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72岁,因右上腹剧烈持续性疼痛伴呕吐一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腹部柔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墨菲氏症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增高。超声检查提示:胆囊大小:6.3 cm×3.2 cm,壁毛糙。于胆囊体部见一处折叠,折叠远端胆囊底部腔内可探及数枚强回声光团(见图1),大者约1.3 cm,其后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而折叠近端胆囊腔内见盘曲呈“麻花状”的管状强回声,宽约0.5 cm,并可见快速蠕动。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内径0.6 cm,壁光滑。肝脏、胰腺未见异常。超声诊断:①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②胆囊活蛔虫。临床予以抗炎、对症治疗。2天后进行胆囊切除术。术后见胆囊内3枚胆结石,并可见两条分别长50 cm及30 cm的尚存活的蛔虫(见图2)。图1胆结石及活的蛔虫图2术后蛔虫、胆结石及胆囊讨论胆囊蛔虫系肠道蛔虫通过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钻入胆道,然后进入胆囊所致,儿童多见,而72岁高龄者实属罕见,并且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活蛔虫者更少见。其临床特点是右上腹剧烈绞痛而体征却不明显。虫体可引起胆道机械性阻塞和细菌感染,黄疸通常少见。胆囊结石、胆囊蛔虫的诊断,超声显像比其他任何方法更为简便、实用而有效,准确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2.
胆道疾病     
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是肠蛔虫进入胆道。蛔虫侵入的部位以胆总管最为常见,肝胆管内较少,只偶见于胆囊。其诊断依据有:(一)突然发作性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绞痛,剧烈难忍,弯腰弓背,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全身汗出,有时向肩背部放散,常伴恶心、呕吐或吐蛔虫。(二)腹痛也可自行缓解,痛止一如常人。在蛔虫不活动、死于胆道内或完全进入胆道或肝内,疼痛反而减轻,甚至可消失。(三)腹部发作性绞痛时在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局限性压痛,但少有腹肌紧张。不发作时,压痛减轻或消失。根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胆囊切除术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华  沈利敏 《浙江医学》1999,21(11):689-690
随着老龄化时期的到来,老年人胆囊切除术的机会越来越多。本院1993年~1998年间对41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胆囊切除术,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60~79岁,平均66.4岁。病史2d~26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畏寒发热16例,右上腹压痛27例,黄疸4例。术前肝功能轻度异常8例。术前有并存病者32例(占78%),其中两种以上者18例,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肝硬化等。41例均经B超或腹部CT检查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曾遇1例胰腺结核,术前误诊为慢性胆囊炎,术中又误诊为胰头癌广泛转移,现报告如下。患者陈某某,男性,59岁,住院号3935。主诉:右上腹痛伴消瘦6个月。平时为右上腹隐痛,发作时腹痛加重,呈阵发性,向右背部放射,伴发冷、发热、恶心、呕吐;病后食欲减退,身体消瘦乏力。查体:消瘦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一),腹平软,肝脾未触及。1982年11月22日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血、尿、粪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胸透除肺纹理增粗外余(一)。口服法胆囊造影:胆囊排空功能差,考虑慢性胆囊  相似文献   

5.
游离胆囊一例报告王述华,严显岑(江西兴国县人民医院外科兴国342400)关键词胆囊疾病,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因右上腹隐痛反复发作3年于1994年10月入院。每年发作3~4次,疼痛不放射,无畏寒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时有恶心,无呕吐。以"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0岁,住院号89617,1987年10月27日入院。自述右上腹痛伴发冷发热反复发作8年,近一年发作次数增加并有时出现黄疸,近10天再次发作入院。T37.8℃,P84次/分,BP13/7 kpa,巩膜无黄染,腹平,右上腹压痛明显,轻度肌紧张,无反跳痛,胆囊末触及,莫非氏征(一)。WBC14×19~9/L,S76%,尿胆红质(一)B 超:胆囊肥厚,内有结石影,胆总管内结石。诊断:结石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并胆道感染。于1987年11月7日硬膜外麻醉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胆系感染致肝内弥散性感染,国内外已有些报告,而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致肝内弥散性感染(肝内弥散性微小脓肿)报道较少。于近二年来于胆囊切除术同时在肝缘楔状切取0.5×0.5cm肝组织标本送病理共62例。取其中术前无黄疸、无发热、无肝炎接触史、HBsAg阴性、肝功正常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50例为本组病例。其中发现肝内弥散性微小脓肿6例,男2例,女4例。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5/22,50岁以下者仅占1/28。术前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鳞状细胞癌1例报告陈某,女,38岁.因右上腹隐痛,发热,巩膜黄染10年余,近1个月加重,于1992年10月入院,1978年在外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术后右上腹反复发作隐痛,畏寒发热,皮肤、巩膜黄染,尿深黄色,经抗炎治疗而缓解。检查:...  相似文献   

9.
Caroli氏病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oli氏病也称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以前文献多认为它是一种罕见的肝内胆道疾病。近年来由于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发现日渐增多,本院近年收治并获病理证实的Caroli氏病8例。报告如下。 临 床 资 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5例,年龄23~62岁。全部表现为反复发作畏寒、发热和右上腹疼痛,病史2~31年,其中超过15年的6例。既往均诊断为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3例曾作胆囊切除术。术前明确诊断5例,主要依据B超、PTC、同位素~(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影。1例入院时诊断重症胆管炎急症手术,发现胆总管并无结石梗阻,术后“T”型管造影始发现肝内多个囊肿并结石,二期作肝叶切除术。另2例为术中胆道造影明确肝内病变。 二、病理所见:左肝管巨大囊肿(6.0×6.0×10.0cm~3)合并肝总管囊肿1例;右肝管囊肿1例;左右肝内胆管多发性囊肿1例;其余5例为左叶或左外叶胆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肝血肿到肝被膜下破裂积血,因其一般无急性大失血和全腹膜表现,腹腔穿刺常为阴性,给临床正确诊断带来困难。并发感染时超声波检查与原发性肝脓肿无特征性区别,故术前较难确定。现报告1例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畏寒发热3天,于2002年10月24  相似文献   

11.
超声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1例因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术后出现不同的术前症状,包括疼痛、消化不良、甚至感染及胆道梗阻等患者的超声图像.结果:301例患者中仅66例(21.93%)肝及胆管超声表现正常,其余235例(78 07%)肝或胆管声像图均有异常表现,主要有①单纯性胆总管轻度扩张,共156例(51.82%);②胆总管及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共54例(17.94%);③胆总管扩张,胆囊区异常无回声,共23例(6.64%).④胆总管扩张伴肝内胆管结石1例(0.33%);⑤胆总管明显扩张伴胆总管下段结石1例(0.33%).结论: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因胆囊管或胆囊颈嵌顿结石或合并炎症引起肝总管狭窄所致梗阻性黄疸(Mirizzi综合征)者比较少见。Mirizzi综合征的特征为:(1)胆囊管与肝总管连接的解剖变异;(2)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3)胆总管因结石或炎症致部分梗阻;(4)黄疸,反复发作胆管炎,时间长可致胆汁性肝硬变。本文报告我院近10年来收治12例、均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12例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本文对此征术前诊断及每一病理阶段术中处理要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科用穿刺抽脓配合氨基苄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一例肝脓肿,方法简便,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冯××,女,28岁。因上腹部阵发性牵拉样疼痛伴发热6天,于1978年10月27日17时入院。诉突然畏寒、发热,伴恶心、呕吐,初吐食物,后为胆汁,每日2~4次不等。无胸痛、咳嗽及腹泻。既往“胆道蛔虫症”史已7~8年,反复发作,均经治疗症状缓解。无胸腹部手术史。入院时检查:体温37.7℃,脉搏88次/分,血压120/80mmHg。  相似文献   

14.
陈健 《四川医学》2001,22(4):410-411
1 临床资料例 1,男 ,6 9岁。因反复中上腹疼痛 7年 ,加重 1年伴畏寒、发热 ,于 1999年 10月 2 9日入院。查体 :慢性病容 ,消瘦 ,中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和肌紧张 ,Murphy征阴性 ,肝在剑突下 5cm触及 ,肝区无叩痛。B超报告胆囊结石 ,在胆囊后部肝门区有一低回声影。CT报告胆囊结石 ,肝门区片状低密度影 ,肝胆管积气扩张。胃肠钡餐未见异常。1999年 11月 9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胆囊萎缩 ,胆囊内结石 ,胆囊床部胆囊壁溃烂向肝侵蚀形成一个约 6 cm× 4 cm的脓肿 ,内有黄褐色粘稠脓液约150 ml,且与肝内胆管相通。行胆囊切除术 ,肝脓肿切开引流…  相似文献   

15.
胆石所致之回肠梗阻并肠穿孔在临床上罕见。本院于1987年2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叶某,女,39岁,于1987年2月12日入院。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15年。既往诊断:“肝内胆管结石”。8年前因“胆管炎”在外院行“胆道引流术”。术后仍经常发作,畏寒发热,疼痛时伴有黄疸。8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脐周陈  相似文献   

16.
胆道大出血并不少见,且病因、病理复杂,处理困难。我院自1971~1977年用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治疗胆道大出血7例,3例结扎后即能控制出血,2例出血逐渐减少而停止,2例出血不能控制而死亡。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7例,全为男性;年龄18~52岁。出血原因:胆道蛔虫引起者4例,胆石所致者3例。出血部位:4例在胆总管处,3例出血部位不明。7例中有5例术前确诊为胆道大出血而手术,2例则以上消化道出血剖腹探查。(二)症状及病因 7例中的5例有典型右上腹部绞痛、发热、周期性出血、阻塞性黄疸的症状群。上述症状的轻重与病因有很大关系。蛔虫引起者仅有绞痛和有明显的内出血;而胆石致病者,则绞痛、发热、黄疸、出血等症状严重。  相似文献   

17.
肠蛔虫病在我国是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寄生于肠道内的蛔虫,可以向上逆行侵入胆道系统,而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甚至肝脓肿。由于胆囊蛔虫症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胆道蛔虫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断、治疗不及时,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作对1985-01/1999-05收治的18例胆囊蛔虫症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14岁,学生,居住于农村,因右上腹疼痛半年余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呈阵发性,无放射,伴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3℃,发病初曾诊断为“肝脓疡”入院抗炎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后右上腹时有疼痛,反复发作,伴低热,随来院复查。查体:T37.2℃,P88次分,BP169kPa,慢性病容,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胆未及,肝区叩痛(±),Murphy征(-)。B超示: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内有条索状肿物,不伴声影。CT示胆总管梗阻。诊断:胆总管蛔虫性体胆道梗阻并胆系感染。术中探查见:肝脏大小、色泽正常,膈面有少许粘连,胆囊肿…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症的超声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平 《中外医疗》2010,29(7):177-177
目的探讨超声对胆道蛔虫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手术证实的胆道蛔虫症患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4例胆道蛔虫,胆总管内5例,胆囊内3例,胆总管及胆囊内1例,胆总管与左肝管内2例,胆总管内后向上活动至右肝管及右前叶肝内胆管1例,左内叶肝内胆管内2例。胆管蛔虫的声像图纵切面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平行双线状强回声带,内夹无回声液性暗带,彩色多普勒于暗带内未探及血液信号,横切面呈同心圆、环中环、环内圆点、环内小等号样表现。胆囊内蛔虫表现为胆囊内弧形、麻花形、卷曲形、S形等线状光带。超声正确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的为13例,诊断符合率为92.86%。结论超声检查对早期发现胆道蛔虫症并正确定位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认为超声检查应作为胆道蛔虫症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近三年来在施行胆道手术中发现本症2例,报告如下。 例1,女,51岁,右上腹绞痛反复发作20余年,胆囊造影提示慢性胆囊炎。检查:巩膜无黄染,心肺(一),腹平软,肝大右肋下2 cm,质中。白细胞4600,嗜酸性粒细胞15%,红细胞362万,粪检有蛔虫卵。1981年3月5日剖腹发现胆囊肿大10×5×5 cm,胆总管直径1.2cm,内有死蛔虫一条,多个砂粒样结石,肝右叶肋下2 cm,左叶前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