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胸痹以痰证为主者,有郁痰、瘀痰、热痰、寒痰、湿痰、虚痰之别,其治疗应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基础上分别予以疏肝、祛瘀、清热、温化、健脾、补虚法治之。现浅述如下。1郁痰———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临床特征为胸闷痛,尤以憋闷为著,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善太息,心烦易怒,舌质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滑或沉滑。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病例1:李某,女性,43岁。心前区阵发性刺痛年余,伴心悸,胸闷,气短。近日因情志不舒致疼痛加重,发作频繁,且头痛眩晕,口粘腻,查见形体肥胖,下肢轻度浮肿,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结代。Bp15… 相似文献
6.
胸痹,以胸骨后、心前区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或憋闷,疼痛常放射至颈、臂或上腹部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等引起,而以年高肾气日虚者为多见。心阳不振、痰瘀阻络为其主要矛盾。 胸痹的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笔者纵览历代中医治疗胸痹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试从肝心的生 相似文献
7.
胸痹是临床常见病,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较大。据观察,近年来,国内胸痹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我院自1990年~1996年运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治疗胸痹13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32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82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72岁,平均52.4岁,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23天。临床表现:132例中,胸闷者130例.心悸者94例,胸病者56例,气短者52例,神疲肢软者36例,纳果者32例,头昏者24例,失眠者2例,水肿者8例;舌质淡红者108例,舌质暗红者74例,舌红者24例;腻苔者128例(其中白腻苔70…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首见胸痹一名,并建立了许多治疗原则的雏形,此后仲景又进一步丰富了治疗胸痹心痛的治则与方药,并确立了温阳散寒,化痰祛浊为本病的治疗大法.隋唐时期亦以此为治疗总则,并在方药上加以丰富,至宋金元时期又广以辛温通散,痰瘀同治法治疗本病,而于明清时期分别呈现出以补养降火法和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学术思想.在此将历代关于胸痹的治疗原则及相应方药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对现今本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胸痹属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范畴(简称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曾对本病辨证施护,效果显著。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患者赵×,女,78岁。因情志不遂突然右侧胸闷疼痛,经休息好转未加重视。以后时止时发,症状明显加重而就医。患者自诉右侧胸闷疼痛,时而放散两胁,心悸气短,生气后加重。舌质紫暗、舌苔薄白, 相似文献
10.
11.
胸痹是心脏本身受损所致的病症 ,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本病的辨证 ,应辨明虚实 ,分清标本。标实又当辨明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之不同 ;本虚亦须分清气、血、阴、阳、肝、脾、肾亏虚之各异。一般病程短而痛甚者为实 ,反之为虚 ,此不难辨。而临床上往往是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本虚标实等虚实挟杂之证 ,务必详审细辨 ,方可对症治疗。胸痹之证 ,多见有胸痛。首先是辨疼痛的性质。一般来讲 ,疼痛瞬间即逝者轻 ,持续不解者重。疼痛偶发者轻 ,发作频繁者重。 (1)闷痛 :憋闷而痛。若闷重痛轻而无定处 ,… 相似文献
12.
13.
15.
16.
17.
地奥心血康 (下称心血康 )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常用药物。为了观察心血康对胸痹症的临床疗效 ,我们以近两年应用该药治疗的41例胸痹患者 ,以同期未用心血康的 30例胸痹者作为对照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组共 41例 ,均系确诊的胸痹患者 ,其安静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者 2 6例 ,心肌梗塞 5例 ,心律失常 5例 ,大致正常者 5例。对照组30例中 ,亦系确诊的胸痹患者 ,其安静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者 1 7例 ,心肌梗塞 3例 ,心律失常 4例 ,大致正常者 6例。1 给药方法观察组病例口服地奥心血康 0 .2克 ,一天 3次 ,服药时间均在 2周以上。根据具… 相似文献
18.
胸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为主要发病对象,临床以胸痛、胸闷为特点。根据胸痹发展的过程,我们在临床上把胸痹分为气滞、血瘀、虚证(气虚、血虚)3种类型。遵循郁者解之,瘀者通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分别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助阳、和血以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