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置入下胫腓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6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5例).对照组采用经腓骨后外向胫骨前内与水平面成30°方向钻孔置钉;研究组采用胫骨平行定位法置钉.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螺钉置入位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Bair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胫骨平行定位法置入下胫腓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效果更佳,可提高置钉优良率,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与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韧带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以来手术治疗的26例下胫腓联分离患者,于下胫腓联合上2 cm平行于胫距关节面固定胫腓联合,术中解剖下胫腓前韧带,以带线铆钉缝合。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结果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8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6.2%。结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术中以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前韧带,受诸韧带愈合或瘢痕粘连形成影响,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单独对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建立一个包括下胫腓联合韧带、胫腓骨远端及距骨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的仿真模型,研究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计算机断...  相似文献   

4.
下胫腓联合的各条韧带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存在微动,并且下胫腓联合的损伤与踝关节体位和受力方式有关。关于下胫腓联合的最优固定仍存有争议,下胫腓联合的畸形复位会导致踝关节压力分布异常,弹性固定可能更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回顾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几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观察组1)以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观察组2),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骨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踝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较好,而且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踝关节骨折固定后遗留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用锚钉加强修复结合螺钉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受力及变形情况.方法 选取1例正常男性青年志愿者踝关节CT图像,建立踝关节骨折固定后遗留下胫腓前联合损伤有限元模型,对损伤模型置入锚钉固定为实验组,使用螺钉固定为对照组.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观察两组模型在各种载荷工况下的最大应...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Suture-Button固定:为缝合纽扣钢丝线缆系统固定,该固定方式强度不仅跟螺钉一样,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允许一定程度下胫腓联合生理微动,无须二次手术取出,不存在植入物疲劳。 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并且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如螺钉内固定的取出、螺钉置入等。 背景:在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中,Suture-Button固定技术可取得与螺钉相似甚至比螺钉更好的疗效,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复损伤前的解剖复位和活动度,所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 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利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了12篇研究,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总共56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进行Suture-Button固定,对照组进行螺钉固定;②Meta 分析显示:试验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1.50,95%CI(-2.08,-0.92),P < 0.05],术后3,6,12,24个月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WMD=6.50,95%CI(3.41,9.58),P < 0.05;WMD=2.87,95%CI(0.75,4.98),P < 0.05;WMD=2.67,95%CI(0.09,5.24),P < 0.05;WMD=5.79,95%CI(1.41,10.18),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下胫腓重叠距离、末次随访下胫腓间隙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与螺钉固定相比,Suture-Button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完全负重时间更早,且不用考虑螺钉断裂在手术的风险,其是除了螺钉技术之外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另一种有效方式。ORCID: 0000-0003-2787-0498(田晨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评估胫腓骨韧带联合的解剖复位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十分重要,而研究中复位不良发生率的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复位不良的测量方法和定义不一致造成的。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螺钉固定术后和螺钉取出后1年下胫腓联合复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方法:纳入29例接受胫腓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6周后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使用CT扫描图像评估在骨折术后2周内和螺钉取出后1年的下胫腓复位情况;测量两侧胫腓骨前后距离的差异,以及前后腓骨平移和腓骨旋转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患者联合固定术后平均前胫腓距离为(0.8±1.4) mm,螺钉移除后1年增加到(1.8±1.1)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在下胫腓联合固定术后,4例踝关节前胫腓骨距离复位不良,其中3例增宽,1例过紧;在螺钉取出后1年时间里,有8例踝关节复位不良,所有韧带联合都在扩大;其他测量值不随时间而变化;③不同复位不良定义方法下,联合固定术后复位不良的发生率为10%-51%,螺钉取出后1年发生率为20%-62%,此次研究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0.03);④提示在取出胫腓螺钉后1年内,前胫腓距离变宽,而其他方向的平移和旋转差异不大;不同观察者测量的重复性良好,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导致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下胫腓联合损伤传统手术方法创伤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韧带的修复,而缝合锚对于韧带修复、重建韧带与骨连接有较为明确的疗效。 目的:观察缝合锚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拉力螺钉内固定对比。 方法:采集8具新鲜踝关节标本,运用生物力学实验行应力分析,分别应用缝合锚技术、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较2种方案的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与结论:应用缝合锚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性能优于拉力螺钉内固定,两者强度和刚度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应力遮挡率缝合锚技术比拉力螺钉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下胫腓联合分离位移缝合锚技术比拉力螺钉小,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采用缝合锚技术能实现弹性固定生理重建的目的,不但固定强度高稳定可靠,而且创伤小,无需二次取出手术,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一种优良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侧标本上,对下胫腓稳定复合体进行层次解剖及通过暴力实验制作下胫腓关节损伤模型以模拟临床多见的下胫腓关节损伤症状。 结果 下胫腓稳定复合体由四条韧带组成,分别为胫腓下联合前韧带、胫腓下联合后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及胫腓骨间韧带组成。模拟实验中,足向外翻向后旋转时,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首先撕裂而胫腓下联合后韧带和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保存完整。 结论 当下胫腓稳定复合体损伤时,会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对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应将完全断裂的韧带早期修补重建。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目前对于双股带线锚钉系统能否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双股锚钉线固定下胫腓联合,对照组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术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踝关节术前肿胀程度,拍摄踝关节三维CT以及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术后1d及1.5,3,6,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评估术后3,6,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骨不连、锚钉松动等并发症;②术后3,6,12个月时,2组之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③术后1年内,试验组有5例(3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对照组有2例(1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④结果表明,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患者术后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进行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由福尔马林固定的5例完整的成人尸体(共10侧),模拟临床下胫腓关节损伤并进行暴力试验,解剖观察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稳定复合体。 结果 下胫腓的稳定复合体由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前韧带、后韧带和胫腓骨间韧带构成;Cotton试验中最先撕裂的是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随之接连受损的是骨间膜与下胫腓骨间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与后韧带均保存较为完整。 结论 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发生损伤时,下胫腓关节会发生分离,应及早进行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采用门钉、钢丝、聚酯双股线加钮扣等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存在固定不确切,再次分离发生率高等问题。目的:对比观察新型自制可调套式栓钉与普通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03/2008-09南京市第一医院和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66例采取新型可调套式栓钉固定,47例采取普通螺钉固定。根据临床标准评估两种固定方式的优质率与优良率。结果与结论:9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11年,X射线平片显示94例患者均骨折愈合。除开放性伤口外,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滑囊炎及感染发生。新型可调套式栓钉治疗者中优49例,良4例,差1例,优质率为91%,优良率为98%;普通螺钉治疗者中优30例,良6例,差4例,优质率为75%,优良率为90%。两组优质率和优良率差异均显著性意义。提示运用新型可调套式栓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相对于普通螺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能更好地恢复胫腓间正常解剖结构,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施加压力与位移变化的关系,探索最佳复位力度。 方法 选取10例新鲜冻融尸体小腿标本,解剖下胫腓联合复合体,依次切断下胫腓联合前方结构(下胫腓前韧带)、后方结构(下胫腓后韧带和下胫腓横韧带),以及下胫腓联合上方10 cm的骨间膜,在同一标本上建立不同程度的下胫腓损伤模型,每个模型分别接受CT扫描,通过Mimics软件测量外踝嵴(A)和内踝表面中心(B)在不同模型中的距离。循AB连线方向复位,记录位移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结果 分别切断下胫腓前联合、前后联合、前后联合及上方10 cm骨间膜后,AB平均距离均有增大,与下胫腓联合完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每组损伤模型间AB距离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生物力学压力测试仪测出下胫腓解剖复位所需压力为40~70 N。下胫腓前后联合断裂复位所用压力与单纯下胫腓前联合断裂复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前后联合及上方10 cm 骨间膜断裂复位所用压力与下胫腓前后联合断裂复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复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后,下胫腓之间分离的距离较完整时存在显著性差异,需用不同大小的力量进行复位。  相似文献   

15.
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新型内固定术式———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ook -platefixation ,HPF)的生物力学特性 ,与螺钉、钢板和带钩固定器三种内固定方式比较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 6具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 ,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强度、应变、负重面积、接触应力和足弓承载能力及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新型下胫腓钩板固定器内固定术式无论在胫腓骨强度和刚度、负重面积、接触压力、足弓的变形、移位强度和刚度、承载能力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其它三种内固定术式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PF) ,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力学性能 ,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可减少一次手术 ,避免了断钉等并发症 ,且能有效地提高足部承载能力 ,是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的一种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鲜标本下胫腓联合韧带的解剖学特点,为下胫腓联合韧带相关损伤及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 据。方法: 选取新鲜胫腓下联合标本,剥离新鲜标本的下胫腓联合的肌、血管及筋膜组织,对下胫腓联合前、后、 横韧带进行解剖学测量,包括胫腓下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平均宽度、与水平面的夹角、 冠状面的夹角等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 下胫腓联合前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8.51±0.70)mm、(19.03±1.35) mm,平均宽度(15.98±1.17) 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2.27±3.43)°、(20.50±4.69)° ;下胫腓联 合后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9.32±0.62)mm、(16.92±1.76)mm,平均宽度(14.36±0.88)mm,与水平 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0.96±3.16)°、(13.10±1.99)°;下胫腓联合横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18.46±2.48) mm、(21.87±2.52)mm,平均宽度(4.56±0.17)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30.60±3.65)°、(13.48±1.60)°。 对左右、男女的下胫腓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解剖学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下胫腓联 合韧带各解剖结构及其特点,有助于指导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修复和重建,帮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改善 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一种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传统下胫腓钩(OSH)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解放军第175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的51例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入院日期为奇数的27例患者采用ESHP治疗(ESHP组)、为偶数的24例患者采用OSH治疗(OS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1年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结果 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术中出血量(22.5±5.6)mL,少于OSH组的(28.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3,P<0.05);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71、0.539、-0.476,P值均>0. 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ESHP组和OSH组患者均于术后8个月~1年取除踝关节骨折钢板及下胫腓联合内固定物,取除术后均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分离及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1年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ESHP组优23例、良4例,优良率100%(27/27);OSH组优13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6%(23/24)。ESHP组优良率高于O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9,P<0.01)。结论 相比传统OSH,ESHP更符合下胫腓关节的微动生理特点,在促进下胫腓联合韧带的修复及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用Endoh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重建下胫腓联合体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15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2-3岁。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重建下胫腓联合复合体。通过随访及标准的足踝功能评分.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术后X射线片均见踝穴正常。依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0例.良4例。未发现有下胫腓联合固定失效现象。结论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恢复了下胫腓联合的正常运动功能.作用确切.减少了恢复工作的时间,避免了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正确诊断及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恢复踝关节的生理功能。方法 63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使用螺丝钉、克氏针、张力带或普通钢板固定。分离的下胫腓关节用长螺丝钉、松质骨螺钉或骨螺栓固定。结果 随访时间1—5年,优38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应力位或双踝关节对比摄X线片,可避免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漏诊;按照Davis—Weber和La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指导临床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术中应注意下胫腓关节固定的松紧度,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以维持踝穴的正常宽度;内固定物应尽早取出,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镁合金螺钉及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合金螺钉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时在力学特性上是否与钛合金螺钉存在差异。方法 参照市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钛合金螺钉制作相同规格的镁合金螺钉及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合金螺钉,取3种不同材质的螺钉(镁合金螺钉、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合金螺钉和钛合金螺钉),分成3组,即镁合金螺钉组、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合金螺钉组(简称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和钛合金螺钉组。将3种不同材质同种规格(直径2.7 mm×长30.0 mm、直径3.5 mm×长45.0 mm、直径4.5 mm×长45.0 mm)的螺钉分别进行最大扭矩和断裂扭转角实验、轴向拔出力实验、旋动扭矩(旋入、旋出)实验。结果 最大扭矩和断裂扭转角实验:镁合金螺钉及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合金螺钉的最大扭矩小于钛合金螺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7 mm×30.0 mm:镁合金螺钉组0.28 N·m±0.01 N·m,羟基磷灰石涂层组0.30 N·m±0.02 N·m,钛合金螺钉组1.39 N·m±0.01 N·m。H=20.607,P=0.000 <0.01。3.5 mm×45.0 mm:镁合金螺钉组0.63 N·m±0.0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