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9例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观察组79例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刀松解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统计2组近期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左椎动脉血液流速、右椎动脉血液流速、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内皮素-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 05),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 05)。结论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眩晕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率,并有助于调节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刃针对颈源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等分为刃针组和药物组。刃针组采用刃针疗法,3d治疗1次,共治疗15d。药物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每晚1次,共治疗15d。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对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进行评测,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刃针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0.0%(21/30),刃针组优于药物组(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刃针组和药物组患者的颈源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刃针组治疗后的眩晕、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和社会状况、总分评分均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加快(P<0.05),且刃针组快于药物组(P<0.05)。结论:刃针治疗能明显减轻颈源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针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推广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方法:将72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均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同时分别检查头颅多普勒(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主要症状和功能前后改善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疗程后,两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有明显改善,其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本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的同时,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了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A组,32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2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流速状态,在手法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对椎基底动脉的影响较穴位推拿明显,并可能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 0%和52. 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均明显加快(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人员选取132名符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分组应按照科学、合理、随机的标准,两组均有6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按照研究要求,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结果: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无差异;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对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改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晕眩症状,促进疾病的好转,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即分为中药热敷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中药热敷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热敷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5天。采用美国制造的(MARIZ.TC)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血流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热敷治疗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中药热敷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老年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检测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老年眩晕患者,利用德国EME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查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在60例中老年眩晕患者中TCD检测均以低流速为主,Vp(38cm/s,为主要探讨对象。结论:TCD具有准确、安全、无创性、可重复性强等特点,TCD仪频谱图像清晰而实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眩晕症状评分,同时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24.10±4.1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1.75±4.01)分及对照组的(14.54±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高流速及低流速患者治疗后VA及B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21-1323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所选104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第一次TCD检测,记录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经治疗3个疗程后再次记录平均血流速度。结果:通过针刺四神聪等治疗可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有所减慢,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有所增快。结论: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08年以来,笔者采用砭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进一步明确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笔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观测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头穴透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和分型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分为头穴透刺组和分型针刺组,每组30例.头穴透刺组穴取百会透前顶、率谷透曲鬓、玉枕透天柱,行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分型针刺组依据证型不同取相应腧穴,风阳上扰型取肝俞、行间等,痰浊上蒙型取阴陵泉、丰隆等,气血亏虚型取百会、血海等,肝肾阴虚型取肝俞、肾俞等,行针刺配合电针治疗.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症状及体征积分,并且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分型针刺组的83.3%(25/30)(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头穴透刺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MCA、ACA、PCA最高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且头穴透刺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采用头穴透刺疗法能明显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眩晕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改善伴随症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分型针刺组.  相似文献   

14.
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洲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09-409,421
目的 观察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VBI性眩晕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湿为治,眼针选脾区、胃区、上焦区,同时予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仅用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供血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眼针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6.
腹针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针治疗不同中医分型的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5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成气血亏虚组、肝肾阴亏组、痰湿阻滞组3组,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积分的改变情况与观察每个患者治疗前后TCD数值的改变。结果:观察3组患者的有效率,气血亏虚组最高、痰湿阻滞组最低,两组对比P〈0.05,具统计学意义;从积分的改变来看,3组组内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对比都具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前后TCD检测数据,发现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加快患者,治疗后血流明显减慢,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减慢的患者治疗后血流明显增加,治疗前后对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治疗不同中医分型的颈性眩晕都有效,尤以气血亏虚型为佳;腹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TCD变化。方法:90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每日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口服“愈风宁心滴丸”治疗,疗程2周,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与TCD变化。结果:治疗组在TCD改变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推拿治疗VBI眩晕安全有效,TCD可作为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针刺治疗,15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0.00%)。结论:针刺对本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牛晓亚  许有慧 《中医杂志》2011,52(16):1422-142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临床常见病证,颈椎骨质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椎-基底动脉发生改变,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以眩晕为主的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常有明显改变。其病机常与气虚血瘀,气机受阻有关。心脑欣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具有益气活血功效。我们应用心脑欣胶囊配合基础治疗观察其对  相似文献   

20.
王晶  孟智宏 《天津中医药》2012,29(4):406-40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黏度增高、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受刺激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症状为眩晕,可伴发呕吐、耳鸣、眼球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