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33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球囊扩张后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CAG低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38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33处,IVUS指导植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植入的位置,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性诊疗中临床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置入的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3.
1958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被首次应用并成为衡量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20世纪90年代早期,血管内超声(IVUS)被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内形态并用以指导冠状动脉造影。然而,由于灰阶的限制超声难以准确衡量斑块的成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在提供精细的斑块成分信息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超声(IVUS)可以提供高分辩率的冠状动脉管腔和斑块的横界面图像和冠状动脉斑块和管壁的详细信息(包括斑块的体积、成分、钙化情况,是否稳定,有无破裂,血管壁体积和形态等)成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力武器。近来,IVUS研究揭示出胆固醇水平、他汀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与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多项有关冠状动脉重构、不稳定斑块和斑块破裂的IVUS研究。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正常参考段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希立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3):166-167,179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时“正常”参考段的病变情况。方法  12 0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 ,术中血管内超声 (IVU S)评价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血管段。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段仅10 .8%经 IVUS证实无明显病变 ;(2 )参考段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 (4 2 .6± 11.9) % ,参考段狭窄程度与目标病变的狭窄程度呈轻度正相关 (r=0 .32 7,P<0 .0 0 1) ;(3)参考段的病变中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较少而脂质斑块较多。结论 造影显示的“正常”参考段冠状动脉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49例)及稳定型斑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CY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显著增加(P0.01);其病变处血管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负性重构更多见于稳定斑块组(P0.01)。HCY与EEMA、PA、PB、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IVUS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点。方法将28例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两组:女性组15例;男性组13例。对其病变最狭窄处行IVUS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斑块、脂肪斑块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特点是斑块中脂质成分含量丰富,纤维成分含量少,更易出现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
王守亮 《山东医药》2015,(10):100-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多层CT(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当前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血管内超声(IVUS)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使用声学原理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心血管结构以及几何形态,可以展示出血管内部的细微结构,IVUS可以提供比较准确、有效的管腔信息,被广泛的应用到医学领域中[1]。冠状动脉(冠脉)是IVUS主要的检测靶点,较之冠状动脉造影术(CAG),IVUS不需要造影剂注射,能够实现斑块可视化,准确的反映出冠脉的斑块结构以及动脉腔内的狭窄程度[2,3]。  相似文献   

11.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三十多年的今天,有许多新兴的技术来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IVUS不仅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是否稳定、管腔大小、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判断介入后支架是否贴壁良好、病变覆盖程度、是否有撕裂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冠状动脉内血管镜用来评价血管内膜对支架的覆盖程度、是否存在血栓.目前在日本的一些医院应用.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SCTCA)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判断的准确度。方法 50例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别行64层SCTCA和血管内超声(IVUS),并以IVUS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层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9%、96.6%、94.8%;准确检出了28处脂质斑块中的23处、15处纤维斑块中的12处及11处钙化性斑块中的10处。结论 64层SCTCA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王显  胡大一  沙鸥 《心脏杂志》2009,21(1):88-91
目的 比较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方法 选择做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28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n=10)和络风内动证组(n=18)。采用IVUS测定两组“罪犯”病变斑块面积、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高危斑块发生率、正向重构、负向重构和重构指数(RI)等指标,使用SPSS11.0软件包,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 络风内动证组“罪犯”病变处的斑块面积、EEM面积和斑块负荷均显著大于血瘀证组(分别P<0.01,P<0.01和P<0.05),高危斑块发生率和重构指数(RI)也明显高于血瘀证组(均P<0.05);正重构更常见于络风内动证组(P<0.05),负重构常见于血瘀证组(P<0.05)。结论 络风内动证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的结果,明确IVUS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1例患者IVUS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病变部位斑块特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2例患者血管壁光滑或仅少量内膜增生;34例为软斑块;10例纤维斑块;6例钙化斑块;支架内膜增生5例;斑块破裂2例;壁内血肿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软斑块(脂质斑块)为主,多数发生阳性重塑,血管腔偏心明显;而阴性重塑者纤维、钙化斑块比例较大。比较中度狭窄病变的肉眼,计算机定量冠状动脉成像及IVUS测量的病变狭窄程度,发现肉眼观察的病变狭窄程度最高,IVUS测得的面积狭窄率最小。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IVUS能更加精细地观察血管壁的斑块性质和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12个月后两组复查血脂及CAG,靶病变冠脉复查IVUS.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两组血脂、IVUS参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12个月两组间比较血脂、IVUS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均有良好疗效,IVUS对评价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与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我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IVUS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不同类型斑块CT值,以血管内超声为对照,评估冠状动脉CTA诊断效果。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在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管腔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CT值明显高于纤维斑块和脂质斑块[(725.68±68.42)Hu比(58.12±7.05)Hu、(60.21±6.78)Hu,P均<0.01];冠状动脉CTA诊断钙化斑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92.86%、92.86%、81.25%、97.50%。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定性定量检测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可以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崔连群 《山东医药》2010,(23):108-110
目前,介入术经皮冠状动脉(PCI)已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手段,其中斑块消除术(如冠状动脉旋磨术、定向旋切术、准分子激光成形术)、血管内超声(IVUS)、血管内镜、激光相干断层显像(OCT)、虚拟组织成像(VH)、弹力图、温度图(热图像法测斑块温度)、近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血管内MRI和冠脉内血管镜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药物支架的问世明显的降低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参考血管直径的测量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导管室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共278例,分别测量不同冠状动脉截段病变血管的参考血管直径,并进行比较,寻找相对简单的公式应用于两者内在联系,并随机选择额外300处病变(280例患者)血管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不同冠状动脉截段病变血管的参考血管直径QCA和IVUS测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右冠状动脉直径IVUS测值较QCA测值大,旋支直径IVUS测值较QCA测值小,这种差异在血管远端更明显。通过线性回归分析,QCA测量的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参考血管直径由相应公式推算出IVUS测出的直径,并通过额外300处血管病变测量的数值得到相应验证。结论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定量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测值之差具有规律性,有助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确定血管直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UVS)评价增龄性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不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103例,在介入治疗前对钙化病变血管进行IVUS检查,获取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狭窄面积、管腔钙化斑块狭窄率,测量病变钙化弧度、钙化长度比与钙化指数,并进行年龄因素相关分析。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靶血管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和斑块面积均有逐步减少与升高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钙化弧度、重度钙化率、钙化长度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老年组变化程度最明显(P<0.05)。③相关性分析发现钙化相关指标与增龄后的管腔斑块狭窄等指标有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钙化的程度逐渐加重,且呈现向心性演变趋势。在IVUS辅助下进行钙化特征相关指标的测定对指导男性冠心病患者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