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在骨代谢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受激素、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调节。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建立雌激素缺乏骨质疏松小鼠的实验动物模型,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3,4 mRNA表达水平,探索卵巢切除小鼠骨组织形成障碍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方法: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小鼠适应性喂养7 d后,模型组小鼠切除双侧卵巢,造成雌激素缺乏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仅切除等量脂肪组织。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小鼠股骨骨小梁稀疏或断裂,骨小梁宽度变窄,骨小梁间距变宽,骨小梁占视野面积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4表达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去乙酰化状态改变可能是骨形成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组蛋白乙酰化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机制之一。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并分析其诱导分化的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取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1 mmol/L丁酸钠诱导其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实验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90,CD29;低表达CD45,CD31。加入丁酸钠后细胞增殖能力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未发生明显凋亡现象,表明丁酸钠具有低毒性的特征。real-time PCR检测显示,经丁酸钠诱导后细胞GATA-4,MEF-2c,β-MHC等心肌细胞早期标志基因表达率明显增高(P < 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丁酸钠诱导后细胞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连接蛋白43和肌钙蛋白T的表达明显增高。免疫荧光测得的肌钙蛋白T表达结果与Western blot一致。说明丁酸钠能够有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增强组蛋白的乙酰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是否为MicroRNA(miRNA)-140的靶基因,并研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MSCs)成软骨诱导分化中miRNA-140和HDAC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以及Western blot法鉴定miRNA-140与HDAC7之间的靶作用关系。选取4周龄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得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向成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iRNA-140和HDAC7的表达水平。结果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提示,miRNA-140靶结合人HDAC7基因的3’UTR。将miRNA-140mimics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抑制HDAC7的蛋白表达。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分化过程中,miRNA-140表达上调,而HDAC7表达下降。结论miRNA-140通过靶结合HDAC7基因的3’UTR抑制HDAC7表达,二者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负相关,提示miRNA-140通过抑制HDAC7蛋白表达保护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largazole作用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探讨largazole在防止h UCMSCs衰老作用和机制。方法分离、纯化、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筛选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largazole扩增h UCMSCs合适的作用浓度。利用合适浓度进行h UCMSCs传代,通过real-time PCR法检测largazole组P4、P 8、P12和P16代h UCMSCs干性基因表达水平;通过CHIP检测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largazole对h UCMSCs增殖、分化相关基因(OCT4、TERT、OPN)组蛋白H3K9、H3K14的乙酰化程度的影响。结果 h UCMSCs体外扩增随着传代数的增加,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干性基因的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并表现出来向成骨方向自主分化。低剂量的largazole可提高h UCMSCs增殖能力,延缓h UCMSCs的衰老。Largazole主要通过修饰OCT4、TERT、OPN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组蛋白H3K9/K14ac,使h UCMSCs细胞增殖(OCT4)和端粒酶基因(TERT)mRNA表达增强,成骨分化基因(OPN)的表达减弱。结论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largazole可以通过修饰h UCMSCs组蛋白H3的乙酰化,在调控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是调控增殖及定向分化的首选生长因子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反转录病毒PLXSN 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转染前后用RT-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表达。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余45只按45 mg/kg的剂量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生理盐水0.2 mL。 结果与结论:转染48 h后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且重点集中于胞核内。移植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与糖尿病组相比,各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 > 0.05)。结果提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近年来作为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髓核组织工程。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当的细胞外微环境以及生长因子。 目的:研究体外与髓核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和生物诱导剂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样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用单层培养法分别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髓核细胞。选用第3代的髓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上下层构建共培养体系并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为主的生物诱导剂诱导培养21 d,以高糖DMEM培养基单独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面CD29和CD44表达阳性,CD34、CD45的细胞表达阴性。与髓核细胞共培养诱导21 d后,可观察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质中分泌Ⅱ型胶原颗粒明显增多,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细胞中Ⅱ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增高。结果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加生物诱导剂条件下可成功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对心脏衰老有治疗作用,但这一作用是否与其能否归巢到心脏有关呢?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心脏的影响。 方法: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组、造模组、治疗组和荧光标记剂组。后3组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心脏模型,后2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未标记和经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标记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是否定位于心脏、心脏组织各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归巢到衰老心脏;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能够使血清与心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明显增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心脏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升高(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是其改善衰老心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向骨髓液中加入红细胞裂解液来提高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以期获得纯度高、数量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进一步验证红细胞裂解液法体外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特性,并对其进行细胞生物学鉴定。  方法:使用红细胞裂解液提取含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髓悬混液,于4,7,10,13 d记录比较原代细胞的生长相对数量;观察传代细胞的生长情况,绘出P2、P3、P4及P5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各代细胞的增殖特点;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所获得细胞的CD44、CD34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红细胞裂解液法所获得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均一规则的以梭形为主的贴壁细胞,其胞核胞核均质、核仁明显、胞浆丰富,且CD44抗原表达阳性、CD34抗原表达阴性;原代细胞生长曲线呈类“S”型;P4代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其生长速度、所获取的细胞数量均优于其他代数细胞。说明红细胞裂解液法可以在体外较好的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P4代细胞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最强的一代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软骨调节素Ⅰ是一种糖蛋白,主要在软骨中表达,而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少量表达。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推断软骨调节素Ⅰ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会起促进作用。 目的:构建软骨调节素Ⅰ表达载体,使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稳定上调表达。 方法:在大鼠软骨组织中获取软骨调节素Ⅰ目的基因,使用pcDNA3.1(+)质粒表达载体构建pcDNA3.1(+)/ChM-I表达载体。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脂质体法将构建的pcDNA3.1(+)/ChM-I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G418稳定筛选转染细胞,用RT-PCR 及Western blot 检测软骨调节素Ⅰ在细胞株内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对阳性克隆的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与软骨调节素Ⅰ基因长度相符并且序列无误,且读码框正确。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软骨调节素Ⅰ的mRNA及蛋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稳定的高表达。实验成功构建了pcDNA3.1(+)/ChM-I表达载体,并成功将其转染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最终使软骨调节素Ⅰ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稳定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关于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改变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综合生物信息学和细胞实验探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改变,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条件培养液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从GEO数据集中筛选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并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和获取Hub基因。培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健康供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条件培养液处理健康供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各组细胞进行成脂诱导分化、成骨诱导分化、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细胞周期检测和Hub基因的验证。结果与结论:(1)从GSE84881中获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健康供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数据,筛选出184个上调基因和140个下调基因。(2)富集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细胞周期、脂肪细胞分化、细胞代谢过程和MYC通路。根据Degree算法筛选出上调的10个Hub基因和下调的10个Hub基因。(3)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与健康供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未发生改变,但其成脂分化能力增强、成骨分化能力减弱、β-半乳糖苷酶阳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p53抑制剂能否直接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探讨p53抑制剂PFT-α对体外扩增培养晚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寻找延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制性衰老的关键靶点。 方法:qPCR检测扩增早、晚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53、p21和p15 mRNA的表达。20 µmol/L p53抑制剂 PFT-α或等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作用晚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衰老细胞阳性率,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300 µmol/L H2O2作用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 min,CCK-8法检测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 结果与结论:qPCR显示晚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15,p21,p53 mRNA表达水平分别较早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高(1.45±0.23)倍,(1.51±0.14)倍,(1.78±0.14)倍(P < 0.05)。PFT-α组衰老细胞阳性率(41±5)%低于二甲基亚砜组(63±7)%(P < 0.05),但PFT-α组与二甲基亚砜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H2O2处理后,CCK-8结果显示PFT-α组吸光度值为二甲基亚砜组(1.27±0.13)倍(P < 0.001),以上结果表明p53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导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应用p53抑制剂PFT-α能够增强晚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氧化应激损伤能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和软骨在细胞水平的发育和再生至关重要,其数量缺失和功能受损被广泛认为是骨关节炎病因之一。 目的:探讨骨关节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状态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间收集3组病例,每组10例,分别为对照组、轻度骨关节炎患者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组。获取3组患者股骨或胫骨骨髓5 mL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3代时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成软骨诱导14 d后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Real time PCR法检测对照组诱导后软骨细胞特征基因Aggrecan、Col2A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后贴壁生长,胞浆含有较大的颗粒,核卵圆形,细胞呈多角形、梭形,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突起,细胞分裂相多见。对照组增殖能力最强,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组增殖能力最弱,但均在培养1周后进入平台期。成软骨诱导14 d后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改变,紫红色异染颗粒分布于胞浆外围。对照组诱导后软骨细胞特征基因Aggrecan、Col2A1有高表达趋势。结果表明骨关节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状态与病情严重程度成负相关,其功能状态影响骨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进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移植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将SOX-9和GDF-5共同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向髓核细胞转化,以期获得更大的髓核诱导和促增殖效应。 目的:探讨SOX-9和GDF-5基因共同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效果。 方法:提取、分离、纯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5组体外诱导其向类髓核细胞分化,分别为未转染组、空载体转染组、SOX-9转染组、GDF-5转染组、共转染组。转染后第14 天采用RT-PCR检测SOX-9,GDF-5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髓核细胞标记物KRT19表达。 结果与结论:共转染组SOX-9 mRNA表达高于转染SOX-9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共转染组GDF-5 mRNA表达高于转染GDF-5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共转染组Ⅱ型胶原表达高于转染SOX-9组、转染GDF-5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SOX-9转染组及GDF-5转染组KRT19呈阳性表达,共转染组呈强阳性表达,可见被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且双基因转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能力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明显高于单基因转染。  相似文献   

14.
徐远  俞兴  徐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27):4964-4968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目前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目的:通过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退行性改变的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通过直接接触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以及髓核细胞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 方法:取已自然退变的第6代髓核细胞与生长良好的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75∶25,50∶50和25∶75)体外共培养7 d,单独髓核细胞(100∶0)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100)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结果与结论:RT-PCR检测显示共培养组(75∶25和50∶50)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条带均明显亮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Ⅱ型胶原蛋白在共培养组(75∶25和50∶50)胞浆内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共培养组中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长梭形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浆内异染颗粒增多。提示通过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髓核细胞退变,而且髓核细胞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转换。  相似文献   

15.
背景: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献相继报道了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盐复合植入材料来修复大鼠退变的腰椎间盘,但尚缺少对此复合物与正常髓核细胞之间的各项生物学指标的比较。 目的: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研究髓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方法:全骨髓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髓核细胞复合藻酸盐接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上室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盐复合物,下室接种髓核细胞藻酸盐复合物,共培养7 d后回收上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RT-PCR方法检测共培养组Ⅱ型胶原、Sox-9和多功能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均接近正常髓核细胞。说明共培养条件下髓核细胞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DNA损伤及损伤后的应答异常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因组不稳定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细胞衰老过程中,衰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下降,对于端粒、端粒酶的研究以及对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表明细胞衰老和肿瘤有密切的联系。 目的:以氧化损伤为模型,探索DNA损伤应答异常是衰老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直接原因。 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鉴定。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检测细胞衰老情况,Br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建立体外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细胞DNA损伤情况。 结果与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长期培养发生衰老,培养40代以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rdU掺入能力显著下降,提示间充质干细胞长期培养后发生衰老。生存曲线结果显示H2O2作用下,年轻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衰老间充质干细胞;活性氧及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显示,H2O2处理后衰老间充质干细胞DNA损伤更严重,修复时间更长,说明衰老间充质干细胞比年轻间充质干细胞对H2O2损伤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多向分化及低免疫原性等优点,是转基因细胞移植镇痛领域中的理想载体细胞,但由于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有限、体外培养的复制性衰老等问题,制约其在镇痛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构建永生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为转基因细胞移植镇痛提供载体细胞来源。 方法:构建携带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慢病毒pLV-Puro-EF1α-hTERT并转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进行嘌呤霉素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分别采用RT-PCR和TRAP法检测转染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增殖和诱导分化能力、表面分子以及Nestin、MHC-Ⅰ和MHC-Ⅱ的表达,检测细胞染色体核型和致瘤性。 结果与结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体外连续培养超过30代。与未转染的细胞和对照病毒转染的细胞相比,慢病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以及细胞增殖能力均提高,细胞周期主要处于G2/M以及S期,增殖指数明显升高;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CD90表达阳性率大于70%,而CD34、CD45表达阳性率不足5%,胞浆Nestin的表达阳性,而MHC-Ⅰ和MHC-Ⅱ未见表达,保留了干细胞成骨、成脂、成神经的分化能力,细胞形态、染色体核型均正常,裸鼠接种无致瘤性。以上结果提示成功构建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的永生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为转基因细胞移植用于镇痛研究提供了生物学性状均一、稳定的安全载体细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改变.方法: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10只, 随机分为2组:青年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衰老模型组大鼠每天用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 剂量为400 mg/kg, 连续注射4个月.分别从青年对照组和衰老模型大鼠的骨髓中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B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表面抗原, 比较两组原代细胞集落形成数量和增殖情况, 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和结构变化.结果:两组体外培养的原代和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无差异,早期呈集落样生长.FCM检测显示, 两组BMSCs的免疫表型一致, CD29和CD44为阳性表达, CD34. 和CD45为阴性表达.两组细胞都具有成骨诱导和成脂诱导能力.与青年对照组相比, 衰老模型组BMSCs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集落形成能力明显地降低(P<0. 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衰老模型组BMSCs呈现衰老的 形态和结构变化, 核膜内折, 细胞质内存在大量空泡, 内质网和线粒体增大或肿胀.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体外培养的衰老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衰老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组蛋白乙酰化酶转录辅激活酶Gcn5基因表达的干扰shRNA质粒并初步检测其性质,为研究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所起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选择7条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关键因子Gcn5基因片段,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因的pGenesil-1作为载体,构建相应7个shRNA质粒。脂质体共转染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诱导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利用乙酰化酶特异性抗体Gcn5(H75)对转染细胞进行免疫化学检测,荧光显微镜图象分析系统,记数细胞,在同视野中记数转染阳性细胞以及干扰的阳性细胞,初步计算出其转染率和干扰效率。结果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序列分析,重组质粒shRNA与设计相吻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发现转染阴性对照HK的细胞显现“饱满核”,乙酰化作用蛋白表达明显;转染shRNA质粒的细胞呈现十分明显表达减弱的“淡染核”或不表达的“空洞核”,转染率和干扰效率分别为93.7%和46.6%。结论构建的shRNA质粒能够达到干扰乙酰化作用的目的,为深入研究乙酰化作用奠定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不同月龄、去卵巢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健康3月龄和6月龄Spraque-Dawley(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获取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传至3代,加入成脂肪诱导液进行诱导,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并用RT-PCR法检测成脂肪分化标志物脂蛋白脂酶(LPL)mRNA表达水平。实验分为8组:1)3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3control);2)3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3ovx);3)6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6control);4)6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6ovx);5)3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3control);6)3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3ovx);7)6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6control);8)6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6ovx)。结果显示:(1)年老组大鼠MSCs成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大于年幼组大鼠;(2)成脂肪诱导后,成脂肪诱导各组MSCs胞浆内均有脂滴形成,MSCs ADI3ovx和MSCs ADI6ovx明显多于相应对照组。(3)成脂诱导后,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MSCs ADI3ovx和MSCs ADI6ovx LPL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研究结果表明,年老组和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皆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