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剂量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65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IVIG治疗,并根据IVIG用量分为大剂量组1 g/(kg·d)×2 d;小剂量组400 mg/(kg·d)×3~5 d;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结果治疗2,3,5 d后,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值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有效升高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血小板水平,减少严重出血,同时避免大剂量IVIG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中、小3种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0.2g.kg-1.d-1、0.4 g.kg-1.d-1和2 g.kg-1.d-1丙种球蛋白静脉点滴,治疗5d后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出血症状和血小板改善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3组经丙种球蛋白治疗5d后,患者的出血症状显著改善,但3种剂量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止血时间、血小板上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可显著改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症状,升高血小板水平,但3种剂量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10例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10例血小板计数范围(51~90)×109·L-1。6例术前出现此症,通过抗感染和应用糖皮质激素,4例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例予输注单采血小板,其中4例随后行输尿管镜逆行插管术,2例行微通道经皮肾造瘘术。4例经皮肾取石术后出现此症,全部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并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结果 6例通过上述处理肾功能好转,行二期手术取石;4例术后出现者痊愈出院。结论 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措施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输注单采血小板,配合输尿管镜逆行插管术或微通道经皮肾造瘘术解除梗阻。术后出现者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同时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诊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丙种球蛋白组40例与泼尼松组28例,泼尼松组给予泼尼松治疗,丙种球蛋白组在泼尼松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周。结果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总有效率为92.50%,泼尼松组为75.00%,丙种球蛋白组显著高于泼尼松组(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泼尼松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都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也高于泼尼松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升高血小板计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对重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静丙组)25例,使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0.4g.kg-1.d-1,连续静脉滴注5 d)及泼尼松(1 m g.kg-1.d-1);常规治疗组(常规组)使用地塞米松(40 m g/d),连续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静丙组为88.0%,常规组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其中应用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4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应用地塞米松加对症治疗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改善情况对比记录到观察组患儿在出血症状停止时间、血小板出现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对比记录到观察组患儿中治疗显效有3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对照组患儿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0%,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中剖宫产25例,产后出血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0%;阴道分娩37例,产后出血6例,发生率16.2%。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39例,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4例,联合治疗血小板仍持续下降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6例。新生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7例,无颅内出血、内脏出血及其他相关出血性疾病,且血小板计数均于1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妊娠合并ITP孕妇安全有效的方法,分娩方式选择由产科情况决定。两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率无明显差异,虽产后出血率增加,但对围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分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PTZ)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为临床早期准确判断及处理不良反应(ADR)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某院2018~2019年使用PTZ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计算发生率,分析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转归等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5 320例患者,36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0.68%;严重ADR 12例,发生率为0.23%。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1~5 d内的23例(63.89%),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1~100)×109·L-1(88.89%);使用PTZ日剂量13.5 g的17例(47.22%);23例联用其他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4例患者(11.11%)有出血症状,均为严重ADR。严重ADR病例中1~5 d内发生的有9例,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1有6例,PTZ日剂量13.5 g的有6例;9例联用了其他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结论:应重视PTZ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早期监测血常规,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糖皮质激素组、丙种球蛋白组、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组,每组各30例,对三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以及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糖皮质激素组相比,丙种球蛋白组和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以及血小板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丙种球蛋白组相比,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组的上述指标及总有效率,均没有明显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丙种球蛋白和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迅速控制出血症状,但这两种治疗的疗效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综述血小板生成素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它能有效地改善血小板缺少症患者的症状,加快化疗及骨髓移植后血小板的恢复,是血小板缺少症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B6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大剂量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400mg/(kg·d),1次/d,连用5d;小剂量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200mg/(kg·d),1次/d,连用5d,观察比较三组临床疗效,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结果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临床疗效,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能够显著改善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症状,迅速提高血小板数,同时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大剂量治疗效果相当,治疗费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我医院儿科收治的8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地塞米松以及对症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结果治疗5d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38例占92.68%,对照组总有效27例占65.85%,两组患儿总有效数相比较经x^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正常时间等观察指标数据上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疗效好,能够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母儿结局,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情况分为3组:Ⅰ组,血小板计数(51~100)×109/L,54例;Ⅱ组,血小板计数(11~50)×109/L,44例;Ⅲ组,血小板计数≤10×109/L,10例.妊娠期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入血小板等治疗.结果 剖宫产分娩82例(76%),阴道分娩26例(24%),两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50×109/L时,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血小板>50×109/L组(P<0.05).108例新生儿无颅内出血及其他出血症状,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2例死胎.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应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以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少见且易被忽略的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药源性疾病。万古霉素是耐甲氧西林葡萄菌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用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症状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法,收集国内外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文献,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鉴别诊断、临床转归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深入研究及万古霉素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沈桂芳  季强  方代华  安琪 《河北医药》2008,30(4):473-47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规律和意义。方法选择初诊ITP患儿273例,ITP的治疗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组为治疗1组;泼尼松及氢化考的松为治疗2组。以血小板计数≥500×109/L(重复2次)为血小板增多。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占11.7%,治疗1组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P<0.05),且出现时间早,2组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时间分别为(7.7±2.4)d和(9.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19例(5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血小板计数有>1000×109/L4例,>700×109/L者均属治疗1组且<1岁的患儿;激素减量及停用后血小板降至300×109/L以内的时间分别(11.2±4.2)d和(6.5±2.5)d,治疗2组恢复较快(P<0.01)。结论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不少见,大剂量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有引起血栓的危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儿童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免疫联合组和单一激素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一激素组患儿应用常规激素治疗,免疫联合组患儿在单一激素组基础上于第1天加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3、5 d时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峰值时间、血小板峰值、出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后2、3、5 d, 2组血小板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及前一时点升高,且免疫联合组高于同期单一激素组(P均<0.01);免疫联合组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峰值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均显著短于单一激素组,免疫联合组血小板峰值显著高于单一激素组(P均<0.01);免疫联合组与单一激素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vs. 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儿童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肯定,能有效提升患儿血小板计数,并缩短患儿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峰值时间、出血停止...  相似文献   

18.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药物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引致出血等症状的疾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按发病机制至少有以下3种:骨髓抑制性、免疫性及非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引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药物有:肿瘤化疗药物、肝素、奎尼丁、奎宁、金盐、丙戊酸及抗菌药等。肿瘤化疗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大体高于其他药物。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体征和症状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严重者有消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和颅内出血。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选用以下方法治疗:停用可疑致病药物,给予泼尼松、免疫球蛋白及输注血小板,金盐或砷化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肌内注射二巯基丙醇以排出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9.
周延春  李海虹 《河北医药》2009,31(17):2228-222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07年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情况分为3组,妊娠期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氨肽素、止血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入血小板等治疗。结果阴道分娩42例(48.83%),剖宫产分娩44例(51.16%),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14例(31.1%)。所存活的新生儿无颅内出血及其它出血症状。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以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20.
《中南药学》2019,(7):1147-1150
通过参与诊治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抗栓治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探讨该类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思维及药学监护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确定患者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由替罗非班引起的可能性大。经停用替罗非班、依诺肝素等抗栓药物,并给予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后出院。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诊治,有利于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