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30岁。因口腔溃疡6个月,全身皮疹1个月,查体发现右肾上腺区肿瘤半个月入北京协和医院。患者6个月前口腔开始出现痛性溃疡,并逐渐增多,影响进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雾化治疗后症状缓解小明显,而且出现会阴部溃疡、全身皮疹。半月前查伴时CT扫描发现右肾上腺区实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 9期 6 46页分析与讨论本例病人以头痛、呕吐、乏力为首发症状而就诊。在临床上遇到年轻女性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人 ,最容易想到的疾病就是原发性高血压 ,该例病人家族中无高血压病遗传病史 ,首诊没有继续追查病因 ,在后续的就诊过程中由于检查肾上腺而发现肝脏肿瘤。肝细胞腺瘤 (简称肝腺瘤 ) ,是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病因可能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偶有报道未曾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罹患此病 ,但较少见[1] 。本病的治疗原则 :凡经检查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拟诊为肝腺瘤 ,不论其有无症状均应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本… 相似文献
3.
<正> 患女,37岁。1991年7月12日在口腔溃疡面上贴敷西安康华制药厂生产的口腔溃疡膜1片,批号891209。用药后3 h 腰背部痒,皮肤发红,后皮疹逐渐增多,以双下肢和躯干部为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3岁,妇科医师,因腹胀3年,后因头痛、呕吐、乏力查体时发现右上腹包块4个月,于2001年8月15日入院.患者于1998年初开始出现腹胀,以剑突下及右上腹明显,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一直以为"消化不良"未予检查及治疗.2001年4月1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患者在工作医院检查发现血压为180/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未查出明确原因.于2001年6月18日到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血生化:钾 4.27 mmol/L,钠 136.8 mmol/L,氯 101.1 mmol/L,糖4.0 mmol/L,pH 7.70, ALT 16 U/L, AST 27 U/L, ALB 47.6 g/L,TBIL 5 μmmoL/L,尿pH 6.50,24 h尿多巴胺 555.4 μg,肾上腺素29.4 μg,去甲肾上腺24.5 μg.胸片:双肺、心膈未见异常.心脏彩色多普勒未见异常.双肾动脉彩色多普勒报告:右肾动脉内径约6.1 mm,血流速度约0.46 m/s,左肾动脉内径5.3 mm,血流速度约4.0 m/s,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回声均.腹部CT检查发现右肝占位病变,左侧肾上腺结节.给予"心痛定"等降压对症处理,头痛呕吐症状缓解.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收留住院.患者父母及弟弟体健,无高血压病史,无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家族性高血压遗传病史.患者自患病以来无明显消瘦,月经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当前松果体区肿瘤诊治过程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方法对收治的69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院内外诊治经过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在入院前曾进行过治疗,包括:脑室-腹腔分流、脑室外引流、肿瘤部分切除+多次伽玛刀治疗、分流或三脑室底造瘘+单次或多次放射外科治疗、试验性放疗、分流+常规放疗或化疗等。入院后手术切除肿瘤48例,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活检3例、+放化疗4例、+X-刀治疗和全中枢放疗及化疗2例,放疗4例,放化疗5例,X-刀治疗1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目前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尚缺乏规范化和清晰的临床路径。提高对各种松果体区肿瘤生物特性的认识,综合利用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病历摘要
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发热皮疹22年,伴头疼17年"于2006年8月11日入院.患者1岁半时(1984年7-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可至39~40 ℃,伴皮疹,集中在躯干、头面周边及鼻周,大片斑丘疹,发红、不痒、不疼,晨4点开始发热,至上午10点后开始退热,热退疹消,隔日再次发热,解热镇痛药治疗可暂时退热,7岁(1990年春天)诉头疼,发热时著,伴恶心,当年秋后就诊于当地医院,当时查腰椎穿刺,诊为:"感染性脑膜炎",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后予激素治疗1个月,无发热皮疹及头疼,自行停药10余日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皮疹,情况同前,自行间断不规律应用激素(5 mg地塞米松肌内注射)或解热镇痛药治疗至今,一直持续头痛,间断发热皮疹,热退疹消,伴咽痛及结膜充血. 相似文献
8.
9.
闫经纬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Z1)
病人男性,25岁。因反复咳嗽、咳血1mo余,经X光片及CT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在当地医院以异烟肼(0·3g/d)、利福平(0·45g/d)及吡嗪酰胺(1·5/d)治疗。2wk后出现口腔及唇周黏膜溃疡,继之全身皮疹转往我院。查体:T38.5°、P 82次/min、R 20次/min,BP128/80 mmHg,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散在暗红色斑血疹、瘙痒。口腔及唇周黏膜溃疡并有少许脓液渗出。胸X光片及CT均诊断为双上肺“浸润型肺结核”。白细胞12.8×109/L、中性粒细胞78%、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治疗:停用全部抗痨物。用葡萄糖酸钙、息斯敏、维生素C等治疗1mo后,皮疹口腔及唇周… 相似文献
10.
1临床病例患者,男性,62岁。主因右半结肠切除术后6月,右上腹肿物伴腰痛1月于1998年1月8日入院。6月前因肠梗阻于1997年6月26日在外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病理报告:溃疡型中分化腺癌,侵及全层,淋巴转移(17/21)。1月前出现右腰部持续性钝痛...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6岁,因间断皮疹、发热1个月,无尿3d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治疗“疥疮”服用罗红霉素0.25g后24h内出现头颈部及双臂皮疹,瘙痒,压之退色,渐扩散到全身。28d前出现发热,体温不详,当地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丁胺卡那霉素及阿莫西林等治疗,体温逐渐升高至38.6℃,原有皮疹面积扩大并出现巩膜黄染。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1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3IU/L、总胆红素35.4μmol/L、直接胆红素9.4μmol/L,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右肾上腺肿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右肾上腺肿瘤患者27例,采用容积再现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显示右肾上腺动脉(AA)供血肿瘤,评价其在定位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27例右肾上腺肿瘤最大径5.2cm~11.5cm,平均7.3cm,原发性肿瘤21例,转移性肿瘤6例,均不同程度突入肝脏右叶。AV重建显示25例肿瘤由右侧AA供血,显影率及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92.6%(25/27)。结论 MSCTA通过显示AA供血肿瘤,能准确进行右侧肾上腺肿瘤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5.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70岁,主因右季肋区疼痛不适,疼痛为间断性,不向右肩及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史中无高血压及阵发性血压升高.经B超、CT检查提示均为:右中腹部实质性肿物,性质待查.根据病情及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为右中腹腹膜后肿瘤.入院时血压17/10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肢导V5、V6低电压. 相似文献
16.
17.
病历摘要
患者女,33岁.因发作性血压升高、心悸1个月于2008年11月19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发作时血压最高180/110 mm Hg(1 mm Hg=0.133kPa),心率最快115次/min.伴冷汗,胸闷,呼吸困难,腹痛,肢端麻木,濒死感.每日发作2~3次,每次持续5~20 min缓解.缓解期无症状,血压正常.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 kg.外院诊为"嗜铬细胞瘤".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服用药物或毒品.在外企工作,精神压力较大.体格检查:体温36.1 ℃,心率75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5/75 mm Hg.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患者男,62岁,主因乏力、低热、关节痛3个月,皮疹、肉眼血尿2个月于2002年9月10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乏力、双膝关节痛,体温37·2~37·8℃,伴咳嗽、胸闷、憋气,查血压16/10kPa,血白细胞9·6×109/L,血红蛋白133g/L,血小板280×109/L,尿常规未查,红细胞沉降率30mm/1h,血肌酐98·7μmol/L,尿素氮5·7mmol/L,结核菌素试验(-),X线胸片及胸部CT示“左上肺炎性病变,结核?”,予氨苄青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及利福平、异烟肼治疗10余天,因胸片无明显改善,停用氨苄青霉素及左旋氧氟沙星,加用链霉素治疗,当时白细胞5×109/L,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