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3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201-2203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方法]对来本院治疗的5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手术,术后50 d完成骨搬运,然后通过血管造影、肢体存活情况及随访观察评价疗效。[结果]52例中45例获得满意疗效,随访时间2~3年,肢体缺血坏死症状完全改善。7例术后仍有严重下肢缺血坏死,行下肢截肢术。总有效率为87%。[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可以有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10月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28例下肢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患者。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41~86岁,平均65.6岁。糖尿病足2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感染病程1~27年,平均14.9年。记录所有患者足踝部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以及糖尿病足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Wagner分级、WIFi(W:下肢创面分级;I:缺血分级;Fi:足部感染分级)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 1例糖尿病足患者于术后111 d创面好转,无脓性分泌物,后失访;余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1个月,平均8.4个月。术后胫骨截骨切口和局部皮瓣均未出现坏死。术后21例出现外固定架针道反应,经相应处理后好转,均未出现针道感染。2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1例因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出现急性下肢血管栓塞,足部急性坏疽而截肢;余22例足踝部均愈合,愈合时间2.5~11.0个月,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Wagner分级和WIFi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于术后6个月足踝部愈合;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于术后16、18个月足踝部愈合。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3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效果,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比较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和拆除外固定架后跛行距离的变化,比较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肢静息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患侧足趾皮温、患侧足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所有入选患者拆除外固定架后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微血管再生情况。结果 (1)术前的跛行距离明显少于拆除外固定架后的跛行距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肢静息痛VAS评分依次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侧足趾皮温依次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侧足趾血氧饱和度依次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下肢动脉造影显示,64例患者可见胫骨搬移段新生血管,并向肌肉和皮下组织蔓延。结论骨搬移血管再生术是治疗TAO较为低成本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2007-2011
[目的]初步探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21例患者,共25个患肢。术中在患肢胫骨中下段内侧面上制一约2 cm×12 cm骨窗,术后第5 d开始缓慢横向搬移骨窗,使骨块周围软组织(包括血管)再生,重新生成新的微循环系统以改善患肢血供。[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3个月,随访病例中24个患肢的缺血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除,溃疡创面愈合。1个患肢术后2个月溃疡范围虽已稍微缩小,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愿再继续换药治疗,当地医院予小腿中下段截肢,截肢伤口顺利愈合。[结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对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可极大地降低截肢的概率,消除患者疼痛,恢复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是的护理经验。方法 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 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及脉管炎溃疡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2019年6月-2020年9月,收治糖尿病足溃疡8例、脉管炎溃疡1例,采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进行治疗.使用大型骨搬移架7例、小型骨搬移架2例.结果 9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顺利出院,均获得8~23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8例溃疡术后顺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联合胫骨横向搬移与单纯介入手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动脉硬化闭塞症(TS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2例42肢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介入-骨搬移组22例,应用介入治疗解决近端血管阻塞问题后采用胫骨横向搬移治疗;单纯介入组20例采用单纯介入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估(SF36)评价临床效果,测量第1足趾皮温、并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随访时间12~23个月。虽然入院时、术后1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第1足趾皮温和SF36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12个月时,介入-骨搬移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介入组,介入-骨搬移组第1足趾皮温显著高于单纯介入组,介入-骨搬移组SF36评分和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健康状况(GH)亚评分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动脉CTA显示介入-骨搬移组于术后3个月可见明显侧枝血管网形成,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结论]介入治疗联合胫骨横向搬移可以重建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远端肢体侧枝循环,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介入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左足12例,右足9例,年龄为51~60岁,平均年龄(55.3±2.3)岁,糖尿病足年程0.5~1.9年,平均(1.6±0.8)年;Wagner分级:3级16例,4级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抗感染、控制心衰等合并症、创面换药等治疗,一般情况好转后均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进行治疗,术后第5天开始牵拉搬运胫骨截骨块(1 mm/d),14 d后逆向搬运;总搬运时间28~35 d。结果术后随访中1例伤口感染加重采取截肢术,剩余20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2±1.02)个月;术后溃疡愈合率95.2%(20/21),愈合时间平均(19.3±2.5)周;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动脉血管造影显示下肢表浅动脉较前有所增粗,侧支循环增多;所有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麻木症状均消失。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能有效提高糖尿病足溃疡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2016年3月,采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9~79岁,平均56.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按Wagner分级,2级10例,3级22例,4级8例。[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11.5个月,患足均获得愈合(全部保肢),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2.6周,患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改善甚至消失。[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足,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12.
刘敏峰  邓智明  朱振兴  孔颖宏 《骨科》2022,13(4):353-357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24例重症糖尿病足病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本组病人有5~20年的糖尿病史,其中Wagner 3级病人6例,Wagner 4级病人17例,Wagner 5级病人1例。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测量患肢皮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肢感觉阀值、踝肱指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双下肢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结果 24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67±5.74)个月(9~36个月),患肢均保肢成功,创面全部愈合。术后患肢皮温为(31.32±0.52)℃,踝肱指数为0.87±0.16,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的感觉阈值为(24.81±2.62)Volt,VAS评分为(4.70±0.58)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病人治疗前后的双下肢血管CTA对比发现,治疗后腿部侧枝动脉增加明显,未见静脉血栓,血流及循环改善。结论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好,对重症糖尿病足(Wagner分级3~5级)的保肢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6月,采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9例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男性患者;年龄63~82岁,平均74.2岁。ASO病程1.5~22.0个月,平均10.5个月。均为单侧髂动脉严重闭塞,左侧5例、右侧4例;合并股浅和/或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ASO 7例,合并糖尿病足2例(Wagner分级均为4级);ASO Fontaine分期均为Ⅳ期。术前均有静息痛,踝肱指数为0.24±0.12。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中7例采用人工血管、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术后第8天开始向外骨搬移,每天延长1 mm,每6小时1次,2~3周后再向内搬移,整个疗程共10~14周。结果 1例胫骨横向骨搬移切口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针道口无明显并发症;其余患者无切口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移后足部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快,2~3周后创面明显缩小。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2个月踝肱指数为0.67±0.09,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0,P=0.032)。患足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6.7~9.4周,平均7.7周。随访期间彩超或CT检查示移植血管通畅。术后12~14周去除外固定延长器。1例术后14个月因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无切口淋巴漏。术后1年股-股动脉旁路通畅率达100%。术后4~6个月胫骨横向骨搬移段均与胫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显效率达100%。结论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治疗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 3、4期糖尿病足并肢端坏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12采用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的3例Wagner 3、4期糖尿病足并肢端坏疽,在患侧胫骨内侧中段平坦处开一2 cm×8 cm矩形骨窗,安装外固定架,每天1 mm的速度分16次向外牵拉,共向外牵拉21 d,维持原位3 d后复查X线片并开始反方向同等速度牵拉直至骨窗恢复原位。结果 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8、17、24个月。骨搬运术后1周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增生,术后4周创面明显变浅并缩小。术后12周时3例糖尿病足坏疽创面全部愈合,均未截肢,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7、10、5周。结论胫骨横向骨搬术治疗Wagner 3、4期糖尿病足可达到患肢血管再生、改善患肢血运、促进糖尿病足坏疽创面愈合、缓解并治愈糖尿病足并保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手术成功率和长期有效率。 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06年11月黑龙江省医院周围血管病科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资料进行分析。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进行动脉造影,选择股浅动脉下段闭塞或腘动脉闭塞股深动脉流出道良好的病人行手术治疗。分离病人的胫骨并每天缓慢迁移分离的胫骨,通过刺激胫骨骨髓再生新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网改善缺血区供血。 结果 35例中32例获得满意疗效,随访时间2~6年。临床缺血症状彻底改善。3例术后3个月后仍有严重下肢缺血行下肢截肢术。总有效率91%。 结论 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手术可以有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且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方案及效果.方法 总结2017年4月-2019年11月收治的7例糖尿病足患者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护理方案,包括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康复护理及出院后护理.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4例门诊复诊随访,3例门诊和家庭复诊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6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27例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结果 27例术后均获得平均28(16~50)个月随访。骨搬移长度平均7.9(5~12)cm,搬移时间平均78(55~160)d,骨搬移停止至拆除外固定架时间平均180(95~220)d。出现针道感染2例,停止搬移,静点抗生素、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出现牵张成骨区成骨不全1例,植骨后愈合;拆除外架后发生牵张成骨区骨折1例,经内固定后骨愈合;骨搬移停止后,对15例断端进行去除嵌压组织、新鲜化处理后断端骨性愈合,9例无需进一步手术,通过断端加压后骨愈合,3例加压固定3个月后无明显愈合表现,按照骨不连处理方案,应用手风琴技术处理后顺利愈合。结论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骨搬移过程中的环形固定器有利于畸形矫正,但患者对单边固定器有更好的耐受性。严谨的术前设计、精细的术中操作、耐心细致的术后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采用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10例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28个月。9例手术感染得到一期控制,1例术后进行1次清创术后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延长停止后,8例患肢长度比对侧缩短2. 5 cm,2例患肢长度比对侧缩短2. 5 cm和3. 0 cm。结论 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在控制感染和改善患肢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伴溃疡形成的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结合负压引流治疗的19例伴溃疡形成的糖尿病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42~82岁,平均(64.57±7.14)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4.62±6.19)年;左足12例,右足7例;溃疡面积2 cm×3 cm~8 cm×6 cm;按照Texas分类法进行分类,所有病例为D期,其中2级3例,3级10例,4级6例。手术前后测量踝肱指数及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MNSI)评价患足周围血管和周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血管造影或血管彩超。结果:19例患者中17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6.9个月。17例患足创面均得到愈合;术后3个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51±0.20升至0.9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3,P=0.000);术后3个月的MNSI为5.76±1.44,优于术前的4.0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00)。术后复查血管造影或血管彩超显示患足微血管网再生满意,患足功能达到正常运动和日常生活需要。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可以重建患肢小腿以下微血管网,促进周围血管及周围神经恢复,结合封闭负压引流可促进创面愈合,具有手术简便、疗效确切,保肢成功率高的优点,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颗粒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2020年3月在日照市中医医院骨科住院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均采用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术后常规给予降血糖药物治疗,中药组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活血通脉颗粒,对照组术后单纯给予降血糖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踝肱指数、患足皮肤温度、10 g尼龙丝检查评分以及患者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8±1.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踝肱指数、患足皮肤温度、10 g尼龙丝检查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组间比较,中药组较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脉颗粒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足疼痛,改善患肢微循环和皮肤感觉,促进溃疡创面愈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