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20-12采用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的20例改良Takakura Ⅱ期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踝关节前外侧入路显露胫骨远端及腓骨远端,在胫骨关节面中心向上约3 cm处定为弧形截骨的顶点,用电刀在骨面上烫出预截骨的弧形线。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胫骨远端关节面角、距骨倾斜角、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9~36)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Takakura分期:Ⅰ期12例,Ⅱ期8例。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89.60±4.80)分,较术前(72.70±2.61)分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1.20±0.75)分,较术前(5.90±0.8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骨远端关节面角较术前增加,距骨倾斜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踝上截骨(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O)联合或不联合内侧关节牵开(medial distraction arthroplasty,MDA)治疗伴有距骨倾斜(talar tilt,TT)的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4例,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tephensⅡ、Ⅲ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跟骨V形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24例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临床资料。男20例,女4例;年龄33~60岁,平均42.8岁。跟骨骨折保守治疗失败19例,手术治疗失败5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Stephens分型:Ⅱ型14例,Ⅲ型10例。术前跟骨B?hler角4.0°~13.5°,平均8.6°;Gissane角100°~152°,平均119.3°。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6~14个月,平均9.7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观察骨愈合情况并记录愈合时间,并测量距跟高度、距骨倾斜角、跟骨倾斜角、跟骨宽度及后足力线角。结果 术后3例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后痊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7.1个月。患者足部形态均恢复良好,穿鞋恢复至伤前尺码,无前踝撞击存在。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1周。末次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的损伤发生机制与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7-06采用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术前予以跟骨牵引,进行冷敷、消肿对症治疗,待肿胀消退后选择内外侧双切口手术治疗。12例合并内踝骨折术中无需内踝截骨,8例术中进行内踝截骨,3例术中进行外踝截骨。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8~51)个月。3例术后4个月时出现距骨体密度轻度增高,行CT三维重建检查未见明确骨坏死。1例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3(9~15)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0.6(0~3)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88.2(76~100)分。结论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需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进行CT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特征,制定合理的截骨方案;术中解剖复位骨折脱位,加压坚强内固定,保护距骨体部血运,尽可能降低术后距骨缺血性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踝上弧形截骨联合关节牵伸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二科治疗的8例内翻型踝关节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35.2±9.1)岁(27~45岁)。其中有踝部骨折史者5例,骨骺损伤后遗踝内翻畸形3例。应用踝上胫腓骨弧形截骨矫正踝内翻后安装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术后行踝关节牵伸,维持关节间隙至5~8 mm行走3个月以上。根据病人手术前后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及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1.5±17.9)个月(12~72个月),外固定佩戴时间为(29.4±5.1)周(20~32周)。拆除外固定时截骨处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82.0±7.7)分(76~90分),TAS角度为91.1°±2.4°(89.6°~95.0°),与术前比较[(47.6±3.7)分(41~65分),82.9°±4.7°(7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术后均出现局部针道感染,5例给予局部酒精敷料缠绕包扎,3例拔出感染固定针后感染控制。2例固定针折断,去除外固定装置时给予拔除,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踝上弧形截骨术联合踝关节牵伸成形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矫正踝内翻效果满意,避免植骨内固定,截骨愈合良好。结合Ilizarov外固定牵伸,允许术后全负重行走锻炼,显著改善病人足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7年2月,对8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交替使用三个入路。结果8例术后随访20~55个月,平均30个月。未见皮肤坏死、麻木、感染等手术并发症。8例X线片均示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10.8周(9~12周)。改良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从术前的(51.0±11.7)分提高到(82.0±10.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配对t检验,t=19.69,P〈0.01)。结论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理论上不损伤跟骨距骨的血供,患者痛苦小,操作简单,避免切开,早期适当活动及负重,有助于恢复本体感觉,有利于骨性愈合,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介绍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6月~2001年10月,利用环锯(Φ11.5mm、12mm、13mm)对18例距下关节痛患者进行环锯切骨融合,男12例,女6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右足11例,左足7例;创伤性距下关节炎8例,退变性关节炎5例,先天性跟距骨桥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顽固性跗骨窦炎1例。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80~91分,平均83.8分。踝关节后外侧入路14例,踝关节前外侧入路4例;14例行原锯心骨旋转90°回植融合,4例取髂骨骨柱植骨融合。术后踝关节中立位石膏固定12~16周。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4年,平均25个月。术后2周切口一期愈合,4周有骨痂形成,12周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22~49分,平均32.5分,较术前降低30~59分,平均降低51.3分。均摄X线片示距下关节牢固融合。1例出现轻度足下垂,1例出现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后足跟部酸胀痛。结论采用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的方法治疗距下关节痛,切口小,易显露,不影响后足的生物力学结构。在距下关节原位状态下融合,对距下关节高度及距舟关节稳定性影响不大;应用锯心骨旋转回植不需另植骨。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513-1515
[目的]探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013年1月采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2个月,平均14.5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332个月,平均14.5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36个月。术前患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406个月。术前患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4055分,平均(46.6±4.2)分,视觉模拟评分(VAS)755分,平均(46.6±4.2)分,视觉模拟评分(VAS)79分,平均(7.9±0.7)分。术后患肢AOFAS评分709分,平均(7.9±0.7)分。术后患肢AOFAS评分7090分,平均(82.6±5.2)分,VAS评分090分,平均(82.6±5.2)分,VAS评分04分,平均(2.1±1.3)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效果,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我科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利用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均为单侧,年龄为32.6岁(18~62岁)。高处坠落伤25例,交通伤3例;24例患者为跟骨骨折后行保守治疗未愈,4例患者为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根据Stephens and Sanders分型为:Ⅱ型19例,Ⅲ型9例。患者在我科由同一手术者手术,术后随访,利用AOFAS评价功能,CT检查评价距下关节愈合情况,同时行影像学测量,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月(7~25月),至随访终点,28例患者AOFAS评分由术前的40分(30。45分)提高至术后79分(70—88分),平均提高44.5分;术后距下关节融合率100%;术后1例吸烟患者出现伤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出现切口处浅表感染,经给予抗生素及控制血糖治疗后愈合,但此例患者术后AO—FAS评分仅为70分;术后跟骨高度、宽度、距骨倾斜角、跟骨内翻角、Bohl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截骨重建跟骨丘部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取的满意的临床效果,能重建跟骨形态,恢复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波及后距下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采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本组报告26例,随访7个月~8年。采用Ker氏法进行效果分析表明,总平均分数959%,距跟关节全部融合,功能恢复满意。本文还结合距下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讨论了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部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采取距下关节融合术是可行的治疗方案。文中还对手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及适应证、手术时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C型臂透视引导下定位距下关节,采用跟腱后外侧切口,透视引导下于距下关节内打人导针,并以阶梯钻沿导针方向扩开通道,破坏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后取自体髂骨移植或以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间隙,并自足跟打人空心拉力螺钉1~2枚给予固定。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Ⅲ,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4.12%。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骨折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踝上截骨调整下肢力线治疗早期踝关节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9月~2011年1月采用踝上截骨调整下肢力线治疗早期踝关节畸形6例(6足)。结果 6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1~14周,平均12周获骨性愈合。患者步行无明显困难,未见感染、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及畸形复发等并发症,术后AO-FAS评分为65~78分,平均75分。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病变患者,早期行踝上截骨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各种原因导致的足内翻畸形常伴有胫距关节倾斜、胫骨旋转等复合畸形。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既往施行过三关节融合术、踝关节融合术或足的其它骨性和肌性手术,术后畸形矫正不全或畸形轻度复发者,如再行足截骨手术矫正内翻畸形,则手术创伤大,且不能改变距骨在踝穴内的倾斜犤1犦,亦不能同期矫正小腿下端的内翻、内旋或外旋畸形。1994年5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踝上截骨术矫正足内翻及复合畸形14例,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6~47岁,平均31.6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11—2013-07诊治的21例(22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除膨出的跟骨外侧壁并松解腓骨肌腱,行跟骨截骨重建丘部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3(3~54)个月随访。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2足融合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能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力线及功能,缓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V形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采用跟骨V形截骨术治疗的陈旧性跟骨骨折18例(18足),其中男13例( 13足),女5例( 5足);年龄23~48(34.3±4.5)岁;病程2~9(4.5±4.1)个月。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Ⅲ型4例。观察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距高度、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4例(14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5(21.2±4.1)个月,4例患者失访。骨折愈合时间10~15(12.4±2.1)周。术后1例患者切口皮肤坏死,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Böhler角、Gissane角及跟距高度[(11.4±5.1)°、(24.7±4.3)°、(124±3.1)°、(46.1±2. 8)mm]较术前[(9.1±2.9)°、(6.8±3.1)°、(93.4±11.7)°、(34.5±5. 3)mm]明显改善。Maryland评分由术前的59.21±7.21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6.34±4.14(t=43.1,P<0.05);其中优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V形截骨矫形术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保留距下关节,纠正跟骨畸形,改善足部外观,缓解患足疼痛,提高足部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粗钻头法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采用粗钻头法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11例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2~63岁,平均42.5岁。右足6例,左足5例。其中陈旧性跟骨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9例,骨关节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采用跟骨外侧切口,以4.5 mm粗钻头于距下关节处开出骨道,取髂骨植入。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42个月,平均22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按视觉模拟法对疼痛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为5.9~7.5分(平均6.7分)及1.1~2.0(平均1.5分)。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评分系统评分,从术前41~67分(平均55.6分)至末次随访72~94分(平均83.7分)。优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1.8%。结论应用粗钻头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临床操作简便、易行、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距跟骨骨小梁与距下关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0副距跟骨和7具尸体足的解剖,剖面积和X线检查,发现距骨和跟骨间的骨小梁有严格的顺应性,其分布,疏密度与距下关节和其它相邻关节的运动应力有密切关系,纵横骨小梁互相交错,形成桁架样结构。跟骨四束骨小梁构成类球状网络,是跟骨对抗各种应力的高承载运动结构和良好的应力转化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