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方法评价国产腺苷注射液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6例18~70岁PSVT患者,在心电监测下,先2s内快速静脉冲击注射生理盐水5ml,观察30s不能转变为窦性心律者,随机分入试验(腺苷注射液)组和对照(进口腺苷注射液)组,分别给予国产或进口腺苷注射液3mg,30s不能转变为窦性心律者,可每次增加剂量3mg,最大剂量至12mg/次。记录所用的剂量和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①试验组3mg、6mg和9mg以下剂量腺苷可分别使49.18%、93.44%和96.72%的PSVT患者恢复窦性心律,达12mg腺苷转复PSVT患者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是18.95±3.74s和21.67±3.95s。③两组在转为窦性心律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两组的不良反应有面红、头晕、胸闷,面色苍白,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腺苷注射液转复PSVT的疗效与进口制剂相同,临床建议剂量为3~12mg.怏涑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报道,静脉注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多不能有效地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电程序刺激(PES)再诱发,尤其是对预激综合征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病人。我们对9例预激伴AVRT病人静脉注射β-阻滞剂(Esmo-lol),结果显示不能预防AVRT的PES再诱发。然而长期口服β-阻滞剂在预防PSVT中的作用研究尚少,我们对此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食道心房调搏作为心脏电生理检查广泛用于临床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1989年~1994年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阵发性室上速(PSVT)的诱发及中止、诊断隐匿性预激、预激综合征(WPW)旁路不应期的测定,以及心脏负荷试验诱发心绞痛或缺血性ST-T改变。  相似文献   

4.
魏大愚 《吉林医学》1989,10(6):342-345
我们采用无创伤性经食道左房刺激法对9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电生理分析.其中平静心电图出现Δ波6例,隐匿性预激3例.9例均测到旁路不应期为590~250mS(348±104mS),6例测到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为350~180mS(265±57mS).诱发出顺向折返型心动过速3例,其旁路不应期均长于房室结不应期;逆向折返型心动过速1例,其旁路不应期短于房室结不应期.我们认为折返方向与不应期有关.本文证明经食道左心房调搏可发现预激综合征的大部分临床电生理现象,尤其对部分隐匿性预激综合征有重要诊断价值.它也是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5年来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82例,其中维拉帕米(异搏停)治疗59例,有效率为89.8%。本组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7例,终止时发生心律失常4例,其中窦性停搏长达2.7秒1例,严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和交界性心律2例。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对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要有足够的认识,从严掌握维拉帕米终止PSVT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廖遇良 《华夏医学》2003,16(4):526-52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 ,可发作于任何年龄 ,发作持续时间过长 ,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 ,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急诊抢救的主要目的是终止其发作 ,转复为窦性心律。笔者应用三磷酸腺苷 (ATP)静脉注射治疗 PSVT2 8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1 0月门诊和住院患者 2 8例。女1 0例 ,年龄 1 6~ 6 8岁。 PSVT心电图诊断 :预激综合征性PSVT 1 0例 ,房室结内折返性 PSVT 1 5例 ,异位性 PSVT 3例。所有病例均除外器质性心…  相似文献   

7.
朱华江 《中外医疗》2010,29(33):174-174,183
目的分析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及电生理检查的特点。方法对3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经食道电生理检查,检测预激综合征诱发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后的电生理变化。结果 30例预激综合征前传有效不应期为200-600ms,平均300.87ms,旁路1:1房室传导频率≥200次/min。结论经食道电生理检查可发现预激综合征的大部分临床电生理现象,尤其对部分隐匿性预激综合征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ST-T改变。结果表明,14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ST段压低≥2mm且持续≥80ms或(和)T波倒置者86例(61.4%),明显高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29.76%,P<0.005).左侧旁道患者ST段压低多分布在V3~V5或V6导联,而左后间隔旁道和右后间隔旁道患者T被倒置和ST段压低多发生于Ⅱ、Ⅲ、aVF导联,提示PSVT时心电图ST-T改变可作为区分AVRT和AVNRT的指标,且可作初步的旁道定位价值(包括间隙性预激、隐匿性预缴)。对左后间隔旁道和右后间隔旁道的鉴别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孕妇的心电图特征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09例围产期预激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期发生心律失常者31例,占28.4%。其中WPW综合征:A型5例,B型17例,LGL综合征2例,隐匿性预激综合征7例。结论:预激综合征患者妊娠期间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增加,并以房室旁束(kent束)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电生理特点,对34例PSVT进行TEAP,发现38例次中,AVRT18例次(47.4%),OAVRT16例次,AAVRTZ例次,显性预激5例,隐性预激13例次IAVNRT17例次(44.7%),AVNRTs-F16例次,AVNRTF-S1例;LART2例(5.3%),AAT1例(2.6%).OAVRT的R-P'最短70ms,S2-R无跳跃,AVNRTs-F的R-P'50~150ms,S2-R跳跃大于50ms.PI-CL与其对应的PSVT-CL间、PT-CL与PI-CL间,经直线相关分析,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2、0.495;经直线回归,PI-CL=0.6×PSVT-CL+91ms,Pr-CL=0.45×PI-CL 98ms.发现这些电生理特征和建立回归方程,有利于OAVRT与AVN-RTS-F的鉴别,可提高TEAP诱发或中止PSVT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预激综合征影响QRS波终末向量,但尚未被关注。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前传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与旁路位置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愈的、术前旁路有前传功能的单旁路预激综合征患者158例。根据术前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显性组150例,隐性组8例。显性组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观察旁路前传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和QRS波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及预激向量的关系;隐性组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心电图,观察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QRS波终末向量有改变者分析靶点图靶点V波与QRS波最早起点的关系。结果 显性组150例均有QRS波终末向量改变,QRS波终末向量改变与旁路位置有关。V1、Ⅰ、Ⅱ、Ⅲ、aVL、aVF导联不同预激方向患者QRS波终末向量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不同部位显性组预激综合征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与术后QRS波终末向量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相关分析显示:V1、Ⅰ、Ⅲ、aVL导联QRS波终末向量变化与预激向量呈高度正相关(rs=0.812、0.701、0.771、0.762,P<0.05),Ⅱ、aVF导联QRS波终末向量变化与预激向量呈中度正相关(rs=0.569、0.647,P<0.05)。隐性组8例中2例有QRS波终末向量改变,靶点图示靶点V波(旁路下传)与QRS波最早起点(正路下传)几乎同时出现。结论 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不仅影响初始向量同时影响QRS波终末向量;δ波是旁路下传心室快于正路的表现,QRS波终末向量改变是旁路前传心室的标志,有助δ波不明显和不完全隐性预激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P波离散度对甲亢患者并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对甲亢患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3例甲亢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4组:A组(对照组)即单纯甲亢无房性心律失常组;B组为房早组,C组为短阵房速组;D组为阵发性房颤组。在为窦性心律时,依据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测量P波时限,计算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d。结果:A、B两组Pmax、P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C、D组与A组Pmax、P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0%,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77%;Pd≥4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4%,特异性83%,阳性预测值81%;Pmax≥110ms及Pd≥40ms合并预测房颤敏感性72%,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88%。结论:Pmax、Pd可预测甲亢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Pmax与Pd结合预测房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陈忠军 《河北医学》2013,(6):805-80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对左室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收集采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50例和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比较二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功能及其结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心功能及24h室性期前收缩频数均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LVEF水平升高,LVESD、LVEDD、IVSd及LVPW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昔(P〈O.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左室功能和心肌结构重构,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与观察组同期来我院治疗的8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日立公司EUB-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率、左侧及右侧内-中膜厚度及颈总动脉内径。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32%)及内-中膜增厚率(74.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94%、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侧、右侧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相应方向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侧、右侧颈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应方向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应引起临床的重视,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9例RFCA治疗的老年PSVT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51例,其中左侧旁道40例,右侧旁道1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1例;房扑7例。RFCA总成功率为98.3%(117/119);术后复发率为4.2%(5/119);并发症发生率5.04%(6/119)。结论:RFCA治疗老年PSVT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在心律失常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与青岛海信集团医疗电子研究所共同研制一款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及心电数据分析软件,应用于300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记录其心电数据资料,通过门诊就诊或者网络上传方式汇总分析。结果在300例病人中共检查出心律失常280例(94.92%),包括窦性心动过缓32例(10.85%),窦性停搏5例(1.69%),房性期前收缩51例(17.29%),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8例(9.49%),阵发性心房颤动12例(4.07%),室性期前收缩132例(44.7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1.69%),房室传导阻滞7例(2.37%),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3s者8例(2.71%);检出ST-T改变者72例(24.41%),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31例(10.51%),行支架植入术13例(4.41%);未见异常15例(5.08%)。结论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护仪是一种有效的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仪器,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德超  王荧  曹文斋 《四川医学》2010,31(8):1119-112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10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旁路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则采用慢径改良。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成功率为97.1%(204/210),其中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119例,成功率95.0%;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91例,消融成功率为100%。4例(1.9%)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3例(1.4%)患者复发,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获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3d内电张调整性T波(EMTV)产生的相关性、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7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左室特发性室速47例,右室特发性室速40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观察心室除极顺序及术后3d内心电图EMTV产生的相关性。结果(1)EMTV的产生与心室异常除极顺序有关,右室流出道室速RFCA后不出现EMTV;(2)左室特发性室速比右室特发性室速更易产生EMTV(P〈0.01);(3)EMTV的产生与术中消融的即时有效时间呈负相关,与其他的诱发条件无显著相关性;(4)不同部位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产生EMTV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宽度不同。结论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可出现EMTV,EMTV是一种心肌电生理特性,根据其特性可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T波改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房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例高血压合并初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降压治疗,治疗周期1年。观察2组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略低于对照组(14例,31.1%);治疗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4%),略低于对照组(5例,1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及ANP水平、减小LAD,有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疗效不佳时,加用硫酸镁治疗的作用。方法:101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硫酸镁组54例除常规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外,给予硫酸镁治疗;对照组47例除常规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外加用冻干丹参治疗。结果:给药2h内硫酸镁组心室率降止100次/min以下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性室上速患者在常规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外加用硫酸镁治疗可起到辅助和加强治疗效果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