙痒发生情况。结果 Z径路注射法较常规注射法药液外渗、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治疗中能有效减少药液外渗及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黄体酮的剂量和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魏永娟 《全科护理》2011,(3):191-192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维生素K3导致局部疼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将60例注射维生素K3导致局部疼痛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常规注射法出现疼痛后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及红外线烤灯照射,连续3 d,每天2次;对照组常规注射法出现疼痛后采用观察局部情况,下次注射时更换部位,比较两组患儿疼痛减轻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疼痛减轻率为96.7%,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50%硫酸镁湿热敷及红外线烤灯照射减少注射维生素K3导致局部疼痛的效果优于常规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抽吸药液操作技术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62例(246人次)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119人次)和观察组32例(127人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过程中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10.9%感到重度疼痛,观察组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1,P〈0.01)。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8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9,P〈0.01)。结论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操作技术能提高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一次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II缶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诸小华  蒋晓红 《现代护理》2007,13(14):1276-1277
目的探讨减轻肌注长效青霉素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方法,提高肌注治疗品质。方法通过对60例病人485人次采用利多卡因稀释、常规生理盐水及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分组肌注时及肌注后疼痛感的程度不同,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利多卡因稀释注射显著优于生理盐水及灭菌注射用水稀释注射。结论利多卡因稀释注射能减轻甚至能消除肌注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江山  曾思  文传兵  兰志勋 《华西医学》2011,(12):1864-1867
目的评估罗哌卡因切口预注射联合曲马多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4月行择期LC患者12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师协会Ⅰ~Ⅱ级,采用完全随机的设计分组:0.75%罗哌卡因10mL切口注射+术毕静脉注射曲马多(2mg/kg)组(A组,n=30);生理盐水10mL切口注射+术毕静脉注射曲马多(2mg/kg)组(B组,n=30);0.75%罗哌卡因10mL切口注射+术毕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组(C组,n=30);生理盐水组(D组,n=30)。术后2、4、6、12、24h分别评估右上腹部、右肩背部和腹壁切口疼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右上腹部及右肩背部疼痛VAS比较:与D组相比,A、B组VAS评分明显减少(P〈0.05),而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明显增加(P〈0.05);C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增高(P〈0.01)。腹壁切口疼痛VAS比较:与D组相比,A、B、C组VAS评分明显减少(P〈0.05);B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明显增加(P〈0.05);C组与A组相比,2~24hVAS评分显著增高(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切口罗哌卡因预注射-术毕曲马多静脉注射对减轻术后疼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土豆片、硫酸镁贴敷肌内注射局部预防硬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取左右交替注射自身对照方法,对69例肌内注射白细胞介素2患者进行土豆片、硫酸镁贴敷比较两种方法硬结发生率和局部疼痛程度。结果生土豆片组硬结形成率为2.92%,明显低于硫酸镁组的6.15%(P<0.05)。两组皮肤红肿的发生率均在3%左右,无痛均在80%以上。结论土豆片、硫酸镁贴敷肌内注射局部可缓解注射部位疼痛和预防硬结形成,且生土豆片预防硬结形成的效果优于硫酸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控镇痛泵在手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第401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手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镇痛采用盐酸哌替啶50mg,1次/6h肌内注射;观察组镇痛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0.1mg+盐酸奈福泮200mg+昂丹司琼16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术后持续镇痛48h。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2、24和48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4、8、12、24、48h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镇静评分除术后48h外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自控镇痛泵在手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术后患者的止痛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杨美娣  冼少亮 《护理研究》2004,18(12):1098-1099
[目的 ]探讨缓解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局部疼痛的有效途径。 [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法 ,比较生理盐水和注射用水作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溶媒肌肉注射时的疼痛程度。 [结果 ]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肌肉注射较用注射用水作为溶媒肌肉注射疼痛程度减轻 (P <0 .0 0 1)。 [结论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采用生理盐水作溶媒 ,可减轻病人注射时的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氟比洛芬酯和利多卡因做静脉预处理缓解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将160例拟行择期手术的ASI 1~2级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多卡因组(Lc组)、氟比洛芬酯组(FA组)和氟比洛芬酯和利多卡因联用组(联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在给药前均先以橡胶止血带阻断其局部静脉回流,随后分别给予对照组0.9% NS7 mL,FA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mL(50 mg)+0.9% NS 2 mL,Lc组2%利多卡因2mL(40 mg)+0.9% NS 5 mL,联用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mL (50 mg) +2%利多卡因2mL (40 mg);2 min后撤止血带,在5s内给入0.5 mg/kg的异丙酚.给药同时由另一位麻醉师以相同的方式及问题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情况,采用VRS评分.结果 4组间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Lc组、FA组、联用组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用组疼痛发生率低于其余3组.在注射痛强度评分方面,Lc组和联用组的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随访,患者注射部位无红肿、静脉炎或药疹等不良反应情况,亦无预期的胃肠刺激症状.结论 氟比洛芬酯和利多卡因联用做静脉预处理可有效缓解异丙酚注射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芬太尼两种镇痛方式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静脉全身麻醉,术后均以电子镇痛泵行静脉自控镇痛。A组为氟比洛芬酯组,镇痛泵配方为氟比洛芬酯150 mg+芬太尼0.5 mg+托烷司琼6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B组为曲马多组,镇痛泵配方为曲马多500 mg+芬太尼0.5 mg+托烷司琼6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术后6、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RS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R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与曲马多复合芬太尼相似,但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