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双盲、安慰剂对照选择4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A-IMT,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CA-IMT及血脂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的CA-IMT在0、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CA-IMT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小(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在0、6、18个月不同时段之间的CA-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6、18个月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较安慰剂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延缓或逆转血脂相对较低的TIA患者CA-IMT的进展,18个月后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动脉硬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56例和瑞舒伐他汀组144例。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两组血脂指标;分别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斑块积分;分别检测两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计算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分别为(6.48±1.86)%、(6.51±1.93)%;治疗后分别为(8.26±1.70)%、(8.58±1.9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动脉硬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9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1.11%,对照组为8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甘油三酯)、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方面,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治疗过程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具有明显治疗效果,但是瑞舒伐他汀在血脂改善方面效果更为明显,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脂状况,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而且安全性高,能够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采纳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普仁江岸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 每组46例。A组给予依折麦布联合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 B组则给予依折麦布联合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 均治疗4个月,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血脂水平、斑块情况、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4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低于A组(均P<0.05);两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缩末期内径(LV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10 mg或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冠心病患者在疗效上相当, 低剂量用药未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记录3组患者血脂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第6个月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C、TG、LDL-C降低速度与HDL-C升高速度,C最快,B组次之,A组最慢。三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10 mg/d、20 mg/d、40 mg/d的阿托伐他汀用于ACS均有效,但40 mg/d的阿托伐他汀效果更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医治的9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设为两个组别,给予对照组(45例)辛伐他汀治疗,给予试验组(45例)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酐、尿素氮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应用于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中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降脂效果,但阿托伐他汀的效果更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G、TC、PT、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G(1.03±0.42)mmol/L、TC(4.81±0.98)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65±0.49)mmol/L、(5.62±1.1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无须干预自行缓解。结论 TIA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降低其血脂水平,抑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和20 ms)治疗3 d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3 d)和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9例,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3 d).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Fg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3 d后,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Fg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比3.2%,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引起的血浆Fg水平下降与总胆固醇r=0.125,P=0.618)、三酰甘油(r=0.147,P=0.573)、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r=-0.279,P:0.23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21,P=0.157)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3 d后,可明显降低Fg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每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d治疗,疗程6周,观察两组血脂、MMP-9、IL-18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与入院时、术前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8.47±49.15)μg/L比(237.10±57.32)、(235.97±56.24) μg/L,(218.75±38.00) ng/L比(120.42±25.50)、(115.22 ±28.93) ng/L和(330.42±50.04) μg/L比(235.98±60.36)、(236.29±53.02)μg/L,(220.16±37.12) ng/L比(119.43±24.85)、(117.14±26.80) ng/L](P< 0.05),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明显下降[(152.28±43.20) μg/L、(101.36±23.67) ng/L和(150.30±44.18) μg/L、(100.45±24.58) ng/L],与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5±1.00)、(5.15±0.61)、(1.84±0.50)、(3.13±0.88) mmol/L和(1.87±1.05)、(5.52±0.84)、(2.82±0.57)、(2.61±0.79) mmol/L](P< 0.05),术后ld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术后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介入术后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采取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MMP-9、IL-18及血脂水平,两种药物降低MMP-9、IL-18效果相当,但氟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及对辅酶Q10的影响,为冠心病心功能减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心功能评价为B期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组(联合组)、瑞舒伐他汀组,每组36例,并选择36例同期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各组间进行心脏彩超、血流动力学参数、血脂及辅酶Q10水平的比较。结果各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联合组、瑞舒伐他汀组的E峰、E/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前后E峰、A峰、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及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E峰、E/A均明显高于治疗前,A峰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联合组、瑞舒伐他汀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SCI)、每搏输出量(SV)、心搏指数(S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左室做功指数(LCWI)和速度指数(V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联合组、瑞舒伐他汀组CO、SCI、SV、SI、LVSWI、LCWI和VI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联合组、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及瑞舒伐他汀组各指标均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联合组、瑞舒伐他汀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辅酶Q1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及瑞舒伐他汀组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疗效确切,可以起到改善和保护心脏功能作用,且不需联合使用辅酶Q10。  相似文献   

11.
刘学文  蔡爱民  田步先  韩锟  张雪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64-2665,2667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及早判断病情和及时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360例TIA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影像学检查特点(包括头颅CT、头颅MRI及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360例TIA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在10min以内的146例(40.6);125例频繁发作患者中,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者16例(12.8);235例非频繁发作患者中,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者19例(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血区由ICA系统支配者234例(65),VBA系统支配者126例(35);临床表现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为:肢体瘫痪(64.3);抗血小板治疗者236例(65.6);302例患者(83.9)在出院前7~10d内症状停止发作,29例(8.1)患者进展为完全性卒中;349例患者有脑CT检查结果,CT检查率96.9,108例患者有头颅MRI检查,MRI检查率30。[结论]TIA症状持续时间多为10min以内,频繁发作者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远高于非频繁发作者,以ICA系统多见,临床最常见症状为肢体瘫痪,阿司匹林应用率最高,多数患者停止发作,但是仍有患者进展为完全性卒中,TIA的抗血小板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及番茄红素(Lyc)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T2DM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组(干预组)64例,给予Lyc胶囊30mg/d;B组(对照组)66例,不服用Lyc但给予安慰剂。两组患者均采集入组时和干预后6个月的空腹血清,监测血糖、生化指标、炎症因子和CIMT。结果 Lyc干预6个月后,A组IL-6、TNF-α、hs-CRP、NF-κB水平显著降低,均低于B组(P<0.05),B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患者C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干预前及B组明显下降;T2DM患者CIMT与炎症因子水平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NF-κB、HbAlc和hs-CRP是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决定系数R2=0.612,P=0.000)。结论 T2DM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是CIMT的独立预测因素,Lyc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而抑制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评价颈部血管超声在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TIA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相同时期128例无该病的受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已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特征,比较两组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检出情况等.结果:超声对于观察组颈动脉病斑块检出率及血管狭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TIA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2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 DSA显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狭窄或闭塞均以颅内动脉为主[分别占59.57%(56/94)和61.90%(26/42)];而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68.75%,22/3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61.70%,29/47).结论 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脑梗死(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涞源县医院治疗的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组41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以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并且安全性高,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C反应蛋白(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7例脑梗塞患者与101例正常对照者;脑梗塞患者按其IMT分成三个亚组;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计算non-HDL-C值;将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脑梗塞组呈现出高TG、TC、non-HDL-C、LDL-C、低HDL-C及CRP水平明显升高;脑梗塞患者不同IMT水平组的non-HDL-C、CRP等有显著性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颈动脉硬化组的non-HDL-c、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non-HDL-C、CRP与IMT呈正相关。结论non-HDL-C和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塞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与TCD及MRI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TCD和MRI在颈内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与TCD及MRI的结果作对比分析 ,采用 χ2 检验。结果 发现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作间期 60例 ( 90 9%)脑内动脉存在着广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 4例 ( 4 2 4%)症状相应侧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头颅MRI检查发现 5 0例 ( 75 8%)有梗塞灶 ,3 5例 ( 5 3 5 %)有脑白质疏松症 ,病灶多呈双侧分布 ,较对称 ,症状与病灶无明显相关性。MRI有无梗塞灶与TCD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 (P >0 0 5 ) ,MRI有无梗塞灶的症状相应侧动脉狭窄改变情况亦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TCD能了解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情况 ,可作为常规和初筛检查。脑MRI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能无特别临床意义 ,但对TIA临床亚型 -内囊警示综合征有定位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选择同时经彩超、MRA检查,并且至少1项检查发现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45例TIA患者,再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试验(NASCET)计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45例TIA患者180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93.51%,特异度95.15%,准确度94.44%,Kappa=0.735;MRA诊断的敏感度92.21%,特异度94.17%,准确度93.33%,Kappa=0.681;彩超联合MRA诊断的敏感度97.40%,特异度99.03%,准确度98.33%,Kappa=0.872.结论 彩超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彩超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B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