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TC的7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是否合并CLT分为单纯PTC组(562例)和PTC合并CLT组(194例),比较2组患者在临床资料、超声特征、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PTC合并CLT组女性患者比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升高者以及多灶癌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PTC组(P0.05),2组患者在术前超声、癌灶大小、被膜侵犯、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TG-Ab升高、TPO-Ab升高以及多灶癌是PTC合并CLT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P0.05)。结论 PTC与CLT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合并CLT的PTC好发于女性,以多灶癌多见,但合并CLT并未增加PTC的侵袭性,这可能与CLT限制了PTC结节的发展有关,推测CLT可能是PTC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瑞金医院外科1 416例单侧PTC并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病人纳入研究。依据术前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浓度,将病人分为PTC伴HT组(A组)和PTC不伴HT组(B组)。基于病理学检查,评估癌灶双腺叶累及、最大肿瘤直径、甲状腺包膜浸润、多灶性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结果: 31.78%(450/1 416)的病人为PTC伴HT。A组双腺叶PTC累及比例(53.78%)显著高于B组(42.34%,P<0.001),且多癌灶的比例(28.22%)也显著高于B组(22.77%,P=0.027)。A组病人微小癌(直径<1 cm)比例(51.11%)也显著高于B组(44.51%,P=0.020)。但A组病人包膜侵犯率(6.89%)显著低于B组(10.77%,P=0.021)。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伴HT的PTC更易发生双腺叶癌累及和多灶癌,因此建议这类病人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以避免手术范围不足所引起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基因表达及其侵袭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同时有BRAF基因检测结果的27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大小分为3组,分别是直径≤1 cm组、1 cm直径≤2 cm组和直径2 cm组,比较其BRAF基因突变比例以及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TC的肿瘤大小与患者年龄、性别及BRAF基因突变率均无关(P0.05),而肿瘤大小与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BRAF基因突变率与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与甲状腺外侵犯(P=0.009)及淋巴结转移(P=0.000)密切相关。结论 BRAF基因的突变会增加PTC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其与PTC的肿瘤大小无关;PTC的侵袭性随着肿瘤大小增大而增加,但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微小乳头状癌仍需积极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灶性PTC患者148例,单灶性PTC患者175例。结果:多灶性PTC患者与单灶性PTC患者间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28)及腺外浸润(P0.001);多灶性PTC患者中,癌灶数≥3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0)、侧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8)及腺外浸润的发生率(P=0.020)明显高于癌灶数=2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灶最大径(P=0.005)及癌灶数量(P=0.006)为多灶性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灶性PTC较单灶性PTC侵袭性强,更易发生转移、浸润,建议选择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化手术方式,颈侧区存在可疑肿大淋巴结者应积极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转移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共行颈部淋巴结清扫114侧。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7.55%(76/98),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4.49%(73/98),颈侧Ⅱ+Ⅲ+Ⅳ区为42.86%(42/98),Ⅴ区为5.10%(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直径大于1 cm、侵犯甲状腺包膜、呈多灶性或年龄大于45岁时,Ⅵ区和Ⅱ+Ⅲ+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及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多灶性、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颈侧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喉前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和多灶性是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TC易发生Ⅵ、Ⅲ及Ⅳ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2011年1-10月所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PTC初治患者44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合并HT.结果 PTC合并HT组女性发病比例、多灶病变发生比例高于单纯PTC组(P<0.05).两组在年龄、肿瘤直径、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C合并HT组术前血清FT3、FT4水平低于单纯PTC组,而TSH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Anti-TG和Anti-TPO水平高于单纯PTC组(P<0.05).对本组134例PTC患者癌灶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PTC合并HT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35.3%,单纯PTC组突变率为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C合并HT中女性发病比例、多灶病变的发生比例高于单纯PTC;HT患者血清TSH水平升高可能与PTC的发生有关;PTC合并HT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较单纯PTC组低.  相似文献   

7.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6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首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648例,其中多灶病例168例.比较单灶组与多灶组及多灶组间的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本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为25.9%,其中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者117例(69.6%).多灶组在男性(P=0.004)、甲状腺癌家族史(P=0.031)、体检(P=0.000)及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P=0.001)、B超提示结节钙化灶(P=0.001)、颈淋巴结转移(P=0.008)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1)发生率等方面叫显高于单灶患者.而单灶组在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多灶组(P=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男性、体检颈部淋巴结大、肿瘤位于双侧及病灶数目≥3个倾向于肿瘤较大、颈部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侵犯的比例较高;而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多灶性癌恶性度相对较低.本组164例(97.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1个月(2~127个月).随访中5例死亡,1例胸部X线片怀疑肺部转移,16个月健在;6例于术后3~41个月因颈淋巴结复发再次手术;2例于术后13个月、24个月残余腺体肿瘤复发手术切除.总的1、2、5、10年生存期分别为98.2%、97.4%、96.5%、96.5%.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与预后相关(X<'2=168.832,P=0.000).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生物学恶性度更高.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视为标准手术方式,在外侧区出现淋巴结肿大时需加行侧方清扫.AJCC分期仍是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状况及其与肿瘤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86-1990年收治的498例cNo 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0年以上的随访.498例患者16例死于本癌,其中13例因癌局部复发致死,而死于远处器官转移的仅3例.498例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2.2%,其中260例患者的转移率分别为Ⅱ区14.1%、Ⅲ区27.1%、Ⅳ区24.6%、Ⅴ区12.5%、Ⅵ区20.1%.癌灶无包膜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5.6%、侵出包膜组为64.5%、侵出腺叶组为56.5%、侵犯邻近组织组为52.0%、局灶癌变组为33.3%、隐性硬化型组为26.9%,包膜内和侵犯包膜组为0.全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率为2%,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的复发率为9.9%.结论 本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我们建议对属于侵袭性较强的病理类型的cNo PTC患者,如病理检查发现癌已经侵出包膜、侵出腺叶、侵犯邻近组织和无包膜,应考虑行预防性功能性全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做颈淋巴结清扫的过程中,同时行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取样进行临床研究,比较其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有无淋巴血管侵犯,第6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直径>4 cm、肿瘤有血管淋巴侵犯、6区淋巴结转移>3个,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无关(P>0.05)。 结论: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关,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PTMC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57(18~120)个月,复发率为10.5%(13/12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mm(P=0.013)、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多发癌灶(P=0.007)及甲状腺包膜侵犯(P=0.000)与PTMC复发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多发癌灶(P=0.007)及甲状腺膜包膜侵犯(P=0.000)与PTMC复发显著相关。结论:PTMC总体预后良好,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复发与某些临床病理学因素显著相关,在决定手术方式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外科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首次手术的PTC患者资料128例,其中30例为HT合并PTC.结果 女性HT合并PTC发病率为男性的6.5倍.HT合并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6.7%)略高于单纯PTC者(39.4%).HT合并微小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5.5%)明显高于单纯微小PTC者(16.7%).直径>1 cm的单纯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7.2%)明显高于单纯微小PTC者(16.7%).而多灶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73.3%)明显高于单灶癌者(36%);HT合并多灶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100%)明显高于单纯多灶PTC者(69.2%).结论 HT合并PTC多见于中年女性,易早期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全甲状腺切除并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建立并验证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一区收治的29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完成手术的216例患者纳入建模组,用于分析影响因素及构建Logistic预测模型;2019年7月至12月完成手术的80例患者为验证组,用于验证Logistic模型。结果:BRAF突变、多灶性、肿瘤最大截面长径、甲状腺外浸润为cN0患者最终确诊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岁是CLNM的保护因素(P均<0.05);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敏感性75.00%、特异性84.38%、准确性80.56%,在验证组中敏感性72.22%、特异性75.00%、准确性73.75%,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构建的cN0 PTC CLNM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占比最大的病理类型,PTC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是导致患者复发和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分析PTC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发生LLNM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为制定合理的手术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202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生LLNM与未发生LLNM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R 4.1.3建立PTC患者LLNM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该模型的精准度,用ROC曲线界定LLNM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截断值。结果:共纳入597例PTC患者,其中,187例(31.32%)发生LLNM。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发癌灶、腺外侵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与BRAFV600E基因突变为PTC患者发生LLNM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肿瘤直径、发生腺外侵犯、存在CLNM和BRAFV600E基因突变是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3273例PTC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结果 PTC的CLNM发生率为40.6%(1331/3273),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中位数7.0(4.0,12.0)枚,平均转移(3.70±3.84)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腺外浸润、多灶性、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体征、是否观察均与CLNM相关(P<0.05)。在肿瘤仅占据甲状腺单个区域病人中,位于下份(41.6%)是CLNM的危险因素(P<0.001),而与肿瘤数量无关(P=0.68)。多灶癌CLNM发生率双侧多区域(51.3%)>单侧多区域(47.2%)>单个区域(36.7%)(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腺外浸润和观察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病理特征对CLNM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PTC病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mmvs.5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vs.≥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V600E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关系。方法用巢式PCR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55例PTC患者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 55例PTC患者中29例BRAFV600E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2.7%。2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与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多灶性、有淋巴结转移及规范化治疗后Tg均值1.0μg/L有关(P0.05)。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加,并且与规范化治疗后Tg值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微小RNA-34b(miR-34b)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并分析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25例PT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其miR-34b mRNA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MSP)PCR法检测miR-34b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结果 PTC癌组织中miR-34b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85±0.05,较癌旁组织的1.62±0.09低(P=0.030)。25例PTC癌组织中,有18例(72%)患者的miR-34b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癌旁组织组有10例(40%),癌组织的甲基化比例较高(P=0.021)。甲基化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和包膜浸润均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的甲基化比例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PTC癌组织中miR-34b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可能是该基因失活的原因之一,并且可能与PTC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均有关,其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必要性。 方法:分析1999年5月—2009年10月收治的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单发灶组(42例)和多发灶组(27例),均行中央组(Ⅵ区)、同侧或双侧颈深组 (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单发灶组与多灶组分别为2例(4.8%)与7例(25.9%),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单发灶组与多发灶组分别为0例(0)与3例(11.1%)。两组Ⅵ,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例发生一过性低钙血症,3例短暂性喉返神经麻痹,1例淋巴瘘,1例多灶组术后7个月复发,1例单灶组术后42个月复发。无1例死亡病例。 结论:多发灶性的微小癌应积极施行淋巴结清扫; 单发灶性微小癌可在定期随诊观察下暂不行预防性的颈淋巴结清扫术,既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又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4月297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7例PTMC患者中,多灶PTMC 70例(23.6%)。与单灶PTMC患者比较,多灶PTMC患者肿瘤直径小(0.54 cm vs.0.69 cm)、包膜侵犯率高(18.6%vs.8.8%)、行甲状腺全切比例高(87.1%vs.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灶数≥3多灶PTMC患者与癌灶数=2的PTMC患者比较,前者合并双侧癌的比例增高(88.2%vs.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增高(47.1%vs.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灶PTMC的病灶更为微小且更易出现包膜侵犯;多灶PTMC的病灶数越多合并双侧癌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就越大;多灶PTMC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理学特征对于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选取1991年1月至2002年6月西南医院实施根治性肝切除,具有完整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234例HCC,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 Χ^2检验比较生存时间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HCC预后的病理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邻近器官侵犯和Edmonson-Steiner分级,多因素分析发现大血管侵犯(RR:1.728,P〈0.05)、微血管侵犯(RR:1.476,P〈0.05)、淋巴结侵犯(RR:5.010,P〈0.01)、邻近器官侵犯(RR:1.695,P〈0.05)是独立影响HCC预后的重要病理因素。结论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邻近器官侵犯是影响HCC预后的重要病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