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HRP逆行追踪法对家兔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11只家兔小脑内,进行单侧或双侧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射,以研究脊髓各部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同时,为确定胸髓以下这些神经元轴突是否在脊髓内交叉上行,其中4只家兔在注射前,还作了下胸髓的一侧半断。标记的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在脊髓中分布甚广。位于颈髓的有:1.中央颈核(C_(1~4));2.Ⅵ层内侧部细胞(C_2~T_1);3.Ⅶ层中央部细胞(C_(4~8));4.后角Ⅳ~V层细胞(C_(5~8))。胸髓以下的标记细胞可分两大类:1.具有不交叉上行轴突的细胞为:(1)背核(T_(2~L_4));(2)后角Ⅳ~Ⅵ层细胞(T_2~L_6)。2.具有交叉越边上行轴突的细胞则包括:(1)脊髓前角边缘细胞(L_(3~6));(2)Ⅶ层内侧群细胞(L_5以下骶尾髓);(3)后角V层细胞(骶尾髓);(4)前角Ⅶ~Ⅷ层细胞(骶尾髓)。家兔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分布和轴突投射特点,与猫相类似。这对进一步用家兔研究脊髓小脑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家兔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向20只家兔的一侧背侧丘脑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以标记脊髓中的起始细胞。动物存活三天,然后 取脑和脊髓,作50μm冰冻切片,用TMB法做成色反应,以研究标记细胞的分布。标记的脊髓丘脑束超始细胞分布于灰质Ⅲ ̄Ⅷ层及外侧颈核。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家兔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向20只家兔的一侧背侧丘脑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以标记脊髓中的起始细胞.动物存活三天,然后取脑和脊髓,作50μm冰冻切片,用TMB法做成色反应,以研究标记细胞的分布.标记的脊髓丘脑束超始细胞分布于灰质Ⅲ~Ⅷ层及外侧颈核.第Ⅰ、Ⅱ层未见标记细胞,绝大部分标记细胞位于注射测的对侧.标记神经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C1-C3节段中的细胞明显多于其他节段中的细胞.结果提示,上颈段中的脊髓丘脑束细胞可能是低位伤害性感觉传入的中继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在扬子鳄胸髓的分布。方法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法和亚铁氰化铜法观察扬子鳄胸髓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扬子鳄胸髓前角、后角和中央灰质内可见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白质内含有丰富的NOS和AChE阳性神经纤维。结论扬子鳄胸髓有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  相似文献   

5.
将大鼠胸髓在T_(10)—T_(11)间的左侧半横切断,然后将WGA—HRP注入腰髓膨大部,观察标记终末(Labeledterminals,LT)在小脑皮质的分布。结果表明:当WGA—HRP注入腰髓膨大左侧时,LT主要分布在前叶(约占全部LT的75%),其中Ⅲ和Ⅳ小叶最多(38%和26%),后叶较少(25%)。LT集中分布在小叶尖端,中间部较少,基部更少。注入同侧的小脑皮质LT较多(82%),对侧较少(18%)。在Ⅲ和Ⅳ小叶的横切面上LT可以划分为距中线1.0~1.5mm,1.5~2.0mm,2.0~2.5mm3个集中分布区。当WGA—HRP注入腰髓膨大右侧时,LT主要分布在前叶(78%),其中Ⅲ和Ⅳ小叶最多(27%和24%),后叶较少(22%)。LT主要分布在小叶的中间部,小叶尖端较少,基部更少。注入部同侧小脑皮质LT较多(90%),对侧较少(10%)。在Ⅲ和Ⅳ小叶的横切面上它们可以区分为距中线0.5~1.0mm,1.0~1.5mm,1.5~2.0mm3个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鸡是否存在小脑向海马的直接投射.方法:将30%辣根过氧化物酶水溶液注射到鸡一侧端脑的海马结构,逆行追踪双侧端脑和小脑向海马结构的传入纤维联系.结果:在小脑,第Ⅰ~Ⅵ叶、Ⅹ叶和Ⅸ叶的前半叶皮质中的蒲氏细胞被标记.在端脑,双侧的外侧隔核、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均有多量神经元被标记,初步表明禽类海马结构在端脑的传入联系类似于哺乳类.结论:鸡小脑蒲氏细胞存在向端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  相似文献   

7.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单侧的颈、胸和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大脑、小脑和顶盖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大脑皮质的HRP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7)注入例动物;小脑中央核的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4)注入例动物;顶盖上丘的标记神经元仅见于C_(2、3)注入例动物;而均未见于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注入侧的对侧。本研究确信,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皮质脊髓束投射到脊髓C_(1-7)节段;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小脑脊髓束投射到脊髓C_(1-4)节段,由顶盖发出的顶盖脊髓束投射到脊髓C_(1-3)节段。  相似文献   

8.
用成年家兔11只,在脊髓腰膨大部注射HRP或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逆行追踪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颈髓和部分胸髓的分布。其中5例动物在腰膨大注射HRP的同时进行大脑皮质脊髓束起始区的损毁,电镜观察皮质脊髓束在颈髓的溃变末梢与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内可分为背腹两群,背侧群主要集中在V层,细胞较少;腹侧群位于VII、VIII层,细胞数较多。电镜下可观察到与标记神经元相突触的终扣多为圆形含圆形和混合型小泡。演变末梢有些与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也有些通过未标记的终扣间接与标记神经元相联系。本研究表明,家兔皮质脊髓束可能通过多种下行通路控制腰部运动,其中,胞体位于颈髓的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肯定与这一下行运动控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分别把EB和DAPI注入到大鼠的小脑和丘脑,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薄束核、楔内核和楔外核中,见到有较多的EB和DAPI单标神经细胞以及少量的双标细胞。  相似文献   

10.
以成年大鼠脊髓片骶髓后连合核(DCN)为模型,应用盲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研究了DCN神经元对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抑制有关的递质的反应。证明:谷氨酸在DCN神经元引起了由NMDA和非NMDA受体介导的内向电流;P物质激发的内向电流可被spantide或CP-99994阻断;GABA激发的外向电流由GABAA和GABAB受体介导;甘氨酸激发的外向电流可被士的宁完全阻断。本研究结果提示DCN神经元既表达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又表达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即谷氨酸和P物质介导的外用伤害性信息与GABA和甘氨酸介导的抑制性信息可能在DCN神经元水平进行整合,从而起到了抑制伤害性信息传入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DCN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镇痛作用的机理提供了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将HRP注入大鼠杏仁中央核(Ce)和基底外侧核(BL),发现在孤束迷走复合体(Sol/dmnx)尾段出现较多的逆行标记细胞。将WGA-HRP注入Sol/dmnx,在Ce和BL见到标记终末。用HRP逆行追踪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进行的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方法,发现从锥体交叉平面到最后区(AP)吻端平面,Sol/dmnx内有恒定的HRP逆行标记、TH样阳性和HRP/TH样双重标记的三种阳性神经元。双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连合核(solC)、内侧亚核(solM),少量的位于间位核(solI)、背侧亚核(solD)及dmnx的背侧缘等。闩至最后区平面较多。阳性细胞皆以小型为主,多为圆形、三角形,soll中的则为长梭形。双重标记细胞占TH样免疫阳性细胞总数的18.8%,占HRP逆标细胞总数的90%,同侧为主,对侧偶见。本文对其功能意义作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用HRP轴突逆行传递法,观察了27只家兔网状脊髓束的起源。实验结果表明,网状脊髓束的起源较为广泛,包括网状结构內侧区、外侧区、中脑网状结构和旁正中网状核,不同核团的标记细胞,数目不等。脊髓不同部位,分别导入HRP时,结果不同,颈體注射例,标记细胞最多的是延體中央腹侧核。腰體注射例,标记细胞最多的是巨细胞网状核。胸髓注射例,网状脑桥尾侧核和脑桥网状嘴侧核中的标记细胞相对增多。在颈髓注射例中,网状结构各核均出现标记细胞。但在腰髓注射例,部分网状结构中的核团无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大鼠脊髓连续切片,结合三维重建工具软件对正常大鼠皮质脊髓束进行三维重建。方法制作正常成年SD大鼠脊髓连续横断切片,进行Luxol快蓝(LFB)染色并摄片,获得大鼠脊髓皮质脊髓束连续切片图像。在Photoshop软件环境下完成切片图像的配准、分割、灰度化。利用3D-DOCTOR软件进行阈值分割并对大鼠脊髓、脊髓灰质、双侧皮质脊髓束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在普通台式机(PC)上对重建结构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切割和测量。结果重建出的大鼠脊髓、脊髓灰质、双侧皮质脊髓束具有立体感,大鼠皮质脊髓束于大鼠颈1节段(C1)~骶4节段(S4)走行于大鼠脊髓后索腹侧,紧贴灰质中间带背侧,呈逐渐变细的类圆柱状形态。在PC机中进行切割后可以对切割后剩余结构进行表面积和体积的数据测量。结论利用大鼠脊髓的连续LFB染色切片,结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进行大鼠皮质脊髓束的三维重建,并提供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4.
用纯种新西兰兔,向侧脑室内注入秋水仙素(300μg/3μl),48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加压素(V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兔脑内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旁核有较密集的VP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胞体直径约为15—20μm。在下丘脑另一些部分、视前区、杏仁核和蓝斑均有V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但细胞不如室旁核的密集,在蓝斑的阳性细胞则较小。另外,室周灰质和臂旁核也发现有少量V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本工作还首次报道了在蓝斑的小血管壁上有VP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分布,推测这些神经末梢可能参与VP调节血压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的荧光双标记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卓  吕国蔚 《解剖学报》1993,24(3):288-290,T012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包埋前免疫电镜PAP双标技术,对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内的神经紧张素(neurotensin,NT)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分布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先用DAB法显示SP免疫反应,然后用钼酸-TMB法显示NT免疫反应,再经DAB-氯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包埋。电镜观察发现:在正中隆起内SP免疫反应呈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状或絮状沉淀,广泛分布于轴突内的小清亮囊泡周围和基质内;NT免疫反应产物则为电子密度高的针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胞体、树突和轴突内。含SP的轴突可接受免疫反应阴性轴突的传入性突触,也可与阴性树突形成传出性轴-树突触;含NT的树突和胞体均可接受阴性轴突的传入性突触。此外,SP阳性轴突末梢还可与NT阳性神经元的树突棘形成对称性轴-棘突触及与NT阳性轴突形成对称性轴-轴突触。实验结果表明:大鼠正中隆起内的NT能神经元接受SP能神经的支配,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的突触调控提供了新的超微结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菜豆凝集素免疫纯种New Zealand家兔,得到兔抗PHA-L多克隆抗血清。琼脂双扩法测效价为1:32-1:64。将PHA-L用正电电泳方法导入大鼠尾壳核及终纹床核吻侧部,用上述自备的抗PHA-L抗血清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清楚地显示了黑质及下丘脑室周部的PHA-L阳性标记终支及注射部位的阳性反应细胞,抗血清稀释度以1:3000~1:4000为佳。本文比较了间断正电、间断负电、连续负正交替、间断负电后间断正电电泳及静置不通电五种给药条件,结果表明,唯有通以正电时,才见阳性反应细胞及终支。本文讨论了正电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细胞内HRP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电生理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进行定位后将微电极插入该核的神经元,进行细胞内HRP注射。对53个标记神经元的形态、突起的行径、投射范围及其终末分支的特点和终止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有单极、假单极、双极和多极神经元等四种类型,这些神经元有大有小,形状也多样;(2)单极和假单极神经元的突起行程长,投射广泛,侧支极其丰富。它们投射到中间神经元核团(三叉上核、三叉间核,桥延网状结构小细胞网状核等),运动核团(三叉运动核、外展神经副核、面神经副核等)和感觉核团(感觉主核背肉侧部、三叉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等)。此外,还有个别突起投射到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孤束中。(3)本文首次注意到,这些神经元在性质不同的核群其终末特点和终止模式不同,而在同类核群的各核中其终末特点和终止模式相似。(4)本文还观察到中脑核神经元的周围轴突发出侧支分布到三叉运动核。(5)本文首次提供了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向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外展神经副核和面神经副核投射的资料。此外,本文还就三叉神经本体觉脑内传递通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突触调控机制和P物质(SP)神经元与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用包埋前免疫电镜PAP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弓状核内SP和GABA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分布。先以DAB为呈色剂显示SP的免疫反应,然后用钢酸铵-TMB法显示GABA免疫反应,再经DAB-氧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研究。结果观察到,在弓状核内有大量含DAB和TMB免疫反应产物的神经元结构,DAB反应产物为颗粒状或絮状沉淀,电子密度高,弥漫分布;TMB反应产物呈针状或块状,散在分布。含DAB免疫反应的结构有SP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含TMB免疫反应的结构有GABA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均为中、小型细胞,在弓状核内混杂分布。含SP的轴突接受免疫反应阴性轴突的非对称性突触连接;含SP的树突与含GABA的轴突形成对称性的轴一树突触。含GABA的树突接受免疫反应用性轴突的非对称性突触连接,也接受含SP轴突的非对称性突触连接。本研究不仅在超微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大鼠弓状核内存在着SP和GABA神经元及其末梢,而且首次在形态学上为下丘脑氨基酸能神经元与肽能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调控提供了超微结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新西兰白兔18、22、25、26、28和30d胎龄视网膜内P物质免疫反应(SPIR)神经元的发生。在胎龄18和22d兔视网膜未见SPIR细胞体和纤维。在胎龄25d视网膜的节细胞层最先出现SPIR神经元,胞体浅染呈卵圆形,突起不明显,在神经纤维层偶见串珠状SPIR纤维,其平均细胞密度为104.6个细胞/mm ̄2。到胎龄26和28d时,在节细胞层的SPIR神经元的胞体渐深染,可见个别SPIR神经元发出粗而短的突起伸向内网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387和779.5个细胞/mm2。到胎龄30d时SPIR神经元开始出现于内核层的内排细胞,但数量很少,胞体呈卵圆形,发出细突起伸入内同层,在节细胞层的SPIR神经元的突起分支增加。此时SPIR神经元平均细胞密度为357.4个细胞/mm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