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和比较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力。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其中亚急性期组患者14例(平均病程3.5个月),慢性期组患者16例(平均病程12.1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两组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的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2周共10个工作日。在接受CIMT治疗前和治疗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来评价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CIMT治疗前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亚急性期组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明显高于慢性期组患者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两组改善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急性期组患者和慢性期组患者在CIMT在治疗前、后UEFT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CIMT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上亚急性期组患者优于慢性期组患者(效应值ES:1.51:0.89)。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中均显现出较大的康复效力,尤其在亚急性期患者中显现出更大的康复效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用CIMT,即用休息位夹板和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限制使用,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每天强制性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6 h(其中1 h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任务指向性塑形训练,其它5 h在家属监督下使用患手),每周6 d,持续3周。对照组用神经发育疗法(NDT),每天在作业治疗室以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为主,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1 h,每周6 d,持续3周。2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患者WMFT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CIMT与ND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都有促进作用,都可提高患者ADL能力,但CIMT对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优于NDT。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进行6周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5~60 min,每周训练6次。4周后治疗组改用CIMT治疗2周,对照组治疗保持不变。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6周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比较。 结果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上肢、腕和手FMA、UEFT、STEF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随访期间的UEFT、STEF和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功能改善更显著,且疗效持续至随访期。 结论CIMT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的影响。 方法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用药基本相同,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运动疗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Vmin、Qmin、DR升高,CP与R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促进患者CVDI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5例,治疗组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进行CIMT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用Barthel指数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MT也适用于急性期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9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干预,主要包括神经促通技术、ADL训练及心理康复等。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康复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将87例脑卒中患者按康复介入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及对照组,早期康复组于脑卒中发病7~30 d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于脑卒中发病30~60 d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2组患者康复治疗措施基本一致,包括康复训练、中频电疗及针刺等。全部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偏瘫侧上肢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肩内旋肌、肘屈肌及屈腕肌张力水平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程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以早期康复组上肢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及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上肢痉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64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1例)和康复组(183例),康复组接受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床旁康复介入、恢复期在康复专科病房进行、后期定期康复家访指导;对照组未接受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仅予以康复指导,并定期随访。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1、3和6个月时,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上肢部分)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入组时,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肌肉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22.7%和23.5%;入组后6个月,对照组和康复组痉挛发生率分别为59.7%和43.2%,且对照组处于MAS 1+级和2级患者数量(50/181)明显高于康复组(25/183)。无论在哪个阶段,2组MAS 0级患者数量均占很大比例。入组后6个月,2组患者的MAS分布和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明显提高(P<0.01);入组后1、3和6个月时,康复组Fugl-Meyer评分分别为(24.71±19.80)、(39.83±19.50)和(48.87±18.25)分,对照组分别为(17.13±16.46)、(24.87±18.36)和(30.68±19.41)分,康复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 结论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有助于减轻脑出血后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迫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与强化治疗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住院患者30例,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TT组),强化治疗组(ITT组)和强迫性运动治疗组(CIMT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进行评定,分别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作业完成时间的变化。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ITT组及CIMT组作业完成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3组之间进行比较,ITT组与CIMT组治疗后功能评分较CTT组显著增加,作业完成时间显著缩短(P<0.05),ITT组与CIMT组之间功能评分及作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化治疗和强迫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康复均具有明显的疗效,强化治疗可以代替强迫性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患者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内,UEFT和STEF显现出微小改善(ES;0.11,0.13);接受2周CIMT治疗后,UEFT和STEF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ES:0.8,0.5)。结论 C1MT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CIMT介入可以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疗效。 方法将社区的脑卒中患者68例分为康复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仅接受一般的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正规的康复指导,采取家属及患者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 12周时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疗效。 结果2组在治疗6, 12周FMA和FCA评分均有提高,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社区康复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方法选取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每日2 h,每周训练5 d,连续10周。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训练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1 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时间不少于每日2 h,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和WMF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除拿大球、拿大方块和拿中方块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MF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与常规Bobath技术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相关治疗机制。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强制性运动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测上肢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测ADL能力。 结果治疗组患者WMFT、FMA、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应用,可促进和加快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M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MBI的增分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值、上肢FMA增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FMA增分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3周治疗,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40min运动想象治疗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对照组患者则接受40min康复宣教和60min任务导向训练,上述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运动活动日志-14项(MAL)中的患手使用频率(MAL-AOU)和患手动作完成质量(MAL-QOM)进行功能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分别为(38.61±5.86)分、( 80.55±7.25)分、 (2.55±0.45)分和(3.12±0.59)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31.87±6.31)分、(73.12±9.63)分、(1.78±0.71)分和(2.38±0.76)分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治疗作用优于单纯的任务导向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治疗组及综合康复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早期抗抑郁药物(氟西汀20 mg/d)治疗,其中运动治疗组还给予运动疗法,综合康复组则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S)、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综合康复组患者在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ADL能力方面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运动治疗组及对照组(均P<0.01)。 结论综合康复干预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Brunnstrom分期辅以相应康复治疗以及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90 d后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康复组治疗后FIM量表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FIM量表大部分指标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沐浴、浴盆或淋浴、上下楼梯、理解、社会交流、解决问题、记忆等分项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rt;0.05);康复组治疗后FIM量表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根据脑卒中患者不同Brunnstrom分期给予相应康复治疗,同时辅以认知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功能及认知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男性左室功能异常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103例老年男性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康复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危险因素管理、运动训练及心理治疗等。于治疗前及治疗28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周后发现康复组患者收缩压、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且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男性左室功能异常患者心脏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并且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此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0.
头针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头针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头针组、对照组 ,每组 2 0例。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评分法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针康组优于康复组、头针组 (P <0 .0 5)。结论头穴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