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汉代中医就有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的详细描述,称为“胸痹”或“真心痛”。如“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等,并有相应的行之有效方药。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转变,药学研究也有逐渐向多靶点、多组分,  相似文献   

2.
一、祖国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溃疡病以疼痛为特点,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与其类似者有“胃院痛”、“心痛”、“胃心痛”、“心膈痛”、“心痹”、“胸痹”、“饥疝”等名称。内经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胃脘当心而痛。”所谓心痛、心痹等实在与胸膈一样是指心下上腹的部位而言。这里的心痛与心脏病的真心痛不同,内经素问厥病篇中说的“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是真心痛,应当辨别清楚。关于溃疡病的发病原因方面,虽然有九种心痛的记载[千金方以饮、食、凤、冷、热、悸、虫、注、去来(即发作的意思)为九种心痛。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以气、血、冷、火、痰、食、虫、悸(或虚)、疰为九种心痛],但是“气”、“寒”、“食”三者是主要的,而三者中“气”又占主导地仕。张景岳说的很对,“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因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属中医“心痛”范畴,古称“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该病首载于《灵柩·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因多见于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或年老肾衰,阴阳不足,或饮食失节,痰湿内生,或起居不慎,寒邪内侵。其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愈血,痰浊痹阴心脉,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举痛论》曰:“心痹,脉不通……”。  相似文献   

4.
论胸痹心痛(冠心病)发病"不止于心,亦不离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对于胸痹心痛,《内经》有多篇论述。如《灵枢·本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胸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而《灵枢·厥病》有肺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肾心痛之论。由此,后代医学家多认为胸痹心痛发病与多脏腑相关。如尤在泾《金匮翼》曰:“五脏六腑任督支脉,皆络于心,是以积压脏腑经脉,挟其淫气,自支脉上乘于心,皆能作痛,然必有各脏腑病形与之相应”。  相似文献   

5.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在世界上仍是一个难题,现无特效药物.关幼波老师从事该病的防治几十年,辨证治疗自称体系,现将体会辑要如下.回病因病机慢性病毒性肝炎现分为乙型、丙型、丁型,老师认为中医皆属于u瘟”,基本病因病机是相同的.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皆乘虚而人,放本病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肝炎所养,疏泄功能失常,湿热乘虚而人.邪留气分病尚轻,则无黄值,如深入血分,湿热熏蒸,胆汁不得疏泄,溢于血脉则见黄疽,肝为罢极之本,肝血虚则不耐…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内经》指出了咳嗽的病因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外因是外感六淫,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所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咳论篇》)。内因则指出寒饮入胃,则冷饮之邪,循胃口上膈,从肺系上干肺而致咳。《内经》首先认为咳嗽是肺的病变,故《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肺为咳”,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其危害性极大,严重阻碍人类的身心健康~([1-3]),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根据心绞痛发作性质、频度、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等可将心绞痛划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类。中医依其临床表现归属于"胸痛""胸痹""心痛"范畴。胸痹的病因病机在于"阳微阴弦",即胸阳不振,阴邪凝结,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责之于气、血、阴、阳之虚,本实主要责之  相似文献   

8.
<正>肺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因感受外邪发病时,常常会有发热、咳嗽,或伴有胸胁满闷,或口苦,或纳差,或腹胀等症状,笔者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使用小柴胡汤合用其他方药加减治疗,疗效显著。1发病病机是枢纽失用,三焦气机失调肺系疾病的发病是由于体虚感受外邪所导致。《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患者正是由于体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后,不能抗邪外出,外邪越过太阳藩篱入侵半表半里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属中医“心痛”范畴,古称“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该病首载于《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因多见于七情内伤,气机郁结;或年老肾衰,阴阳不足;或饮食失节,痰湿内生;或起居不慎,寒邪内侵。其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愈血,痰浊痹阴心脉,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举痛论》曰:“心痹者,脉不通……”。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的康复治疗,根本目的在于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首先应分清标本虚实,先从祛邪入手,治以芳香温通,室痹通阳,豁痰通络,活血化愈等法。然后扶正固本,治以滋阴益肾,益气养阴,温阳补气等补法,必要时则标本兼顾,攻补并施,如理气活血,益气活血等法。此外,结合针灸,推拿,食疗气功导引等手段进行综合调理,以期全面康复。中医对冠心病的康复原则有四,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现代医学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同样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但是现代西医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学在治疗胸痹症状方面有独特疗效,但是缺乏相应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特别是影像学方面的依据。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早在《内经》时代就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谓:"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内经》还将胸痛之  相似文献   

11.
早在汉代中医就有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的详细描述,称为"胸痹"或"真心痛".如"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等,并有相应的行之有效方药.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转变,药学研究也有逐渐向多靶点、多组分,复方方向发展的趋势,从而凸显出传统中医药学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应该引起借鉴和挖掘的领域.中药组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切入点,通过单组分与组分配伍研究,遵循"复杂-简单-复杂"的原则,从而探索组分配伍的理论和实践,为提高中医药疗效,中药制剂的更新等中医药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1].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病因病机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郁久化热,热伤气阴,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随之而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里即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淤血,故气不得通,  相似文献   

13.
胸痹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历代医家治疗遵循《内经》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治本不外补其气血阴阳,治标不外化痰、理气、活血、驱寒。笔者在学习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时发现,临床治疗胸痹,根据其"痛为主症","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诸家寓"通法"于各种治疗方法之中,故尝试总结。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沈建平教授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是冠心病的发病之本,痰瘀互结、邪热内蕴是致病之标,治疗上强调标本同治,根据病因病机提出益气养阴、化痰逐瘀兼清热的治疗原则,临证时审证求因,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溃疡性口腔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临床以口颊、舌面、齿龈及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并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尤以2岁~4岁的婴幼儿更为常见。笔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病,有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辨证论治的粗浅体会,整理如下。1 病因病机《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发生,多数受疾病影响(如高热、急性传染病、腹泻等)及保养过温之后,正气损伤,脏腑的积热郁火,循经上熏口舌,邪毒乘虚而入,与内郁之火互结,腐蚀肌膜,引起溃疡。口腔各部位均通过经络与相应脏腑联系,如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外侯,而…  相似文献   

16.
<正>从历代医家病因病机认识探析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理论基础,以中医基础理论阐述津液代谢障碍是胸痹的重要病机及阳虚痰瘀互结的病理转归,总结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1胸痹认识发展《黄帝内经》中最早记载胸痹临床表现"邪在心,则病胸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7.
消渴期是多数病友在脾瘅期(糖尿病前期)的基础上,出现脾热不减,精神紧张,心火亢盛,二阳(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结滞,饮食旺盛,口渴多饮,疲乏加重,形体渐瘦,大便干结等症,因甘甜之气过满上溢而形成,这正是《内经》:“二阳结谓之消”、“二阳之病发心脾”所致。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早在汉唐医书上就有哮喘病症的描述与平喘的方药,历代名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哮喘的病机与治则提出不少精辟的见解,迄今仍有指导意义。如明张景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扶正气者须辨明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王旭高医案:“喘哮气急,原由寒入肺兪,痰凝胃络而起,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触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李用粹《证治汇补》:“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  相似文献   

19.
一、病名: 結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是現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的悬飲就其含义与症状来看极为相似。金匱痰飲篇云“飲后水流胁下咳吐引痛調之悬飲”。后世医家徐忠可云“飲非痰,乃实有形之水也……所謂悬者;如物空悬,悬于膈上而不下也”。具体的說明悬飲之病就是飲邪潴留于胁下为患之病了。二、病机: 关于发病机理,內徑素问經脉别論中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調水道下  相似文献   

20.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羸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方宗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并用之法 ,用治风、寒、湿邪痹着日久 ,渐次化热伤阴 ,经脉受损 ,正虚邪恋之风湿顽痹。笔者临床以之化裁 ,治疗各型风湿病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与分型  风湿病属中医“痹症”、“历节病”范畴。《素问·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类证治裁·痹症》曰 :“诸痹……良由营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