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最常见的2种痴呆类型,两者的病理学存在显著关联。Alzheimer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是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与其相关的血管病理学表现还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微血管病变、脑白质损害、微梗死、腔隙性梗死和脑出血;相对而言,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变化具有不均一性,既包括传统的多发性脑梗死、微血管损害和缺血后脑病,也存在神经变性性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比较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AD及血管性痴呆 (VD)的病理学Alzheimer病 (AD)是皮质性痴呆。VD可以是皮质性 (如多数大的皮质梗死 )、皮质下性 (如腔隙梗死或 Binswanger病 )或皮质性及皮质下性两者。1.1 AD的病理学所见 确诊的 AD需在整个脑皮质的病理组织学上见到广泛的老年斑 (SP)及神经原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3.
血管因素诱发的痴呆比人们想象的更常见,多发性梗死和白质缺血性损害可以导致血管性痴呆,血管性因素可能在迟发性Alzheimer病中起作用,但高血压在痴呆进展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为此作者对瑞典哥德堡市的70岁人群血压进行调查并进行15年的纵向研究,结果示受检者中79岁~85岁发生痴呆者在70岁时收缩压较高,平均23.73 kPa(1 kPa=7.5mmHg),同时伴较高舒张压(平均13.47 kPa)。发生Alzheimer型痴呆患者70岁时有较高舒张压,而发生血管性痴呆者在75岁较未发生痴呆者有较高舒张压。85岁做脑CT示有白质损害者在70岁时血压较无白质损害者高。推测血压的先期增高可能通过诱发小血  相似文献   

4.
神经影像学显示的腩白质损害常见于正常老年人和多种认知障碍患者,其病理学特征包括脱髓鞘、轴突丢失和腔隙性梗死,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是低灌注和脑血流紊乱引起的慢性脑缺血.血管性脑白质损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但与白质损害相关的确切痴呆病理学哑型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5.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个亚型,以腔隙性梗死和深部白质改变为主要病理学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为无阿尔茨海默病的单纯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研究提供了机会.目前尚缺乏诊断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治疗则必须首先考虑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  相似文献   

6.
舒敏  章军建  康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619-4620
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痴呆(VD)最常见的神经病理类型〔1,2〕。奥拉西坦是γ-氨基丁酸的环化衍生物,对原发性退行性痴呆、多发梗死性痴呆、Alzheimer型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均有一定的疗效〔3~9〕。但尚未见其对SIVD疗效的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奥拉西坦治疗SIVD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神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性痴呆作为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血管性痴呆可以预防,故其危险因素的确定尤为重要。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常与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混淆,因而系统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是正确认识本病的关键,并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常常促成痴呆的发生。血管性痴呆,也称“梗塞性痴呆”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痴呆”,在老年痴呆病发病率中仅次于Alzheimer病。据估计,近20%的老年痴呆是继发于脑血管疾病,而25%到50%的卒中患者最终发生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9.
1 AD及血管性痴呆(VD)的病理学A1zheimer病(AD)是皮质性痴呆.VD可以是皮质性(如多数大的皮质梗死)、皮质下性(如腔隙梗死或Binswanger病)或皮质性及皮质下性两者.1.1 AD的病理学所见确诊的AD需在整个脑皮质的病理组织学上见到广泛的老年斑(SP)及神经原纤维缠结(NFT).AD有4种基本病理改变:SP、NFT,淀粉样脑血管及神经元丧失.SP是AD患者病理学上最特征性所见.AD脑皮质可有大量SP.  相似文献   

10.
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是老年人除Alzheimer氏病之外另一类器质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属血管性痴呆,在我国居痴呆发病的第一位。现就其有关病理、临床及治疗综述如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检查白质疏松的发生率为 :高龄 9%~ 19%、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44 %、血管性痴呆 5 0 %、Alzheimer病 30 %~ 6 0 %。白质疏松常见于腔隙性梗死、脑内深部出血、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各型脑血管病。白质疏松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病死率、生活依赖性、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和卒中后痴呆等的发生率均较高。卒中病人的白质疏松与小血管病变有关 ,可导致心脏及神经系统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1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王岭  李从真 《山东医药》2001,41(19):48-49
痴呆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 ,血管性痴呆 (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常见类型 ,其发病率仅次于老年性痴呆(Alzheimer病 )。 1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们采用银杏叶提取物 (EGb76 1)治疗 VD患者 118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 198例 VD患者 ,均符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Alzheimer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制订的 VD诊断标准 ,均有 CT或 MRI检查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A组 118例 ,男76例 ,女 42例 ,年龄 6 0~ 85岁 ,平均 6 7.8± 6 .5岁 ;其中多发梗死性痴呆 (MID) 82例 ,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 12例 ,皮层下动…  相似文献   

13.
在欧美国家血管性痴呆占第二位,仅次于Alzheimer病。在日本和我国几个小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相反,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Alzheimer病,是痴呆的第一位原因。因此,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痴呆的神经心理学评定,为早期发现血管性痴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此,笔者用修订的长谷川智力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对脑梗死组和正常老年组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因。早期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持久或进展性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是维持神经元功能和再生修复及防止神经元退行性变的重要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5.
卒中相关痴呆危险因素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某些卒中高发地区,血管性痴呆(VaD)的发生率可能高于Alzheimer,病(AD)。虽然研究进展对AD的防治已有新的认识,但是,VaD可能是目前老年人痴呆中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作者就卒中相关痴呆的危险因素状况加以探讨。 VaD这一术语比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意指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任何痴呆。这一术语常被用于描述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但不只限于这种类型的卒中。鉴于卒中和痴呆随年龄的增长呈指数增加,VaD与退行性痴呆可能会出现重叠;  相似文献   

16.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5,13(12):950-959
A阿Alzheimer病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关联,524痴呆的血管危险因素,668他汀类药物与痴呆,689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危险因素和治疗,646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抵抗,136阿司匹林抵抗,580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102伴有卵圆孔未闭和房间隔瘤的复发性卒中的实践标准——美国神经病学会质量标准分会的报告,561抗血小板药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事件再发,653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415C超成痴持磁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533CACNA1A基因P/Q型钙通道α1亚基基因CACNA1A突变与偏头痛,4…  相似文献   

17.
龚文苹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2):96-98,I0001
<正>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所有由血管性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Wentzel提出标准诊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和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CIND)。按病灶部位分类可分为皮层型、皮层下型和多发梗死型,其中皮层下型又可以分为皮层下关键部位梗死型、皮层下小血管型。皮层下关键部位主要为丘脑  相似文献   

18.
慢性脑缺血被认为是多种疾病如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Alzhei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病理学过程。高血脂引起的脑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硬化、高血糖引起的脑微循环障碍等都可造成慢性脑供血不足。慢性脑缺血的发生、发展使脑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引起认知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痴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慢性脑低灌注时,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病理学过程。目前对慢性脑低灌注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极其有限。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血管病变影响认知功能的认识已逾一个世纪,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化而先后萌生出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梗死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VaD)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概念的问世,为进一步研究创建了崭新的平台,但也衍生出不少新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