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治疗后的川崎病患儿的随访,了解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随诊病例(199例)采用SPP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丙种球蛋白随访组恢复期并发冠状动脉瘤与未用丙种球蛋白随访组恢复期并发冠状动脉瘤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KD)三种疗法的效果。方法收集1998~2004年间我院应用IVIG治疗川崎病患者76例,对4 d疗法(0.4 g/kg,连用4 d)、2 d疗法(1 g/kg,连用2 d)、1 d疗法(2 g/kg,用1 d)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在发热消退、结膜充血恢复、口腔改变的恢复、血白细胞与血沉的恢复方面,1 d疗法与2 d疗法疗效显著,与4 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颈淋巴结消退、C-反应蛋白的恢复方面,三种疗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冠状动脉扩张(CAD)方面,1 d疗法、2 d疗法疗效显著,与4 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d疗法与2 d疗法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4 d疗法,1d疗法输入蛋白量为2000 mg/kg,会使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短时间内骤升,而2 d疗法1 d输入蛋白量为1000 mg/kg,对小儿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较小,因此2 d疗法更优于1 d疗法。  相似文献   

3.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三种疗法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KD)三种疗法的效果。方法 收集1998-2004年间我院应用IVIG治疗川崎病患者76例,对4d疗法(0.4g/kg,连用4d)、2d疗法(1g/kg,连用2d)、1d疗法(2g/kg,用1d)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在发热消退、结膜充血恢复、口腔改变的恢复、血白细胞与血沉的恢复方面,1d疗法与2d疗法疗效显著,与4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颈淋巴结消退、C-反应蛋白的恢复方面,三种疗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冠状动脉扩张(CAD)方面,1d疗法、2d疗法疗效显著,与4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d疗法与2d疗法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4d疗法,1d疗法输入蛋白量为2000mg/kg,会使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短时间内骤升,而2d疗法1d输入蛋白量为1000mg/kg,对小儿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较小,因此2d疗法更优于1d疗法。  相似文献   

4.
5.
川崎病是一种由感染原触发、免疫因素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 (CA)病变为其主要死因。近年来 ,病程早期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的使用 ,大大降低了CA病变的发生率。其作用机理主要为阻断引起血管损伤的免疫反应 ,从而减轻冠状动脉损害。但目前尚没有完整的资料报道川崎病患儿使用IVIG前后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本文观察了 2 8例川崎病患儿使用IVIG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 ,并与常规治疗组患儿对比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我院于 1999~ 2 0 0 2年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4 8例 ,均符合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儿科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0.4 g/(kg·d),静脉滴注2 d],试验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d),静脉滴注2 d],两组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30~50 mg/d,分3次口服,治疗10 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手足肿胀、发热、黏膜充血、淋巴结增大)、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疗效突出,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加速患儿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陈玮  谭超超  刘丹萍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3-210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第1周、第2~3周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78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取静脉全血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疾病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发病第1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W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3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V、PDW均低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发病第2~3周PLT、PCT高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发病第2~3周MPV、PDW低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患儿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91;r=-0.362);PLT与PCT呈正相关(r=0.969);PCT与PDW呈负相关(r=-0.356);MPV与PCT、PDW无相关性(r=-0.207;r=0.226)。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在湖北某医院就诊的7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40例,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治疗,对照组患儿38例,接受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手足硬肿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75±0.54)d,(2.02±0.25)d,(1.82±0.25)d,(1.02±0.21)d,短于对照组的(3.06±0.63)d,(2.56±0.35)d,(2.41±0.30)d,(1.53±0.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住院总时间为(7.51±0.86)d,短于对照组的(10.34±1.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脑钠肽(BNP)、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有助于迅速缓解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损伤,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浆炎症因子谱的影响,为川崎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A组加用2 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B组加用1 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常规实验室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损伤相关炎症因子[前白蛋白(PA)、脂联素(ApN)、抵抗素(RES)、胎球蛋白A (Fetuin-A)]、不良反应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治疗A组、治疗B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结膜充血消失时间、口腔黏膜充血消失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治疗A组短于治疗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儿TNF-α、hs-CRP、WBC及IL-8指标均降低,且治疗A组、治疗B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PA、RES...  相似文献   

10.
薛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29-1230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川崎病(KD)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2例KD患儿静注IVIG(治疗组),40例KD患儿未用IVIG(常规组)。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阻止KD病情发展,缩短疗程,减少CAD发生率。在使用IVIG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输入时间和速度,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全身状况。  相似文献   

11.
12.
顾琰 《职业与健康》2001,17(12):173-174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Aspirin)配伍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方法]将川崎病患儿42例分为A、B两组,A组29例,单用阿斯匹林治疗;B组13例,采用阿斯匹林配伍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B组平均退热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P<0.01),P<0.05,P<0.01)。[结论]使用阿斯匹林配伍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阿斯匹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十堰市郧阳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阿司匹林与小剂量的丙种球蛋白(1 g/kg体质量,1次/d)治疗,给予研究组患儿阿司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体质量,1次/d)治疗,两组患儿均于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与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及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退热、手足肿胀消退、黏膜充血消退、颈淋巴肿大消退及皮疹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大剂量、少次给予患者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效果优于小剂量、多次给药,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症,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中、小动脉炎,最严重的是病程中、后期发生的中、大动脉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其发生率约为20%-25%。已有大量资料证明,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有显著疗效,同时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AD)亦有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对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凝聚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嘧达莫片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凝聚指标及免疫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小板凝聚指标、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 d后,观察组的WBC、PLT、ESR低于对照组,且IgA、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患儿能够显著改善其血小板凝聚指标,提升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在川崎病早期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发病7d内的川崎病(KD)患儿63例进行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检查,同时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彩超)观察冠脉病变,在1个月内复查心彩超。将病例设为观察组(有冠脉病变)34例和对照组(无冠脉病变)29例。比较两组早期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的异常情况,评价单独或联合预测川崎病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示值及阴性预示值。[结果]两组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心电图变化预测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2.4%和72.4%;血小板参数为76.5%和62.1%。两者联合预测的特异性高于单独预测(P0.05),且有相对较高的阳性预示值。[结论]观察川崎病早期患儿的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冠脉病变的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两者联合预测有较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量效关系,为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4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A组给予2g/kg单次静脉滴注;B组给予2g/kg静脉注射,每天1次,共2次;C组给予静脉滴注0.5g/(kg·d),连用4d。比较三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血液学检查指标。结果 A组、B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C组(P<0.05),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于C组(P<0.05);A组、B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红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周后A组、B组WBC、PLT、ESR及CRP水平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WBC、PLT、ESR及CRP水平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单次足剂量给药治疗川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剂量及延长治疗周期并不能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47例川崎病患儿病情基本相似,治疗除了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外基本相同,即均联合阿司匹林口服。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 d;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单次输注。治疗期间均由专人观察、记录临床疗效。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P<0.05)。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迅速退热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7,(6):872-874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A组患儿按600m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B组患儿按1 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C组患儿按2 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三组患儿均按30 mg/(kg·d)剂量口服阿司匹林,观察三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儿退热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眼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及手足硬性水肿消退时间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心包积液、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并发症、二尖瓣返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65.0%,B组治愈率为9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84,P>0.05);C组治愈率为95.0%,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25,P<0.05);B组与C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0,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显著,1 g/(kg·d)与2 g/(kg·d)的注射剂量治疗效果优于600 mg/(kg·d),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儿病情适当选择合适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