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动物实验应用自动射线照相技术发现,大脑和脊髓的后角胶状质细胞中具有特异性的阿片受体,自此以后对疼痛机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顽固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新局面。首先,Yaksh等将小量吗啡(5微克)直接注入鼠的蛛网膜下腔,成功获得有效的镇痛,经多次重复实验未发现对脊髓组织有任何不良反应。1978年Wang等开始在人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吗啡,镇痛效果良好。现将1979年报导的4篇综合介绍如下: 美国明尼苏达州Mayo医院Wang等报  相似文献   

2.
术后硬膜外阿片类药物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近期硬膜外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表明:持续输注亲水性阿片可产生选择性脊髓镇痛作用,而副作用发生率低;亲脂性阿片药镇痛的产生可能脊髓作用有关,但单独硬膜外给药与静脉内镇痛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联合使用小剂量脂溶性阿片和局麻药比全身性单独注射阿片可能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剂量范围以取得镇痛最佳、副作用发生率最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术后硬膜外阿片类药物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期硬膜外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表明:持续输注亲水性阿片可产生选择性脊髓镇痛作用,而副作用发生率低;亲脂性阿片药镇痛的产生可能脊髓作用有关,但单独硬膜外给药与静脉内镇痛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联合使用小剂量脂溶性阿片和局麻药比全身性单独注射阿片可能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剂量范围以取得镇痛最佳、副作用发生率最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Behar首次用吗啡2mg注入硬膜外腔治疗局部疼痛以来,许多作者相继报告了在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内注入阿片类药物作术后镇痛,而且这一技术已被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单独用吗啡或芬太尼,似嫌  相似文献   

5.
以治疗急,慢性疼痛为主要目的的疼痛门诊作为麻醉学科的一个分支国外早有报道。硬膜外腔注药是临床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脑和脊髓后角胶状质中阿片受体的进一步证实,国内外学者对硬膜外腔注药与临床镇痛的理论、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广泛应用。本文就硬膜外腔注药镇痛的解剖  相似文献   

6.
强啡肽对脊髓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与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阐明脊髓损伤后病理因于强啡肽(Dyn)与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关系,通过蛛网膜下腹内插管,在伤后20min给予不同剂量、不同种类Dyn,应用高效液相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组织中EA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DunA使脊髓组织EAA含量显著增加,其增加的量和持续时间与DynA剂量有关,且有剂量依赖性,但不受阿片受体拮抗剂影响。相同剂量的非阿片受体激动剂DynA2-17和阿片受体激动剂DynA1-17对脊髓EAA的改变相似,DnyA1-8也产生显著的EAA改变,但程度较小。本实验结果对Dyn的病理作用包括非阿片受体途径的学说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在非阿片途径中EAA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腔注射吗啡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近,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注射吗啡止痛法已应用于临床。硬膜外腔注射吗啡不仅可长时间止痛,而且可使其他感觉保持正常,几乎没有降低血压和运动瘫痪等副作用。作者按照Behar等报告的方法对有广泛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试用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病倒包括有广泛顽固性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9例,年龄在32岁至71岁之间。包括直肠癌3例、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给药方法和蛛网膜下腔注药的进展,成为疼痛治疗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吗啡的突出作用是镇痛,其作用于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疼痛出现前应用的效果较疼痛出现后应用更佳。由于吗啡的镇痛强度取决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而非血浆浓度,因此微量的吗啡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与脊髓相应受体结合,即可达到强效的镇痛作用,且一次性成瘾率极小。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全麻联合区域阻滞的麻醉方法,在理论上的优点是降低应激反应,有利于快速拔管,可以降低对静脉鸦片类药物的用量,可以减少患者在ICU观察的时间和住院天数。本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椎管内使用吗啡是否能有效地提供术后镇痛,使患儿早期拔管,提高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阿片受体在脊髓内的证实,硬膜外及硬膜内应用阿片已逐渐增多。但这种方法不可能没有副作用,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延缓的呼吸抑制。氯胺酮是一种有效的止痛剂,新近的研究表明,它的止痛作用是经由阿片受体而产生。自从Brock Utne等人在猴子的脊髓内安全注入氯胺酮之后,Makowitz等人已在一组慢性痛患者的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本文报告在胆囊术后患者的硬膜外腔注入不同剂量的氯胺酮,以观察其止痛效应及副作用,并以  相似文献   

10.
Ziconotide是ω-芋螺毒素MVIIA的合成形式,为神经元特异性N型钙通道阻滞剂,有镇痛及神经元保护作用.FDA已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批准此药鞘内注射治疗疼痛(商品名为Prialt).鞘内注射ziconotide可以阻断初级伤害感受器的传入神经递质的释放,同时阻止疼痛信号从脊髓向脑部传导,从而产生镇痛作用.长期给药不会引起耐受性,优于鞘内注射吗啡,可用于治疗难治性、阿片类药物无效或已产生耐药性的病例.鞘内小剂量注射可以显著减少全身毒性,但从神经组织清除的延迟会引起神经学的副作用.总之,鞘内注射ziconotide是治疗疼痛的新型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腰腿痛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在大鼠的硬膜外腔注射磷脂酶A2,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大鼠背根节和脊髓后角中CGRP的变化.结果硬膜外腔注射磷脂酶A2后,L4-6背根节中CGRP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和面积明显增加,脊髓背角浅层中CGRP阳性神经纤维终末的面积也明显增加.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磷脂酶A2是一种疼痛伤害性刺激,它可能在腰椎间盘突出相关腰腿痛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Ziconotide是ω-芋螺毒素MVIIA的合成形式,为神经元特异性N型钙通道阻滞剂,有镇痛及神经元保护作用。FDA已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批准此药鞘内注射治疗疼痛(商品名为Prialt)。鞘内注射Ziconotide可以阻断初级伤害感受器的传入神经递质的释放,同时阻止疼痛信号从脊髓向脑部传导,从而产生镇痛作用。长期给药不会引起耐受性,优于鞘内注射吗啡,可用于治疗难治性、阿片类药物无效或已产生耐药性的病例。鞘内小剂量注射可以显著减少全身毒性,但从神经组织清除的延迟会引起神经学的副作用。总之,鞘内注射Ziconotide是治疗疼痛的新型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布托啡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布托啡诺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通过对脊髓к受体的激动作用而产生脊髓镇痛,而作为μ受体拮抗药,对μ受体兴奋引起的恶心呕吐有抑制作用。有关布托啡诺硬膜外镇痛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布托啡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与副作用,并与吗啡比较,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资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偶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麻醉医生按常规操作,可以尽量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一旦误入,可及时发现而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误入蛛网膜下腔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快速涌出,应该立即拔针?头痛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5.
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多。有报道表 明用中药制剂-高乌甲素替代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复合用 于下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胃 癌根治术后疼痛剧烈,完善的术后镇痛能够减轻应激反应, 有利于病人术后康复。有关高乌甲素复合局麻药用于胃 癌根治病人术后镇痛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观察高 乌甲素混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注射镇痛药已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癌肿痛和术后疼痛。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甚高,现将我院60例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引起的32例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外周神经损伤后,会出现痛觉异常,如自发痛、痛觉过 敏、异源痛等,可能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凋亡有关,有研 究表明蛛网膜下腔注射氯胺酮可以减轻神经病理痛。但 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 氯胺酮对慢性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细胞凋亡的影 响,探讨其对神经病理痛的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吗啡常用于中度及重度疼痛的治疗,疼痛患者中很多与神经病变有关。阿片类药物镇痛的主要机理是脊髓背角的传入纤维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的突触前抑制。外周神经损伤后,部分伤害性感觉初级传入纤维发生变性,导致其中枢突触前膜上的阿片受体消失,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应随之减弱。阿片类药物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副作用,因此,阿片类药物常常与其它类镇痛药联合应用,以发挥其最大的镇痛效应,以降低副作用。鞘内注射乳铁蛋白混合吗啡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外周炎症性痛大鼠产生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脊髓株网膜下腔吗啡耐药时可乐定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部位吗啡耐药时可乐定的镇痛效应。方法 大鼠蛛网膜下腔埋管,以甩尾法测痛,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吗啡耐药动物模型。大鼠耐药后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吗啡和可乐定测痛。结果 蛛网膜下腔注吗啡15ug,镇痛效应百分比(%MPE)由耐药前的82.4%下降到耐药后的18.6%(P〈0.01);蛛网膜下腔注可乐定40ug,%MPE在耐药前为46.5%,耐药后为48.1%(P〉0.05)。结论 脊髓部位产生吗啡耐药后,蛛网膜下腔注吗啡的镇痛作用显著减弱,但对可乐定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阻滞的现代观念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外阻滞的方法从本世纪初已开始应用,但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只是近二十五年的事。作者从事该项研究多年,最近五年才进展最快。作用部位早在1885年,Leonard Corning就提出过把药物注射到脊髓附近的设想,但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当时认为脊髓并不受蛛网膜或硬膜外阻滞的影响。1950年前,硬膜外阻滞的概念十分简单,认为局麻药不能透过硬脊膜,硬膜外阻滞只是局麻药在硬膜外腔物理扩散的结果。局麻药通过椎间孔向外扩散,致使硬脊膜反折以上多节段和双侧性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