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莫瑞祥  陈延林 《华夏医学》2008,21(1):108-109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脂肪液化的切口经处理均痊愈。其中切口渗液较少的30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0~14d,平均为12d;切口渗液较多的32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6~24d,平均为18.6d。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注意对糖尿病的治疗,及时有效地引流,正确地手术操作,合理地使用电刀,对预防和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赵五煜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0-252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共42例,分析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根据切口渗液情况确定治疗方法。结果导致切口液化的原因与肥胖、高频电刀使用、手术技巧及患者体质有关。渗出液较少的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后8 d~15 d伤口愈合,平均(11.8±1.7)d;渗出液较多的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后3 d~5 d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行Ⅱ期缝合,均在14 d~25 d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0.3±2.5)d。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感染现象发生。结论提高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早诊断及对症处理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与防治。方法对7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病理特点和诊治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均于术后3~6d发生,且具有独特的发生规律,经及时对症处理腹部切口渗液少、范围小者术后7~12d切口愈合;切口渗液多、范围广者术后14~20d切口愈合。结论重视早期诊断,有利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后常因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渗液,部分或全部裂开.我科将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致切口裂开的病例进行对照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实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中,切口脂肪液化的有20例,经临床应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疗效好,愈合快,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年龄18~40岁,均为新式剖宫产腹横切口患者。皮下脂肪厚4~10cm,均为第一次剖宫产手术切口。1.2观察内容所有产妇于手术后3~10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也有患者住院期间正常,拆线出院后出现渗液,切口渗液长度为切口的三分之一至全部切口,深度均为脂肪全层,组织较新鲜,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1.3治疗方法拆除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新方法.方法: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腹部切口手术患者,患者年龄22-35岁,术前均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方式为剖宫产,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对60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为两组,分别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和普通外科换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均要掌握充分引流、及时换药,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原则.结果: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较传统换药愈合时间短.结论:泡沫敷料使用简单易行,降低由于每次换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可用于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及预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渗液较少,予大黄、芒硝(1:4粉剂混合)外敷;渗液较多,应拆除部分缝线,在伤口两侧行封闭后,在切口内撒入适量食用白砂糖,用蝶形胶布牵拉固定;如全层均不愈合,经上述处理,待切口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在局麻下行Ⅱ期缝合,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红外线照射切口。结果41例患者均于术后7~14d愈合,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术前注意纠正内科并发症,术中合理使用电刀,术后早期诊治切口脂肪液化。根据切口渗液多少及愈合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致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住院日延长。治疗多采用早期拆除液化区缝线,清除液化坏死组织,每天或隔日换药等方法,住院时间较长。我院普外科自2001~2005年3月采用早期挤压排液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冬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4,(12):1546-1547
目的: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0月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4例,均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经处理和护理后切口渗液均逐渐消失,3d~6d新肉芽逐渐长出,6d~19d切口均愈合,均无医院感染发生,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应结合病情给予针对性处理,同时施以精心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治疗切口渗液新疗法。方法:我们用0.2%替硝唑注射液每10mL加8000Uα-糜蛋白酶局部注射于术后脂肪液化或化脓的切口,无需改用抗生素。结果:治疗总治愈率97.14%,对感染化脓切口治愈率100%。结论:采用0.2%替硝唑注射液加α-糜蛋白酶对术后切口渗液(包括脂肪液化及化脓)进行局部注射,方法简便,治愈率高,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患者住院时间短,减少了切口扩创及二期缝合;同时减少了患者因此而引起的恐惧心理和住院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切口脂肪液化是术后较为常见并发症,使切口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近年随着医疗器械的改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脊柱后路手术的适应症不断拓宽,该类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亦有所增加。本文对我科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开展的各类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1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26~68岁,平均47.2岁。患者皮下脂肪厚度3.0~8.5cm,平均4.7cm。手术切口暴露时间为3~6h,平均3.9h。手术部位:颈椎手术3例,胸椎手术2例,腰椎手术8例。其中3例行脊柱骨折急诊手术,切口附近软组织挫伤严重,且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12.6mmol/L。术中均使用高频电刀及脊柱各类拉钩。本组患者均无明显自觉症状。于术后3~7d换药时发现切口出现淡黄色渗液,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切口边缘无红肿或微红,皮温不高,无明显压痛,体温正常;5例程度较重者可触及皮下积液并有皮下游离感;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均无细菌生长。1.2治疗方法根据渗液多少采取不同治疗方法:8例切口愈合不良范围小、渗液少、皮下层无分离者,未拆除缝线,仅从缝针间隙自上而...  相似文献   

12.
我院2001年8月-2004年6月对腹部切121愈合不良(包括切口脂肪液化致裂开者9例,红肿硬结渗液者11例)病人采用广东康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KYWB-2000B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0.2%替硝唑加α-糜蛋白酶对切口渗液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治疗切口渗液新疗法。方法我们用0.2%替硝唑注射液每10mL加8000Uα-糜蛋白酶局部注射于术后脂肪液化或化脓的切口,无需改用抗生素。结果治疗总治愈率97.14%,对感染化脓切口治愈率100%。结论采用0.2%替硝唑注射液加α-糜蛋白酶对术后切口渗液(包括脂肪液化及化脓)进行局部注射,方法简便,治愈率高,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患者住院时间短,减少了切口扩创及二期缝合;同时减少了患者因此而引起的恐惧心理和住院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患者切口疼痛、愈合时间延长,住院天数增加,易继发感染,切口瘢痕明显,从而加重了患者及亲属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并可由此引发医疗纠纷。近年来,随着肥胖、高龄手术患者比例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多趋势[1,2]。因此,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和恰当处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普外科临床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我科1999年4月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局部加用高渗糖-胰岛素液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9年4月至2007年3月,我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3例,表现为术后3~7d切口出现较多淡黄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革兰染色未检出细菌。剔除5例糖尿病患者,余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4~78岁,平均52.1±15.1岁;所有患者体型均较肥胖,其中29例使用高频电刀。随机选择其中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局部加用高渗糖-胰岛素液治疗;另18例患者作为...  相似文献   

15.
梁珏艳 《中外医疗》2012,31(21):161-161
目的观察研究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该院2009年3月-2011年8月期间实施手术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68例患者资料,总结相应的临床护理体会。结果结合健康指导并采取一系列的临床护理措施后。有效的控制了病患的脂肪液化情况。结论临床针对手术患者应提高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护意识并加强病患在术后对切口的保护,针对部分发病患者宜立刻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注重健康指导,使其掌握切口愈合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及变化,减轻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使用幼砂糖治疗的效果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处理方法、愈合情况等临床资料,总结经验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13例脂肪液化患者中,只有1例切口少量渗液、无裂开,予挤压切口换药处理愈合。其余12例均裂开成一空洞或全层裂开见筋膜层,经幼砂糖换药治疗后,切口均于3-10天全部愈合。结论:使用幼砂糖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效果好,值得推广;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50例,均为肥胖患,B组50例,均为非肥胖患,比较两组病人中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比例,再将这100例中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49例患分为两组,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的30例为A组,采取拆除部分缝线,内置优锁尔纱条引流;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的19例为B组,采取拆除全部缝线,以呋喃林纱布湿敷,然后行Ⅱ期缝合,结果:A组中有45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出现率为90%,B组中仅有4例出现切口脂肪液经,出现率为8%。A组患切口于术后11-15天愈合,平均13.7天,B组患切口于术后16-22天愈合,平均18.3天。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有关,治疗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抽吸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外科及妇产科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一次性头皮针软管抽吸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换药次数、渗液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口渗液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次性头皮针软管抽吸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在产科临床实践中,我们有时发现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部分或全部自然裂开或渗液现象。因延长愈合时间,给产妇增加了身体上精神上双重痛苦,并增加经济负担,对此,护理上应针对产妇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产妇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20.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指切口处脂肪细胞受到损害,细胞组织产生破裂、坏死以及液化的过程. 脂肪崩解后会产生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熔点低、流动性大且呈液态,造成皮下积液,进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 切口处多表现为较多渗液,内含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呈黄色,切口边缘处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1].脂肪液化多发生在术后5 d~7 d,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属于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的并发症范畴,严格来说属于切口感染的特殊类型[2]94-97. 临床研究发现,肥胖、糖尿病、创伤、术后咳嗽、多次手术、高频电刀应用不当、切开及缝合技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合并贫血、低蛋白、术后血糖控制不佳等都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3]. 如果处理不当可引发切口感染,继而出现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我院收治1例贲门癌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通过湿性愈合理论干预, 腹部右侧肋缘下切口渗液得以控制,未发生感染,促进了腹部切口愈合.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