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D期前列腺癌(PCa)患者药物去势治疗的效果与雄激素受体(AR)、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D期PCa患者给予LHRH类似物 抗雄激素药物进行药物去势治疗,结合免疫组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R、PSA与癌组织分化程度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eason不同评分组间血清PSA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 Gleason评分值与原位PSA免疫标记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1);原位PSA免疫标记表达与血清PSA不具有相关性。结论:PCa组织中AR、PSA表达与D期PCa患者行药物去势疗法疗效有密切关系;血清PSA变化是监测PCa肿瘤复发与疗效的可靠瘤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嗜铬粒蛋白A(Cg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55例PCa患者(PCa组)及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组)血清中的CgA及PSA。结果:PCa组与正常对照组及BPH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gA水平随癌分期的升高而升高。CgA和PSA对PCa的诊断的平行、系列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单独一种检验结果。结论:联合检测CgA和PSA对提高PCa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PCa的分期及预后评价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癌患者血浆内皮素-1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1例PCa患者血浆中ET-1水平进行检测,其中新发PCa且对内分泌治疗敏感者(non-HRPC)23例,激素难治性PCa(HRPC)8例;以2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对照,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血浆ET-1水平在BPH组、未经治疗的PCa组及对雄激素治疗不敏感PCa组3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高、中分化PCa中血浆ET-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显著高于低分化PCa(P<0.05);在骨转移癌和非骨转移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PSA各分组之间的ET-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ET-1水平检测,未能反映PCa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igh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特征及首次穿刺活检HGPIN阳性针数对再次活检前列腺癌(PCa)检测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行前列腺穿刺的患者共320例,均行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分析各类患者血清PSA差异,对结果为非PCa患者于6个月后再次穿刺活检.结果 320例患者首次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其中HGPIN患者80例(孤立型51例,多灶型29例),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LGPIN)患者4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128例,PCa患者67例;其中PCa患者血清PSA为35.20(13.01,60.55) ng/mL,明显高于BPH、LGPIN、孤立型和多灶型HGPIN患者(P<0.05);多灶型HGPIN血清PSA为12.15(6.82,16.43) ng/mL,明显高于BPH、LGPIN、孤立型HGPIN患者(P<0.05);BPH、LGPIN、孤立型HGPIN患者血清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灶性HGPIN患者再次穿刺为PCa的比例为38.46% (10/26),明显高于BPH、LGPIN和孤立型HG-PIN患者(P<0.05);BPH、LGPIN和孤立型HGPIN再次穿刺为PCa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灶型HGPIN血清PSA水平高于孤立型HGPIN、BPH以及LGPIN,但低于PCa;多灶型HGPIN患者再次活检PCa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黏附蛋白E-cd及α-Cat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能否作为判定前列腺癌(PCa)预后的标志物。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10例前列腺增生(BPH)和45例PCa患者组织标本中E-cd及α-Cat表达,并探讨E-cd及α-Cat的表达与PCa分级、分期、术前PSA、内分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E-cd表达情况:在PCa和BPH中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6.7%和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PCa中转移和未转移组、Gleason评分≤7和Gleason评分>7组E-cd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5.0%和87.5%,100.0%和8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SA≤10μg/L和PSA>10μg/L的PCa中E-cd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0.0%和97.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内分泌治疗有效与无效组中E-cd异常表达率分别为93.8%和72.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α-Cat表达情况:PCa和BPH中α-Cat异常表达率分别为93.3%和30.0%,差异有显著性(P<0.05);PCa中转移和未转移组、Gleason评分>7和Gleason评分≤7组α-Cat异常表达率为90.0%和100.0%,90.0%和100.0%,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SA≤10μg/L和PSA>10μg/L的PCa中α-Ca异常表达率为40.0%和94.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内分泌治疗有效与无效组中α-Cat异常表达率表达分别为100.0%和8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cd和α-Cat的表达与前列腺组织良恶性有关,与PCa转移性无关,在PCa中E-cd和α-Cat表达与PSA值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上皮内瘤(PIN)临床资料分析,探讨PIN的生物特性及应对策略。方法对31例无前列腺癌PIN(NPCaPIN)改变患者(其中1级23例,2、3级8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血清PSA、fPSA/tPSA、PSA密度等区域计数资料以及穿刺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确诊为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资料作为对照,分析低级别PIN(LGPIN)和高级别PIN(HGPIN)改变之间及NPCaPIN临床特征与PCa、BPH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LGPIN和HGPIN改变的患者之间血清PSA水平和年龄存在差异(P<0.05);LGPIN和PCa患者之间血清PSA水平、前列腺体积、fPSA存在显著差异(P<0.01),PSA密度、fPSA/tPSA比值存在差异(P<0.05),和BPH患者之间各项均无明显差异;HGPIN改变和PCa患者之间前列腺体积、fPSA水平和年龄存在差异(P<0.05),和BPH患者之间血清PSA水平差异显著(P<0.01),fPSA/tPSA比值和年龄(P<0.05)存在差异;NPCaPIN和PCa患者之间血清前列腺体积、fPSA水平和年龄、血清PSA水平、PSA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和BPH患者之间fPSA/tPSA比值(P<0.05)存在差异。P63、AE1、AE3、P504S、PS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NPCaPIN组类似于BPH而完全异于PCa。结论LGPIN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BPH相似,而HGPIN的临床和病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前列腺恶性肿瘤特征,需要积极的临床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7.
血清PSA、PSAD和PSAT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和前列腺移行带特异性抗原密度(PSAT)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意义。方法对192例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PSA≥4ng/ml者184例,PSA<4ng/ml且直肠指诊及经直肠B超有阳性发现者8例。对PSA、PSAD和PSAT与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92例患者中经前列腺穿刺诊断为前列腺癌(PCa)100例,活检阳性率52.1%,其中8例PSA<4ng/ml者中,活检结果为前列腺横纹肌肉瘤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7例;93例PSA>20ng/ml者中80例为PCa,活检阳性率86.0%;91例PSA4~20ng/ml者中19例为PCa,活检阳性率20.9%。血清PSA4~20ng/ml患者,PSAD>0.10或PSAT>0.10时,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为11.1%或4.2%,阳性预测值为22.9%或21.6%,可避免8.8%(8/91)或3.3%(3/91)阴性穿刺结果。血清PSA4~20ng/ml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组和阴性组PSA分别为(13.2±4.7)和(11.4±4.6)ng/ml(P>0.05);PSAD分别为0.36±0.18和0.19±0.09(P=0.001);PSAT分别为0.67±0.36和0.32±0.18(P=0.000)。血清PSA、PSAD和PSA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3、0.810和0.833,PSAD和PSAT的ROC曲线下面积与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A>20ng/ml时应做前列腺穿刺活检;PSA4~20ng/ml时,PSAD和PSAT对预测患者是否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microRNA-18a(miR-18a)在血清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60例前列腺癌患者(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和20例健康对照者(HC)血清miR-18a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8a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TNM分期及PSA的关系。通过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miR-18a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PCa患者血清miR-18a的表达水平分别明显高于BPH组和HC组(P<0.01);miR-18a与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有关(P<0.01);miR-18a与PSA之间呈正相关(r=0.701,P=0.000);miR-18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95%CI:0.880~0.976,P=0.000),敏感度为84.3%,特异度为75.8%。结论miR-18a在PCa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对于PCa的诊断有潜在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serum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isoform 2,p2PSA)及其相关指标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 PHI)在PSA介于4~20 ng/mL之间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诊断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前列腺穿刺患者34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205例,分为PCa组(96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组(109例)。在PCa患者的亚组分析中,根据病理Gleason评分,将PCa患者分为高危组(36例)和非高危组(60例)。检测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p2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尿肌氨酸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对21例PCa患者、1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男性进行尿标本的肌氨酸含量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尿肌氨酸含量的差异及其与血清PSA水平、PCa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的尿肌氨酸和血清PSA水平均明显高于BPH患者(P0.05),但两者间无相关关系(r2=0.04,P0.05)。PCa患者的Gleason评分越高,尿液中肌氨酸含量也越高(P0.05),而与血清PSA水平无关(P0.05)。结论随着PCa病理分级的增高,尿肌氨酸含量亦增高,检测尿液中肌氨酸含量有助于PCa的筛检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外周血和前列腺组织炎性细胞在鉴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10 ng/ml的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2018年10月PSA水平4~10 ng/ml的PCa和BPH患者共45例,其中PCa组患者20例,BPH组患者25例。PCa组患者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确诊,BPH组患者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病理确诊。所有患者在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检测血常规,记录患者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M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NM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等。同时收集患者术后病理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炎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PCa组和BPH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a组单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MR、NMR和NL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PH组单核细胞标志物CD14表达高于P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和组织中单核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PSA浓度4~10 ng/ml的PCa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伴有骨转移,67例不伴有骨转移)及患者血清PSA、ALP水平和骨扫描情况。结果:骨扫描阳性患者的血清PSA和ALP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骨扫描阴性者(P<0.01)。PSA>20μg/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SA<20μg/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P<0.01)。ALP>90 U/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LP<90 U/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P<0.01)。结论:伴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和AL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者。当血清PSA>20μg/L和(或)ALP>90 U/L时应行骨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2-VitD3]、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VitD3]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泌尿外科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77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骨转移分为骨转移组(35例)和骨未转移组(42例),同期选择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1,25-(OH)2-VitD3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25-(OH)2-VitD3和PSA表达水平。比较各组血清25-(OH)2-VitD3、1,25-(OH)2-VitD3、PSA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一及联合检测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结果 各组血清25-(OH)2-VitD3、1,25-(OH)2-VitD3、PS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骨未转移组血清25-(OH)2-VitD3、1,25-(OH)2-VitD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S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骨转移组血清25-(OH)2-VitD3、1,25-(OH)2-VitD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骨未转移组(P0.05),血清PS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骨未转移组(P0.05);血清25-(OH)2-VitD3、1,25-(OH)2-VitD3、PSA联合检测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血清25-(OH)2-VitD3、1,25-(OH)2-VitD3联合PSA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40、ck5/6、P504s、PSA、PSAP的阳性表达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行前列腺电切术及穿刺活检的670例患者组织标本,按照病理诊断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BPH,n=565例)、前列腺癌组(PCa,n=105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所有组织中p40、ck5/6、P504s、PSA、PSAP阳性表达水平,比较两组p40、ck5/6、P504s、PSA、PSAP阳性表达检出情况;分析p40、ck5/6、P504s、PSA、PSAP表达与PCa临床病理特征及Gleason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PCa组中P504S、PSA、PSAP呈现高表达,其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BHP组;而p40、ck5/6呈现低表达,其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BHP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40、ck5/6、P504s、PSA、PSAP阳性表达与PCa患者年龄无关(P>0.05);而与前列腺体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Gleason分级相关(P<0.05)。不仅如此,P504S、PSA、P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灰区(PSA 4~10ng/mL)患者中,血清总PSA及游离PSA比值(f/t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和(f/t) PSA/PSAD值对穿刺病理结果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接受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引导下前列腺穿刺的患者929例,对其中249例PSA 4~ 10 ng/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PCa组)38例(15.26%),前列腺增生组(BPH组)211例(84.74%).对患者年龄、tPSA、f/tPSA、体积、PSAD、(f/t) PSA/PSA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tPSA、体积、(f/t) PSA/PSAD水平,BPH组大于PCa组;在tPSA、PSAD水平,PCa组大于B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患者中f/tPSA或PSAD异常者32例,占84.21%:BPH组中f/tPSA或PSAD异常者110例,占5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2,P <0.005).结论 f/tPSA和PSAD异常对PSA灰区的患者是否行前列腺穿刺具有指导意义.如果f/tPSA和PSAD结果相矛盾,f/tPSA联合PSAD、PSAD联合(f/t) PSA/PSAD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锌、镉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以探讨其在PCa诊断及防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PCa患者85例(PCa组)和健康体检者90例(对照组),抽取外周静脉血4ml,分离血清。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锌、镉含量。结果:PCa组血清锌为(63.92±19.10)μg/dl,显著低于对照组(103.61±32.43)μg/dl;而PCa组血清镉为(13.58±3.64)μg/dl,显著高于对照组(7.45±2.31)μg/dl(P0.05)。PCa组血清锌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74;血清镉与PSA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65。结论:血清锌降低及血清镉升高可能与PCa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血清锌、镉可能对PCa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和前列腺增生(BPH)症患者血清中骨保护素(OPG)浓度的差异以及前列腺癌患者骨保护素浓度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前列腺体积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法(ELISA)测定4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OPG浓度,同时采集PCa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及PSA值。比较PCa患者及BPH患者血清OPG浓度的差异以及前列腺癌患者中OPG浓度与PSA、前列腺体积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 PCa患者的血清OPG浓度平均值水平〔(14 900.19±5 168.65)pg/mL〕显著高于BPH组〔(10 457.87±4 786.29)p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Ca患者血清OPG浓度与PSA值及前列腺体积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221、0.138,P均〉0.1)。结论血清OPG浓度对鉴别PCa和BPH有重要临床价值,PCa患者血清OPG浓度与血清PSA值及前列腺体积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血清肿瘤相关物质(BXTM)单项指标及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P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清晨空腹抽静脉血,PSA采用德国罗氏公司Cobas e 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BXTM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结果 PCa组和非PCa组两组患者血清PSA阳性219例,PCa组敏感性90.9%,特异性83.8%,非PCa组敏感性66.8%,特异性69.3%,PCa组和非PCa组两组患者血清BXTM阳性49例,PCa组敏感性84.8%,特异性86.6%,非PCa组敏感性7.36%,特异性73.5%,PCa组和非PCa组两组PSA+XBTM联合检测阳性226例,PCa组敏感性96.9%,特异性98.4%,非PCa组敏感性68.5%,特异性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A和BXTM联合检测比单项指标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可提高对PCa的早期诊断率,尤其是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早期PCa患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水平及游离PSA比值 (F/T)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与前列腺癌 (PC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0 3例PCa患者及 810例BPH患者T PSA及F/T值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BPH患者血清T PSA <4、4~及 >10ng/ml者分别占 71.7%、2 2 .1%、6 .2 % ,PCa患者分别为 10 .7%、17.5 %和 71.8% ,两组间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0 5 )。当F/T值 <0 .16时 ,两组患者血清T PSA <4及 4~ 10ng/ml的例数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 ;但T PSA >10ng/ml的患者 ,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0 .1

10ng/ml时 ,F/T值则无明显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SA、p63、34βE12、P504S、PSAP等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在良恶性前列腺病变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90例经前列腺电切术及穿刺活检的组织标本,良恶性前列腺病变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n=50,例)、前列腺癌(PCa)组(n=40,例),其中PCa组依据Gleason评分进一步划分为低中、高危组(n分别为14、26,例)。检测所有组织中PSA、p63、34βE12、P504S、PSAP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血清PSA水平及PSA、p63、34βE12、P504S、PSAP的阳性表达检出情况;分析PSA、p63、34βE12、P504S、PSAP表达与PCa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与PSA、p63、34βE12、P504S、PSAP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 PCa组平均血清PSA水平为(76.22±11.22)ng/mL,显著高于BHP组的(16.36±5.82)n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SA、P504S、PSAP在PCa组中呈现高表达,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而p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