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实验以长尾黄鼠体分离的强毒鼠疫菌接种小白鼠,实现了对秃病蚤指名亚种(Nosopsyllus laeviceps laeviceps)的鼠疫感染。其感染率,雌性为95%,雄性为98%;其菌栓率,雌性为32.8%,雄性为2.8%。雌、雄性感染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25),菌栓率则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 本实验表明了天山西段B型鼠疫菌对该蚤种的高度寄生适应能力。从而提示我们,在灰早獭—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中,长尾黄鼠与砂土鼠分布区可能相连的地段,有实现向砂土鼠分布区扩散鼠疫,乃至形成新的疫源地的可能,应当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燃。  相似文献   

2.
温度与方形黄鼠蚤鼠疫媒介效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几种选定的温度下,对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鼠疫媒介效能进行了实验室测定。结果表明,在2 ̄4℃,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鼠疫媒介效能为0.009,9 ̄12℃为0.05,19 ̄21℃为0.09,26 ̄28℃为0.01,33 ̄35℃为0。认为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不但是达乌尔黄鼠鼠间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而且在保存鼠疫自然疫源性方面还具有相当于储存宿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宁夏长爪沙鼠疫源地蚤螨感染鼠疫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关于鼠疫菌在疫源地内长期保存机理的研究中,提出了几种假说,其中对传染途径方面除了鼠→蚤→鼠之外,还有一个鼠→土→鼠方式,并认为鼠蚤长期保存鼠疫菌于间歇期的证据不足。还有的人认为,在长爪沙鼠Meriones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康保牧场长爪沙鼠疫源地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1986年连续6年对河北省康保牧场疫源地进行调查。发现啮齿动物18种,长爪沙土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优势种,具有分布广,有较强的连续性等特点。平均公顷密度为0.16。搜集蚤32种,秃病蚤蒙冀亚种(Nos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为优势种。用细菌学检验方法共检验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5781只,蚤80组1123只,均未分离出鼠疫菌。用被动血球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血清1169份,仅有一份沙狐血清为阳性。证实疫源地内仍有鼠疫动物病流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作者的系列研究结果,综合有关文献指出,人蚤是一个特殊的蚤种。就其传播鼠疫的媒介作用而言,不同地区、不同宿主的人蚤,媒介作用不同。在一些地区、一些宿主,人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但效能较低。在另一些地区或另一些宿主的寄生人蚤,其媒介能力则可能很低下,直至为零。  相似文献   

6.
报道吉林省鼠疫地区的二齿新蚤和印鼠客蚤,在感染分离自达乌尔黄鼠的鼠疫毒菌后,其鼠疫媒介效能的实验室测定结果。在18-20℃,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二齿新蚤的鼬疫媒介效能为0.11,媒介指数为0.01;印鼠客蚤的鼠疫媒介效能为0.24,媒介指数为0.03。结合多年的野外调查资料,认为在把达乌尔黄鼠鼠间鼠疫播散到其它啮齿类包括家栖鼠类之间的过程中,二齿新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人蚤传播鼠疫媒介效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学者对人蚤(Pulex irritans)与鼠疫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笔者1995年用感染鼠疫菌的人蚤集群叮咬豚鼠,同样染疫死亡,说明人蚤有较强的传疫能力。本文对该蚤的媒介效能进行了系统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蚤 采自大理市海东乡室内鸡窝中,人血饲养。1.1.2 实验动物 豚鼠由本所动物饲养室提供,体重约200g。1.1.3 实验菌株 1985年分离自瑞丽市黄胸鼠的1352株,属家鼠型强毒株。1.1.4 实验环境 在全自动恒温室内试验,温度  相似文献   

10.
方叶栉眼蚤传播鼠疫媒介效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在温度16℃、19℃,相对湿度80±5%的条件下,进行了方叶栉眼蚤感染鼠疫菌后的菌栓形成能力、生存期限(寿命)及集群呆咬传播鼠疫等实验。结果表明:该蚤不能形成菌栓,平均寿命44.13天,阴转率68.52% ̄76.19%,经多批次集群蚤叮咬大绒鼠不能感染鼠疫,媒介效能为零。证实方叶栉眼蚤在我省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传播媒介,即媒介蚤的地位不能成立,对鼠疫菌的种群延续没有实质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云南玉龙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云南玉龙县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提出防控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调查方法,通过血清学、细菌学、基因诊断等技术进行判定。结果共分离到5株鼠疫杆菌,均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试验阳性。均带有Pgm 、PstI 、FI 、Vwa 等毒力决定因子;疫区犬血清阳性率为23.5%;猫血清阳性率为26.7%。结论细菌学证实玉龙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目前鼠疫流行处于活跃期;血清学证实古城区为新的鼠疫疫源区(县);阳性血清动物分布面积210km2,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齐氏姬鼠及大绒鼠是本地区优势鼠种,玉龙绒鼠有局部分布。特新蚤指明亚种,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分离的鼠疫菌与滇西纵谷型及滇闽居民区型菌株生化特性不同,与西藏北部青藏高原型鼠疫菌的生化特性接近。  相似文献   

13.
新疆鼠疫自然疫源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55~1992年期间,以综合调查方法在新疆共15个县、市的山地发现了相对分隔的16小片鼠疫疫源地。疫源地面积共达11 115km^2;发现自然染疫的脊椎动物9种,节肢动物11处;分离出鼠疫菌1 284株。根据生态地理特征,将16小片疫源地划归为北天山灰旱獭一长尾黄鼠独立疫源地、南天山灰旱獭疫源地、帕米尔高原-阿赖山红旱獭疫源地、昆仑山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平原荒漠中没有发现疫源地。本文另就各疫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掌握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室内游离蚤的种类、蚤指数的年度变化和季节消长,研究其在传播鼠疫过程中的流行病学意义,以指导鼠疫防治工作,对1988-2002年间河北省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和研究。结果共发现5种蚤,人蚤占99%,室内游离蚤出现在5-8月份。蚤指数的高低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气温高的月份,蚤指数则高,蚤指数7月份为最高,平均指数为0.10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清阿拉套山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相关的动物和昆虫区系.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医学动物昆虫学、血清学和细菌学等方法.结果调查区内共采集啮齿动物10种,优势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次为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与灰旱獭在同一生境;灰旱獭定点观察密度为2.5~5.5只/hm2;旱獭路线密度最高2.36只/hm2,最低仅为0.01只/hm2.旱獭洞干蚤染蚤率0.36%、灰旱獭体蚤染蚤率为6.2%.采集小型鼠类的蚤类18种,蜱2种,虱1种.灰旱獭体蚤主要为谢氏山蚤和似升额蚤及草原硬蜱.检查鼠类血清标本180份,其中灰旱獭阳性血清2份;牧狗血清114份,阳性1份.从自毙旱獭中,分离出4株鼠疫菌.结论首次判定新疆阿拉套山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鼠疫疫源调查,掌握鼠疫疫源状况,制订预防鼠疫的措施。方法在西吉县红耀乡、火石寨乡、白崖乡、西滩乡、偏城乡、马建乡,海原县李俊乡采用鼠疫流行病学、生态学、动物昆虫学、细菌学、血清学等方法进行鼠疫疫源调查。结果共发现小型兽类2目4科6属10种,阿拉善黄鼠为该地区优势种群,平均密度为0.95只/hm^2,单公顷最高为3只/hm^2,主要分布在海拔1688~2366m的黄土高原亚区干草原地带;野外小型鼠捕获率为0.59%;体外寄生虫发现3目7科12属20种,其中蚤类3科5属8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阿巴盖新蚤、细沟双蚤、无规新蚤和禽角叶蚤为常见种,似升额蚤介中亚种、红羊新蚤数量较少。细菌学检验399份,蚤培养161组1120只,血清学检测281份,反向间接血凝检测1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检测虽未发现阳性结果,但经鼠疫流行病学分析,基本具备动物鼠疫流行条件,该地区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914株鼠疫菌,共观察到10种质粒,其中大质粒分子量差异较大,为我国各疫源地中鼠疫菌所含大质粒最独特的地区,其分布特征是:含52×10^5质粒的菌株分布在祁连山南、北木刻级青海湖的环湖地区;带65×10^6闰的菌,主要见于青南高原。当金山口甘南山地、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和藏南谷地以及新疆南部亦有零星分布。鉴于我国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赤峰地区鼠疫现状和流行趋势预测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石杲  马义 《地方病通报》1998,13(4):55-58
赤峰地区于1948 ̄1996年发现了16632.2km^2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1个旗(县、区)。目前达到控制鼠疫面积13917.8km^2,占疫源地总面积的83.68%。选取与疫源地相关的12种量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1.疫源性长存区;2.动物鼠疫间断流行区;3.鼠疫动物病控制区;4.疫源性基本消除区。同时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质粒DNA种类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查了分离自云南省的828株鼠疫菌质粒DNA特征。结果表明,云南鼠疫菌可观察到分子量为3.93、6.05、22.97、35.65、45.35、64.82、74.59、111.36和129.55Mdal九种质粒,按质粒组成可划分为Ⅰ~Ⅹ种质粒图谱。被检菌株中,99.15%具有6.05、45.35和64.82Mdal三种规范化质粒,还发现21.62%、4.59%、1.45%和3.5%的菌株分别尚存3.93、22.97、35.65和111.36Mdal质粒,这些质粒有特定的分布区域,具有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意义。根据质粒图谱,可将我省鼠疫现有疫区初步划分成滇西北山地、保山盆地、大盈江、陇川江、南定河、澜沧江下游和红河元江段流域七大相对独立的疫源区。本研究的结果结合既往流行病学资料,似可说明:①质粒组成可作为云南省鼠疫疫源地中疫源地划分的重要指标;②云南家、野鼠两型疫源地菌株具有共同的遗传变异性;③近几年之间鼠疫有复燃也存在异地传播;④云南西南部存在鼠疫疫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云南野鼠VNUNUMC 疫源地人群鼠疫F1抗体的水平和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野鼠疫源地剑川县石龙村、长乐村的高危人群血清279份,同时采集5个县的非疫区人群血清235份作为对照,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检测,阳性判定标准为血清滴度≥1:20.结果 剑川县疫区高危人群检出鼠疫F1抗体阳性血清34份,阳性率为12.19%,其中2份为隐性感染,1份鼠疫历史病人血清滴度高达1:640,鼠疫非疫区健康人群血清皆为阴性.结论 此次野鼠鼠疫疫源地人群鼠疫F1抗体调查所检出的血清阳性滴度,可认为是主要由反复接种疫苗形成,但是也发现了少数未接种疫苗的血清阳性者,所以不可忽视该疫源地对人类的威胁,应加大监测和防护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