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 5年 Cam pptll等首先提出 Q- T离散度 (QTd)的概念 ,它是体表 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 Q - T间期之差。1992年 Higham等研究证明 Q - Td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呈正相关 ,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 ,Q- Td显著增加者易患严重心律失常 [1 ]。索他洛尔 (sotalol)具有 、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征 [2 ]。本组测量了 32例心肌梗死 (MI)后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及 32例 MI后无 VT患者 Q- Td,并对前者应用索他洛尔治疗 VT用药前后的 Q- Td比较 ,探讨索他洛尔对 VT患者 Q - Td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6 4例 MI后患者 ,梗死时…  相似文献   

2.
Campbell等(1985)首先提出QT离散度(QTd)的概念,它是体现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Q-T间期之差,Zebel等[1]研究证明QTd与心肌复极离散度正相关,QTd能间接反映心肌复极均一性程度,血清钾浓度是影响心肌复极的重要因素,[2]近5年笔者共检测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明显增加已得到广泛证实,成功溶栓可使之降低。我院1998年共溶栓再通36例AMI病人,其中12例溶栓再通后低血压状态病人的QTd明显增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前 ,人们一直认为心电图上各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系伪差所致 ,未予重视。直到 1985年Campbell等[1] 发现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有一定的规律性 ,遂提出了QT离散度 (简称QTd)概念。 1990年由Day等[2 ] 首先证实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十余年来 ,QTd的研究得以重视 ,QTd的应用已涉及到许多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1 概念QT间期离散度是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 (QTmax)与最小QT间期 (QTmin)之差[1] ,即 :QTd =QTmax -QTmin。2 测量2 1 QT间期测量 测量QT间期首…  相似文献   

5.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区域性变化程序,这种差异命名为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多年研究显示QTd增加可作为增加估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敏感的无创性方法。近年来我们观察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QTcd的影响,并与索他洛尔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52例。均经心电图(ECG)和Holter确诊,主要是警报性室性心律失常[连发室性早搏(室早)、频发多源室早、RonT现  相似文献   

6.
谢春风  陈启阳 《贵州医药》1995,19(5):269-269
我科于1992年6月~1994年4月共作VLP84例,其中阳性检出率为32.14%,我们测定分析了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受检测的84例均为住院患者,冠心病50例,室性心律失常12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晕厥原因待查5例,心肌炎3例,高心病2例,肺心病2例,风心病2例,心包炎、二失瓣脱垂各1例。84例中男26例,女26例,年龄18~90(59±13.1)岁。1.2方法1.2.1常规心电图除T.U波分界不清的导联外测定每一导联的QT间期,从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减去最短的QT间期,即得QTd。84例病人均未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50例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与QTcd值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患者透析后QTd及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增大(P<0.05);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及透析后QTd、QTcd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结论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在透析后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对QT间期离散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54例 ,其中38例溶栓成功。我们对溶栓成功的38例均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的变化。结果 :38例溶栓成功的病例 ,溶栓前QTd为79 13±34 58ms ,溶栓成功后为30 26±18 26ms ,溶栓前后QTd比较P<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成功后 ,QTd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QT间期离散度(QTd)在1985年提出后,许多人认为它反映心室复极时间区域性差异,但对测量方法多认为50mm/s优于25mm/s,我们运用普通心电图机分别在25mm/s与50mm/s同时记录同一病人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计算QTd,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各组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479例ACS患者为观察对象,测量每例患者入院后第一份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QT间期、QTd和QTcd显著大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P<0.01);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的QT间期和QTcd显著大于UA组(P<0.05)。结论:QT间期、QTcd可作为ACS患者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与100例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检测其常规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并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组的QTd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大,分别为(35.33±17.69)ms和(15.63±12.71)ms(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的缺血、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导致心室肌复极不均匀,在心电图的不同导联上表现为QT间期的变异程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区域性变化程度,这种差异命名为QT离散度(QTd),近年研究显示QTd增加可作为估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敏感的无创性方法。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可能转变成室颤发生猝死,测量QTd可较全面地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变化,本文观察目的是明确QTd与充血性心衰患者猝死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选择1995~1999年住院的充血性心衰患者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5~68岁。入选条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和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6511型心电图机以25mm/s速度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医师测定Q-T间期、QRS波群、R—R间期,选T波清楚的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按以下公式计算:Q-Td=Q-Tmax-Q-Tmin。Q-Td正常值为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QT间期离散度 (QTd)及JT间期离散度 (JTd)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我们将6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分为2组 :再通组42例 ,未通组22例。测定和计算溶栓前及溶栓后2、8、24、48小时和1周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及JTd并比较它们的变化。结果 :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JTd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5)。溶栓后 ,再通组与未通组各对应时间相比 ,有显著差异 (P<0 01)。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d、JTd明显缩短 ,QTd、JTd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研究儿童标准12导联T波峰末间期。方法对150例健康儿童(男女各75例),年龄2~18岁,平均(10.48±3.38)岁,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RR间期、Q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并计算T波峰末间期/QT间期。结果 T波峰末间期有导联差异,不同导联T波峰末间期值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波峰末间期值在V3导联最长,在Ⅲ导联最短。结论在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T波峰末间期依导联不同而不同,在V3导联最长。  相似文献   

16.
陈华伟  张龙久 《贵州医药》2003,27(6):530-53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反映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死因。本文通过选择我院1992年12月至2002年6月收住的85例AMI患者,对QTd及JTd进行对比测量研究,旨在探讨AMI与QTd、JTd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病人组 AMI患者85例,其中存活62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1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的QTd的差异,以探讨QTd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 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将患平均分成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组64例,对照组64例。使用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检查。人工分规测量QT间期和QTd。结果 有室早的QTd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差异(P<0.01)且QTd与QT间期无相关关系(r=0.15)。结论 QTd是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简单而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武昌  吴蓉 《贵州医药》2000,24(10):609-610
近年的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是识别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敏感指标,对预测原发性室颤(Af)有高度准确性[1].本实验对47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以了解其室性心律失常(VA)情况并测定QTd,旨在探讨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QTd改变及与VA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彭晓云 《安徽医药》2014,(6):1141-1143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并经过M型超声心动图确定有左室肥厚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比索洛尔口服治疗,2.5 mg·d-1开始,根据病情每周调整一次服药量,达到最大耐受量10 mg·d-1为止,疗程为8周。通过测量治疗前后心电图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 peak-end interval,Tp-e间期)和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采用心律失常Lown分级标准评价心室跨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p-e间期、QTd及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p-e间期和QTd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治疗组Tp-e间期和QT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结论比索洛尔可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室跨壁离散度,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  相似文献   

20.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这种区域性的复极不均匀代表心室电活动的不稳定性.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它被认为是一项很有价值的预测心律失常发生及其危险程度的心电图指标[1-4].作为对心脏电生理状态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QTd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学者的重视.而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与QTd之间的关系则是把QTd研究进一步用于临床的新课题.本文收集了我院2000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128例经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接受口服胺碘酮(乙胺碘呋酮,amiodarone)治疗的临床资料,以分析胺碘酮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与QTmax、QTcmax、QTd、QTc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