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5例AVF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覆膜支架组(17例)和球囊扩张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覆膜支架组的6个月及12个月初级通畅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组(100.00% vs 78.57%, P=0.040; 100.00% vs 64.29%, 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6个月及12个月次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覆膜支架治疗AVF狭窄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可以明显提高6个月及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对于反复狭窄的AVF,植入覆膜支架后可明显延长患者的再次干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切割球囊(PCB)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48例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17例)或AVG狭窄(31例)患者的疗效,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率。结果 AVF组技术成功率94.1%,临床成功率100%;AVG组技术成功率96.78%,临床成功率93.55%,4例AVG组患者出现术后30天内再狭窄或闭塞。两组均没有血肿、血管破裂等并发症。AVF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8.24±2.36)atm,AVG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7.03±2.63)atm。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4.70%、23.53%、5.88%和40.74%、7.40%、0%;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76.47%、58.82%、5.88%和66.67%、29.63%、3.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2.92±10.95)个月,AVF组再狭窄率为52.9%,AVG组再狭窄率为96.8%。结论 PCB治疗AVF及AVG狭窄安全、有效,两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VG术后再狭窄率高于AVF。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裸支架与覆膜支架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AVG)静脉端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肢AVG患者因静脉端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而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40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所有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6、9、12个月的动静脉瘘初级通畅率、累积次级通畅率。结果 32例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裸支架植入术(裸支架组),8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植入术(覆膜支架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术期死亡率为0。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与覆膜支架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8.8%、59.4%、56.3%与75.0%、75.0%、62.3%,P=0.209);而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的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7.5%、84.3%、78.1%,覆膜支架为87.5%、87.5%、87.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2)。结论对于AVG术后血栓性静脉端吻合口狭窄患者,裸支架和覆膜支架植入后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及累积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差异。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以及新的治疗手段提高移植物内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后植入覆膜支架与单纯球囊扩张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失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AVG失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变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覆膜支架组(20例)和球囊扩张组(23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围术期及术后30天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覆膜支架组的6个月及12个月一期通畅率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组(6个月:60.00%vs 30.34%,P=0.034;12个月:20.00%vs 0%,P=0.005)。覆膜支架组6个月辅助一期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为(70.00%vs 34.78%,P=0.019)。两组6个月及12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00%vs 100%,P=0.999;12个月:90.00%vs 95.65%,P=0.491。覆膜支架组12个月的通路功能指数高于球囊扩张组(6.90±2.71 vs 4.96±1.15,P=0.003)。结论球囊扩张后植入覆膜支架治疗AVG失功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可以明显提高6个月及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但对AVG是否应常规进行监测及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辅助建立静脉直径小于2mm且≥1.4mm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82例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动脉直径≥21T11TI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头静脉直径〈2mm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头静脉直径≥2mm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的球囊全程扩张纤细的静脉后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中将3F-Fogorty动脉取血栓导管插入静脉,向球囊注入肝素盐水,缓慢、持续地向外拉出导管扩张静脉,术后予抗凝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后观察内瘘的情况,初次应用内瘘时间,血液透析时的流量,术后6个月内瘘成熟、并发症及干预措施等情况。结果82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个月,79例患者开始应用内瘘穿刺行血液透析。6个月内瘘成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7.1%、95.7%。6个月初次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6个月累积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结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内瘘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初次通畅率、累积通畅率无明显差异,但远期通畅率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高压球囊与普通球囊临床应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手术成功率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40例AVF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高压球囊组(RBP 24 atm)和普通球囊组(RBP 14 atm),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血管形成术后手术成功率,扩张压力、通畅率。结果高压球囊组与普通球囊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80%(P=0.035);高压球囊组扩张压力较普通球囊组高,扩张次数较少。高压球囊组与普通球囊组的平均扩张压力分别为(15.40±0.844)atm和(13.20±0.601)atm(P=0.040),平均扩张次数分别为(1.25±0.099)次和(2.05±0.15)次(P0.001),其中18例患者需要使用﹥15 atm的球囊扩张压力,无出血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高压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开放率分别为80%和50%(P=0.047)。结论高压球囊在手术成功率、6个月开放率均优于普通球囊,45%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病变需要﹥15atm的扩张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12月间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治疗的31例血液透析用AVF狭窄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27例,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均接受球囊扩张技术治疗。28例(90.3%)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出现AVF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前臂皮下血肿,其他所有患者AVF恢复通畅并能够以正常流量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3、6、12个月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9%,75.0%,50.0%。结论:球囊扩张成形术处理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但其中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采用穿刺溶栓、球囊扩张解除人工血管、吻合口及锁骨下静脉狭窄治疗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主要是狭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平均有(3.5±2.3)处狭窄,介入开通率100.0%。4例发生局部穿刺口渗血,压迫后缓解。随访1年累计通畅率66.67%,2年累计通畅率33.33%。结论介入可有效地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46例,其中观察组23例,行置管溶栓联合球囊形术治疗,对照组23例,行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观察组:术中对闭塞段行导管导丝穿通术、给予25万U尿激酶注溶栓,术后视血栓清除情况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对于血栓溶解后瘘道血管仍狭窄者联合囊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观察治疗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开通况。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于治疗即刻造影显示动静脉内瘘即恢复通畅,分别有10、3、2例于治疗后24、48及72h造影复查示血栓溶解,动静脉内瘘满足者血液透析的要求,1例狼疮肾患者于24h复查造影示术中开通的闭塞段再次闭塞,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透析道血恢复,对5例行再次造瘘。对照组23例患者中仅有5例于72h内内瘘开通,余18例均行再次造瘘。两组患者治疗后管开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7.07,P0.001)。所有病例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条件差,缺少再次造瘘血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及手术治疗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于2013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超声引导下PTA术38例(PTA组),手术修补术34例(手术组),比较两种血管开通方式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性别及吸烟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其余指标及内瘘特征无明显差异(P 0. 05)。PT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高于手术组患者(P 0. 05),且PTA组术后发生出血的并发症的几率要低于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较手术组长(P 0. 05)。72例患者经随访到2018年5月30日,PTA组患者内瘘再次发生狭窄或需要再次干预的时间较手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术治疗内瘘狭窄的术后通畅率高于手术组,能为患者争取较长的生存时间,该术式具有较强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结扎桡动脉远心端治疗透析通路相关缺血综合征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以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为透析通路,且临床表现为内瘘侧肢体缺血者16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吻合口桡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血流方向相反,行血管造影显示大动脉通畅,行Allen实验提示尺动脉功能良好,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结扎吻合口桡动脉远心端治疗肢体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缺血综合征,术后观察缺血症状缓解情况、透析时内瘘泵控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尿素下降率、内瘘通畅性等指标。结果共观察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缺血综合征16例(占同期因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住院患者的1.45%),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6.2±11.2)岁,平均透析时间(66.32±85.26)个月,内瘘时间(57.75±88.41)个月,内瘘建立后出现缺血症状时间(39.62±58.31)个月;根据临床表现的缺血症状进行分级,其中13例(占71.40%)为Ⅲ级患者,3例(28.60%)为Ⅱ级,未出现Ⅳ级患者。结扎桡动脉远心端手术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93.70%(15/16)。术前及术后第7天、第6个月、第12个月入组患者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58.63±25.44)ml/min、(246.61±24.24)ml/min、(260.42±20.83)ml/min、(254.87±22.44)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清除指数分别为(1.65±0.21)、(1.59±0.24)、(1.62±0.28)、(1.58±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下降率分别为(78.43%±3.27%)、(74.46%±2.64%)、(76.85%±3.84%)、(74.21%±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9.30±13.15)个月,通畅率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结扎桡动脉远心端治疗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缺血综合征简便、安全、有效,保留宝贵血管资源,同时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可作为处理缺血综合征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4月~2017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收治的AVF狭窄患者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61. 86±18. 70)岁;患者透析龄(62. 77±36. 99)月;内瘘使用时间2~107月,中位数为55月,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记录狭窄位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第1、3、6、9个月内瘘的初级通畅率。结果:22例患者共计有24处狭窄,动脉狭窄1处,吻合口附近狭窄8处,静脉流出道狭窄15处。球囊扩张术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3、6、9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5. 45%、86. 36%、86. 36%和77. 27%,随访9个月再狭窄发生率为22. 73%。结论:B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瘘管腔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评价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配合球囊扩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9~2020年我院收治的透析通路急性阻塞病人13例,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配合球囊扩张治疗,以病人术前术后动静脉瘘震颤情况、超声下动静脉瘘血栓阻塞程度和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管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评估动静脉瘘血栓清除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据此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3例病人扩张治疗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TIMI分级0级13例。术后即刻TIMI分级2级13例,3级0例。术中13例残余狭窄>50%,予以高压球囊扩张成形术,造影后TIMI分级3级13例。13例病人治疗后即刻恢复震颤,术后24小时彩超提示,动静脉内瘘引流静脉管径≥5 mm,血流量均>500 ml/min。13例病人术中术后均未见消化道、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13例病人出院6个月门诊随访,病人动静脉内瘘震颤良好;D-二聚体<0.55 ng/L;TIMI分级2级3例,3级10例;超声检查提示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通畅,血流量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联合导尿管取栓+扩张术用于治疗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优缺点,为治疗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因内瘘血管狭窄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内瘘阻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因血栓形成导致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共36例纳入研究,在动静脉吻合口上方横行剪开已经动脉化的头静脉,应用导尿管逆行取栓并扩张近心端狭窄血管后吻合血管、缝合皮肤。分别观察手术临床成功率,应用超声测量术前、术后内瘘血管内径,并计算术后开通率,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等,共观察12个月。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均可触及明显震颤,术后第二天均应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流量在200 mL/min以上,临床成功率为94.4%;血管狭窄部位的平均内径在手术前为(3.1±0.6) mm,术后为(4.5±0.8) mm,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K-M曲线分析其12个月时开放率为79.4%;3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2例出现肿胀手综合征,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外科手术联合导尿管取栓+扩张的方式适用于部分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尤其对于不能开展PTA等技术的基层医疗单位而言有其特殊的优势所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54例行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54例患者,统计术后1年、2年的初级通畅率及1年的次级通畅率,分析影响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的危险因素。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死亡率0。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2~80个月),术后1年的初级通畅率为50.0%,2年的初级通畅率为22.2%,1年的次级通畅率为81.0%。年龄与肱动脉内径为影响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G的初级通畅率尚可,及时干预后有较高的再次通畅率。肱动脉内径越小,年龄越大,越可能发生狭窄或堵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肱动脉-头静脉内瘘(BCF)患者头静脉弓狭窄(CA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22例因CAS入院的高流量BCF患者,行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24 h的超声内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内瘘的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术前22例患者平均透析时间(73.5±44.4)个月,头静脉弓内径(2.1±0.5)mm,人均接受过(1.9±0.4)次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术后24 h,患者肱动脉阻力指数及肱动脉内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但肱动脉平均血流量及吻合口/静脉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术后6、12、24、3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3.3%、58.3%,较其行PTA时明显升高(χ~2=49.23,P=0.000);6、12、24、36个月次级通畅率均为100%。术后仅有2例出现皮下血肿,无需处理;术后及随访期间无血栓事件发生。结论: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BCF患者CAS安全可控,能获得较好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成熟期内血管重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入组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完成随访55例。记录患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吸烟史,X光评估前臂桡动脉钙化情况;超声测定桡动脉、头静脉内径。术后当天超声判定吻合口两侧桡动脉血流方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超声进行桡动脉及内瘘静脉的评估,并在术后3个月评估肢体缺血情况。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个月3例患者内瘘成熟不良,内瘘成熟率94.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方差分析提示血管内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桡动脉及头静脉呈逐渐增粗的趋势。动静脉内瘘术后3个月时窃血发生率为94.5%,10例患者诊断透析通路相关的肢端缺血综合征,内瘘窃血与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484)。术后1个月未见到内瘘静脉内膜增生,3个月后15例患者头静脉明显内膜增生,3例患者判定为内瘘狭窄。结论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头静脉与桡动脉逐渐增粗,术后1个月,血管内径改变最为明显,窃血现象在动静脉内瘘术后普遍存在,内瘘静脉内膜增生会导致内瘘成熟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病变(AIOD)患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近肾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utherford分级:4级5例,5级9例,6级3例。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保护伞保护内脏动脉,开通病变血管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23%。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后出现狭窄或夹层,其中5例患者植入覆膜支架、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及1例行主髂动脉开窗技术后显影通畅。15例(88.2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9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12.4)个月,术后1年、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2%及82.4%,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及82.4%,二期通畅率为100%。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经肾动脉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开放手术高危的近肾AIOD病变患者,腔内治疗不失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早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52例,按照透析时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不同,将15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1例,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者,对照组111例,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充足者。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桡动脉、肱动脉血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而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无论吻合方式或吻合口位置的不同,观察组的吻合口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内径以及肱动脉血流量均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流量是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分析并了解影响血流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可以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而维持充足血流量,本研究认为吻合口内径和肱动脉血流量均是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端不同吻合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人工血管静脉端吻合方式,分为端端吻合组(49例)和端侧吻合组(47例),比较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周,端端吻合组的内瘘血流量高于端侧吻合组[(697±188) ml/min vs (601±15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6个月,端端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的初级通畅率(89.80%vs 89.36%)、辅助初级通畅率(93.88%vs 93.61%)、次级通畅率(97.95%vs 97.87%)和尿素清除指数(1.28±0.22 vs 1.31±0.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组的初级通畅率(65.31%vs 55.31%)和次级通畅率(91.83%vs 82.98%)显著高于端侧吻合组(P<0.05),辅助初级通畅率(79.59%vs 74.47%)和尿素清除指数(1.33±0.16 vs 1.35±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3%,端侧吻合组为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采用端端吻合方式时,内瘘血流量更大、通畅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