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拴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分别序贯进行内镜下套扎、硬化荆注射、组织黏合剂栓塞及部分脾栓塞治疗;对照组34例,单纯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组织黏合剂栓塞治疗;比较术后急诊止血率,曲张静脉消失牵、曲张静脉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4%,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2.3%,76.5%,曲张静脉复发率分别为11.5%,4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拴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胃镜下胃底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GVS)联合食管曲张静脉套扎(EVL)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且曾经和/或近期破裂出血的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仅给予EVL治疗,观察组进行GVS联合EVL治疗,治疗后1、3、6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疗效。结果1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P=0.64);3、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379及6.63,P分别为0.017及0.012)。观察组胃底静脉曲张在3次随访中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胃镜下GVS联合EVL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确切,降低近期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3例肝硬化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2例,采用垂体后叶素60u,硝酸异山梨酯10mg加入10%GS500ml。中持续静滴(0.2~0.4u/min),对照组4l例,采用垂体后叶素60u加入10%GS500ml,中持续静滴(0.2~0.4u/min),所有病例均予以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39/42),对照组为75.6%(31/4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止血时间治疗组为(11.7±0.3)h,显著短于对照组(15.3±0.50)h。【结论】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显著提高止血率,缩短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4.
晋琼玉  吴攀  徐泽燕  肖凌 《华西医学》2012,(8):1129-1132
目的观察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药物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8月56例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行胃镜下套扎术联合生长抑素、泮托拉唑;联合治疗组行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生长抑素、泮托拉唑、普萘洛尔等药物治疗。观察所有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3、6、12、18个月后随访,两组近期再出血率、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曲张静脉消失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近期再出血及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药物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健脾柔肝化瘀汤联合盐酸普萘洛尔片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盐酸普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柔肝化瘀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Grade分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治疗6个月后Vsv、Qpv、Qsv水平显著降低,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程度明显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健脾柔肝化瘀汤联合盐酸普萘洛尔片治疗,疗效显著,并可有效改善食管静脉血流,减轻静脉曲张程度,减少消化道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根治性治疗联合β-受体拮抗剂心得安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菏泽市立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04例,根据患者意愿及之后的随访资料将其分为3组:A组(内镜下根治治疗+心得安序贯治疗组)即根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行内镜下治疗,直至曲张静脉消失或不能再行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结束后开始序贯口服心得安行降低门脉压治疗;B组(内镜下根治治疗组)未服用心得安;C组(心得安治疗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为3年,分别记录静脉曲张消除例数、近期出血、远期出血例数及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 3种治疗方案中近期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4.6%、5.5%,均P0.05)。根治性治疗的静脉曲张消除率A、B组均显著高于C组(90.9%、87.5%比33.3%,均P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比87.5%,P0.05)。在远期再出血率方面,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根治治疗A、B组均显著低于C组(22.7%、35.0%比74.0%,均P0.05),但A组远期再出血率最低。结论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根治性治疗联合序贯心得安疗法在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静脉曲张消除率及远期出血率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联合5-单硝酸异山梨酯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普萘洛尔组14例,5-单硝酸异山梨酯组14例,普萘洛尔与5-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组14例。分别给上述3组普萘洛尔10 mg/次,3次/d,口服;5-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次,1次/d,口服;普萘洛尔10 mg/次,3次/d,5-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次,1次/d,口服;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普萘洛尔组,联合组2组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量均显著下降(P<0.05),5-单硝酸异山梨酯组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优于普萘洛尔组(P<0.05)。结论:普萘洛尔联合5-单硝酸异山梨酯更有效降低门静脉血流量,具有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盐酸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我院6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次日加服盐酸普萘洛尔。随访1年,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随访1年,无病例脱落,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12%(32/34)高于对照组76. 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2. 94%(1/34)低于对照食管静脉组23. 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肝硬化曲张首次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盐酸普萘洛尔治疗,疗效显著,且再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胃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比较胃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硬化剂注射治疗、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95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分成3组。32例患者给予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31例患者给予硬化剂治疗;32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3组患者急诊止血率、近期出血率、远期再出血率、曲张静脉消失率及曲张静脉复发率。结果联合组、硬化剂组及药物组急诊止血率分别为93.8%、90.3%和68.8%;联合组、硬化剂组及药物组近期出血率分别为6.3%、9.7%和46.9%;联合组、硬化剂组及药物组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0.6%、83.9%和1.9%;联合组、硬化组与药物组急诊止血率、近期出血率、曲张静脉消失率差异有显著性。联合组、硬化剂组及药物组远期出血率分别为9.4%、59.4%和31.3%;联合组、硬化剂组及药物组曲张静脉复发率分别为18.8%、45.2%和87.5%;联合组与硬化组、药物组远期出血率、曲张静脉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胃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胃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胃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硬化剂注射治疗、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95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分成三组。32例患者给予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31例患者给予硬化剂治疗,32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急诊止血率,近期出血率、远期再出血率、曲张静脉消失率、曲张静脉复发率。结果:联合组、硬化剂组、药物组急诊止血率分别为93.8%、90.3%、68.8%;联合组、硬化剂组、药物组近期出血率分别为6.3%、9.7%、46.9%;联合组、硬化剂组、药物组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0.6%、83.9%、1.9%;联合组、硬化组与药物组急诊止血率、近期出血率、曲张静脉消失率有显著差异。联合组、硬化剂组、药物组远期出血率分别为9.4%、59.4%、31.3%;联合组、硬化剂组、药物组曲张静脉复发率分别为18.8%、45.2%、87.5%;联合组与硬化组、药物组远期出血率、曲张静脉复发率有显著差异。结论:胃镜下硬化剂注射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早期夹闭手术患者再次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68例行早期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患者实行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再次出血情况.记录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以及肺部感染病例数.出院时按格拉斯哥(GOS)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79.1%患者恢复良好,对照组为63.4%,2组差异显著;观察组严重残疾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降低了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早期夹闭手术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高秋霞  赵洁  林赛穆 《全科护理》2014,(21):1923-1924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患有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病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人经不同护理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临床上诊断明确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患者100倒,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仅一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用有特别疗效的中药方剂。经过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种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54.0%,组间疗效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纤维化指标变化和腹部超声下影像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有效办法,经济实用,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硬化合并感染的状况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 以157例肝硬化患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41例合并各种院内外感染,感染发生率26.11%,医院感染率为12.10%,老年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6.1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9.47%);本组肝硬化患的总死亡率为15.92%,合并感染的死亡率(39.0%),明显高于无合并感染(7.75%),多系统感染死亡率(57.14%)明显高于单一系统感染(14.70%)合并感染的老年患死亡率(29.41%)低于非老年组(45.83%)。结论 肝硬化患易并发各种感染,是造成病情恶化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32)P-玻璃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2)p-玻璃微球(~(32)P-GMS)综合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1995年6月~1999年6月,3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分为2组,第一组16例,系~(32)P-GMS综合化疗栓塞组,首先注入~(32)P-GMS超液化碘油悬浮液,然后注入3联化疗药,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第二组16例,系单纯化疗栓塞组。结果:~(32)P-GMS综合化疗栓塞组16例中,9例肿瘤缩小大于50%,6例AFP降至正常,12例生存超过24个月,肿瘤缩小率及AFP下降率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32)P-GMS综合组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7.5%、81.0%、75.5%,而单纯化疗栓塞组分别为56%、31%、18.7%,统计学处理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32)p-GMS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可行的内放射性核素之一,采用~(32)P-GMS综合化疗栓塞是提高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食道吻合器在门静脉高压症(PHT)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肝硬化手术患者158例,按照是否应用食道吻合器分为联合断流组(应用食道吻合器)和常规断流组(未应用食道吻合器),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食道静脉消除率,术后再出血率、进食时间、抗生素应用、切口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后再出血率联合组为3.45%(3/87),常规组25.35%(18/71);食道静脉消除率联合组为91.95%,常规组为77.46%;抗生素应用时间联合组为7.11天,常规组为6.93天。结论 食道吻合器操作简单,能提高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彻底性,临床初步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血清蛋白电泳对肝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含量,及血清蛋白电泳分析,以探讨上述指标联合应用对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乙型肝炎患者420例(汉族220例,维族200例),诊断为急性肝炎组79例、慢性肝炎组164例、重型肝炎组81例、肝炎肝硬化组96例为实验组。以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汉族50例,维族50例)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分析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P、ALB、白蛋白、球蛋白A、G值。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结果各实验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平均值较对照组均有所升高。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HA、LN、PCⅢ、Ⅳ-C平均值较急性肝炎组明显升高(P〈0.05);各实验组患者ALB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TP、ALB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各实验组患者除α2结果较正常对照组低外,其他平均值均较对照组均有所升高。且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β、γ平均值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综合分析血清肝纤维化指标、TP、ALB水平及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对乙肝患者肝病进展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s)肝移植对肝硬化模型猪并发心电生理和心电图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湖北白猪(3~4月龄)60头,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头)普食喂养;实验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建立猪肝硬化动物模型(48头)。自体BMSCs采集、分离与移植;在BMSCs肝移植前后对肝硬化模型猪进行心电图检测。结果①模型猪肝脏超声体积缩小、呈结节样改变,肉眼观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镜下观假小叶形成,判定猪肝硬化动物模型制作成功;②48例肝硬化模型猪BMSCs肝移植前出现心电图异常27例(56.25%),其中异常心电图以长QTc间期发生率37.03%(10例)为最高;③BMSCs肝移植后12周,心电图异常14例(占29.17%),长QTc间期发生率4例次(占28.57%)。结论肝硬化模型猪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QTc间期延长,且随肝损害严重程度加重而延长;BMSCs肝移植后,心电图异常率以及长QTc间期发生率明显下降,心电生理得到改善;BMSCs肝移植本身可诱发肝硬化模型猪出现暂短心电生理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在腹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3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行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腹腔积液,对照组62例予传统腹腔穿刺抽液,治疗3d后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体重下降,腹围减小,24h尿量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增高,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K^+,Na^+,Cl^-等电解质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缓解率97%,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较腹腔穿刺抽液治疗腹腔积液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创伤少、不易感染、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肝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即出现肝性脑病的病例数占本组总病例数的比率。结果干预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肝性脑病有多种诱发因素,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或避免肝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