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探讨RE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从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证实的RE患者274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后分为A、B、C、D4组,检测HP感染,对比各组间HP感染率。结果 RE中HP阳性患者53例,感染率为19.34%,较同期胃镜检查患者HP感染率(40.60%)明显降低(P〈0.01)。RE中A级,B级,C级,D级各占35.03%,46.72%,11.31%,6.93%,各级HP感染率分别为27.08%,17.19%,9.68%及10.52%。RE患者轻度炎症多于重度炎症,HP阳性亦以轻度炎症多于重度炎症。结论 RE的形成及严重程度与HP感染有负相关性,HP感染可能对RE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对323例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和对照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行13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阳性率,并同时测胃腔内pH值进行比较。结果:RE组与对照组Hp的阳性率分别为33.13%5、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组Ⅰ、Ⅱ、Ⅲ级Hp的阳性率分别为51.95%、16.82%、14.52%;RE组Ⅰ、Ⅱ级比较,Ⅰ、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组Hp阳性胃腔内pH平均值为2.2,对照组Hp阳性胃腔内pH平均值为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在RE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和对照组88例轻度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 C呼气试验,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88例反流性食管炎分为LA-A、B组及 LA-C、D组,对比两组 H .pylori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 Hp感染的阳性率(42.5%)低于对照组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B组 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56.5%)高于LA-C、D组 H .pylori的阳性率(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pylori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胃镜确诊的RE患者235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35例,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questionnaire,RDQ)调查,并在内镜下取两块黏膜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病理学检查(Giemsa染色)判断Hp是否感染,比较两组患者RDQ分数及Hp感染情况。结果两组人群平均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患者的RDQ为(12.8±0.5)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RDQ为(6.1±0.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组患者的Hp(+)感染数为111(4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数为124(5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选择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门诊和住院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胃镜检查为单纯慢性胃炎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胃镜检查时在胃体、胃窦及胃底各取活检1块,分别作HE和Giemsa染色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18例(36.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9例(64.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经内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3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64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记为相应的A(156例)、B(196例)、C(7例)、D(5例)4组。内镜下常规取胃窦黏膜组织2~3块送病理检查,标本分别行HE染色明确胃炎类型、炎症活动度及快速尿素酶实验、改良Giemsa染色明确H.pylori感染情况等。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4±11.6)岁vs(56.6±12.4)岁,P=0.002];门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为90.9%,以轻度H.pylori感染为主,四组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19,0.33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炎症为主,四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6,0.496);H.pylori阳性、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无差别,H.pylori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差别,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别。提示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胃镜证实的13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胃镜活检快速尿素酶及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根除组69例,对照组63例,随访1年.结果:根除成功62例,根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9%,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2.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医学综述》2016,(2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A级(417例)、B级(149例)、C级(28例)、D级(4例)、Barrett食管(2例)5级。比较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结果 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241例(40.2%),其中A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2.0%(175/417)、B级37.6%(56/149)、C级28.0%(8/28)、D级为1/4、Barrett食管1/2;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r=-0.766,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治疗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该院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76例患者病情状况.所有患者均实施快速尿素酶试验,以检查患者之间幽门螺杆菌不同感染情况.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1%(35/76);反流性食管患者等级A级34例、B级23例、C级17例、D级2例;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A级患者感染率53.4%(18/34)、B级患者感染率47.8%(11/23)、C级患者感染率35.3%(6/17)、D级患者感染率为0(0/2);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反流性食管炎病情严重程度随幽门螺旋杆菌的升高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胃镜检查病例,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第1周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后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复查胃镜,治疗组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下食管炎症的改善。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Hp感染率分别为38.12%和56.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1.87%、37.74%、31.63%和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进行Hp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有效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88.68%相当,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有效率治疗组为55.88%,对照组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镜诊断为食管炎的病人 14 88例 ,根据食管炎的Tytagat内镜分级将其分为Ⅰ~Ⅴ五级 ;取胃黏膜组织 ,用HP检测试纸行快速尿素酶测定 ,对照组慢性胃炎的病人 16 0 0例 ;消化性溃疡的病人 16 0 0例。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6 3.0 4 %。胃炎组感染率 6 5 .15 % ,同反流性食管炎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溃疡组感染率为 74 .5 0 % (P <0 .0 1)。Ⅰ~Ⅴ级反流性食管炎中反流性食管炎愈重HP检出率愈低(P <0 .0 1)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同HP感染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P <0 .0 1)。结论 :1)幽门螺杆菌感染同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关系尚有争议。 2 )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保护的作用。 3)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应在反流性食管炎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药物未停的情况下 ,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0年来H.pylori感染和RE病例的调查,分析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比较该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问诊断的H.pylori感染和食管炎检出率及H.pylori阴性与阳性RE分级的比例关系。结果RE组H.pylori阳性率低于受检人群(24.72%vs42.30%,P=0.00),H.pylori阳性R正检出率低于阴性(2.13%vs 4.75%,P=0.00)。10年间受检人群和R正人群H.pylori阳性率下降,RE检出率上升。轻度RE(A和B级)H.pylori阳性率为24.65%,中一重度RE(C和D级)H.pylori阳性率为25.10%,二者间H.pylori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结论虽然RE人群H.pylori感染低于一般人群,H.pylor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对 71例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和病理学检查 (Giemsa染色 )以检测Hp ,并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5 0例及十二指肠溃疡 5 4例进行比较。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组的Hp检出率均较低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与十二指肠溃疡组Hp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各级反流性食管炎Hp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反流性食管炎组中 ,年龄≥ 6 5岁者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 <6 5岁者 (P <0 .0 1)。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中的Hp感染率较低 ,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分级无相关性 ,但随年龄增长 ,H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GU和DU)和反流性食管炎(RE)中检出率的不同,探讨幽门螺杆菌对RE的作用。方法 入选病例为胃镜室检查且具有Hp检测结果的下列患者:RE,RE GU,GU,RE DU和DU,共2018例,1240例患者进入分析,其中RE287例,RE GU13例,GU225例,RE DU31例,DU684例,各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20)。结果 Hp检出率分别为RE 35.2%,RE GU38.5%,GU56.4%,RE DU54.8%,DU70.9%。Hp在GU中的栓出率高于在RE和RE GU中的检出率,Hp在RE DU中的检出率高于其在RE中的捡出率(P=0.027),但是低于Hp在DU的检出率(P=0.047)。结论 Hp可能对食管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诊断为RE并做了HP检测的患者 14 2例。分别检测RE和慢性胃炎的HP。结果 14 2例RE患者中HP(+ ) 5 9例 (4 1.5 % )明显低于 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 )者 5 1例 (63 .8% ) (P <0 .0 5 )。结论 HP在RE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对 82例RE患者与 82例无RE患者对照 ,比较Hp感染率及萎缩性胃炎发病情况。结果 RE组与对照组Hp感染率分别为 36 6 %、6 3 4 % (P <0 0 1)。I、II、III级RE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 4 5 6 %、18 2 %、14 3% (P <0 0 5 ) ,II、III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II+III级与I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RE组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及胃萎缩程度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RE组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随着RE程度的加重 ,Hp的感染率下降。Hp可能通过引起萎缩性胃炎使胃酸分泌降低 ,间接抑制了R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谷胱甘肽转硫酶P1(GSTPl)基因型多态性表达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RE患者119例和正常对照者121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GSTP1基因型。结果具有GSTP1突变型基因表达、Hp感染阴性者RE发病率显著增加(P〈0.05)。RE患者中GSTP1野生纯合子型基因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突变型基因组(P〈0.05)。结论GSTP1基因型多态性与RE发病风险相关,RE患者GSTP1基因表达与Hp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类型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炎类型及食管酸暴露的影响,特别是 Hp 的定植密度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进一步探讨 Hp 在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具有典型反酸、烧心等症状的22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胃食管24h pH 监测。根据胃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糜烂诊断 RE 或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结合胃镜及病理,将胃炎分为4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组(CNAA 组,胃窦慢性非萎缩炎症为主,胃体部黏膜基本正常);慢性非萎缩胃炎组(CNAG 组,胃窦、体均有明显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CAA 组,慢性胃窦萎缩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 组,慢性胃窦、体部多灶性萎缩性炎症)。WS 染色诊断 Hp 感染状态,并根据 Hp 定植密度分为轻、中、重度感染。24h pH 监测以DeMeester 积分≥15为阳性诊断标准。结果 223例 GERD 患者中62例(27.8%)胃镜证实为 RE,余161例(72.2%)为 NERD。Hp 阳性者67例(30.0%),Hp 阳性及 Hp 阴性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RE发生率、pH 监测阳性率、DeMeester 积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例患者中 CNAA 45例(20.2%),CNAG 88例(39.5%),CAA 65例(29.2%),CAG 25例(11.2%)。Hp 阳性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胃窦、胃体部非萎缩性慢性炎症(56.7%),与 Hp 阴性组患者胃炎的构成比显著不同(P<0.05);RE 组 CAG 所占比例低于 NERD 组(6.5%比13%);67例 Hp 阳性的 GERD 患者中,胃体部中重度感染组的24h pH 监测阳性率及胃内平均 pH 值与轻度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4%比73.5%和2.3±0.8比2.0±1.1,P<0.05)。结论 Hp 感染对胃炎的类型和部位有明显的影响;Hp 感染的部位和程度对胃内酸度及食管酸暴露的程度亦有显著影响;弥漫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对 RE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曼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3):332-333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