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病理检验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 )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肾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 HBV‐GN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HBV‐GN病理以膜性肾病多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占44.3%,慢性肾衰竭占10.0%。“满堂亮”阳性率(免疫荧光病理检验 IgG、IgA、IgM、C1q和C3均阳性)占40.0%(其中膜性肾病占25.7%)。肾组织单项HBsAg沉积为最多见,达65.7%;而单项 HBcAg沉积相对少见。结论肾组织HBV抗原沉积现象可以出现在血清HBV标志物阴性或仅HBsAb阳性的患者,提示应重视肾组织HBV抗原免疫荧光病理检测的敏感性及做多种HBV抗原检测,从而降低HBV‐GN的漏诊率,对早期诊断 HBV‐GN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4例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阶段分为慢性肝衰竭(CLF)组35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组29例,两组均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法(Q-PCR)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V-DNA水平,并比较两组的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ACLF组中的HBsAg与HBV-DNA水平以及CD4+、CD8+均高于C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可通过分析患者血清中的HBsAg与HBV-DNA水平的表达情况,掌握不同病程阶段HBV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为病症的预防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利君 《新药与临床》1997,16(6):359-36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临床上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其次为肾小球肾炎,其临床可似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或肾病型肾炎。少数尚可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单纯性蛋白尿,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病程较迁延。对该病的治疗目前多数不主张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泼尼松,曾有人应用胸腺提取物及阿糖腺苷治疗该病,90年代重点应用α干扰素治疗,该药(国产)的特点是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临床病理特点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BV-G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经肾穿刺证实的HBV-GN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及病毒血清学分析。结果:36例HBV-GN患者平均年龄(36±13)岁,男女之比为1.25:1,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者10例,HBsAg、抗-HBe和抗-HBc(+)者5例,抗-HBs、抗-HBe、抗-HBc(+)者8例,一项或两项抗体阳性者13例。17例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7.3%),12例表现为慢性肾炎(33.3%),7例无症状尿检异常(19.4%)。膜性肾病19例(52.8%),膜增生性肾炎4例(11.1%),系膜增生性肾炎13例(36.1%)。结论:HBV-GN男女比例相当,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为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为主。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碧青  陈建 《中国医药》2006,1(7):446-44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多种多样的肝外病变,肾小球肾炎是常发生在HBV感染后的一种疾病。自1971年Combes等首次报道1例HBV感染导致的膜性肾病后,HBV与肾小球肾炎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已被近年来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免疫学资料所证实。据报道,全世界约有3.5亿人口感染HBV,大部分为慢性病毒携带者。HBV感染的流行率在世界各地分布不一,欧洲、北美HBV携带率较低为0.1%-1.0%,而亚洲、非洲各国可高达10%-20%。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1年Combes等首先报道1例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复合物(IC)肾炎以来,HB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79年以来我国有关学者对两者的关系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89-10在北京召开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上,正式将其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B irus ssociated lomerulonephritis,HBV-GN),简称乙肝肾炎。近年来随着对HBV-GN认识的逐渐深入,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均有了较大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临床上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其次为肾小球肾炎,其临床可似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或肾病型肾炎。少数尚可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单纯性蛋白尿,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病程较迁延。对该病的治疗目前多数不主张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泼尼松,曾有人应用胸腺提取物及阿糖腺苷治疗该病,90年代重点应用α干扰素治疗。该药(国产)的特点是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1971年Combes等首先描述了第一例病人。该患者具有持续HBsAg抗原血症,其后发生了膜性肾病并在肾活检切片上发现了HBsAg。作者认为HB- sAg可能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参与了肾炎发病, 从此引起了对本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肾小球病变的关系,以及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理。方法 对20例血清HBsAg阳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肾穿刺标本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 14例肾穿刺标本行免疫荧光检查HBsAg颗粒状沉积在毛细血管襻及系膜区,其中12例为膜性肾病,2例为微小病变型肾炎。结论 乙型为病毒感染可引起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膜性肾病。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α-干扰素治疗后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经α-干扰素治疗的临床病理变化。方法32例HBV相关性肾炎给予α-干扰素100~300万U,肌肉注射,6个月为一疗程,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浓度,24h尿蛋白定量及肾组织乙肝抗原、HBV-DNA、IgG、IgM、IgA阳性率。结果α-干扰素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升高、尿蛋白定量下降;肾组织乙肝抗原、HBV-DNA、IgA、IgM、IgG阳性率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经α-干扰素治疗后临床病理有较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肖枫林  周春华 《中国医药》2012,7(7):836-83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疗效.方法 分析经肾活检确诊的21例HBV-GN患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检测乙型肝炎五项(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24h尿蛋白定量,免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中HBsAg和HBcAg,采用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或来氟米特或环孢素治疗并评定疗效.结果 21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为6:1;8例(38.1%)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5%(2例);肾脏病理类型:膜性肾病8例(38.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例(28.6%),IgA肾病4例(19.0%),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3例(14.3%).肾组织HBsAg阳性、HBc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4%(15例)、85.7%(18例).7例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的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1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 18/21).结论 HBV-GN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为主,激素联合来氟米特在HBV-GN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世杰  宋晓杰  王利军  裴旭东 《安徽医药》2022,26(10):2086-2089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 A(IgA)肾病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 -17(IL-17)、白细胞介素 -18(IL-18)表达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6年 3月至 2019年 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 224例 IgA肾病病人,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67例作为感染组,未感染病人 157例作为未感染组。另选取无肾脏疾病的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 67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不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载量病人、乙肝表面抗原( HBeAg)阴性及阳性病人血清 IL-17、IL-18水平,分析血清 IL-17、IL-18对 IgA肾病病人 HBV感染的诊断价值及与 HBV-DNA载量、肝功能[谷草转氨酶( AST)、谷丙转氨酶( ALT)]相关性。结果三组血清 IL-17、IL-18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未感染组 IL-17(12.68±2.13)ng/L、IL-18(360.3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变化与HB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HBV DNA含量高低分为A(〈103拷贝/ml)、B(103∽105拷贝/ml)、C(106∽108拷贝/ml)3组,分别检测3组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含量。结果 A组的HBeAg为(3.971±14.47)S/CO,B组为(446.7±785.8)S/C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抗-HBe、HBeAg、HBsAg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BeAg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抗-HBs、抗-H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M阳性标本中抗-HBs、抗-HBc与HBsAg含量与HBV DNA无相关性,抗-HBe与HBV DNA呈负相关,HBeAg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对于传染性评价、乙型肝炎诊治及疗效观察均具有指导意义;定量检测HBV M虽在HBV复制程度的判断及传染性评价方面无明显价值,但可为乙型肝炎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乃玲  韦玉芳  赵文海  曾凡荣  刘丽 《江苏医药》2006,32(7):625-627,i000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阴性而有病毒复制者的产生原因。方法 65例肝活检患者中16例血清HBVM(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2次以上检测全部阴性。6例血清ALT水平多次检测正常,结合病史诊断为HBV携带者;8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2例为肝硬化。结果 6例HBV携带者中4例病毒负荷10^4~10^5 copies/ml,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为G1、S1 8例慢性肝炎中4例血清病毒〉10^5~10^6 copies/ml,2例肝硬化者低于10^4 copies/ml。免疫组化肝组织所见有HBsAg或/和HBcAg表达。结论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可能有多种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HBV-DNA定量和HBV-M模式对我院3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大三阳检出率(96.1%)最高,其次为小三阳检出率(77.9%),再次为HBsAg(+)HBcAb(+)(63.9%).大三阳的检出率与HBV-DNA的含量同其他HBV-M模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BV-DNA和HBV-M模式的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早期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 PCR)方法定量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的数量及探讨其与 HBV标志物 (HBV M)表现模式的关系 ,以指导临床。方法 共 2 4 4份临床血清标本 ,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 PCR分析系统 ,HBV M采用 EL ISA法。结果 经 FQ- PCR检测 ,99例 HBs Ag(+) / HBe Ag(+) / HBc Ab(+)的标本 ,其血清标本 HBV DNA亦全部阳性 ,平均 HBV DNA拷贝数为 1.82× 10 7copies/ ml;96例 HBs Ag (+) / HBe Ab (+) / HBc Ab (+)的标本 ,其 HBV DNA检出率为 6 6 .7% (6 4例 ) ,平均拷贝数为 1.82× 10 4 copies/ m l;11例 HBs Ag (+) / HBc Ab (+)的标本其 HBV DNA检出率为 6 3.6 % (7例 ) ,平均拷贝数为 7.94× 10 4 copies/ ml。结论 血清 HBV DNA水平与 HBV M表现模式有关 ,HBs Ag (+) / HBe Ag (+) / HBc Ab (+)的标本 HBV DHA值显著高于 HBs Ag (+) / HBe Ab (+) / HBc Ab (+)的标本和 HBs Ag (+) / HBc Ab (+)的标本 ,提示 HBs Ag与 HBe Ag的存在影响 HBV DNA水平。 FQ- PCR能实现准确定量 ,可以检测 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 ,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考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和病毒载量(HBV-DNA),探讨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LP与HBV-DNA的关系,观察HBV-LP用于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HBV-LP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抗病毒治疗有效组患者HBV-DNA和HBV-LP下降趋势一致;抗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HBV-DNA始终没有出现阴转,HBV-LP的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抗病毒治疗效果反复组患者HBV-LP的含量维持较高水平或变化不明显,HBV-DNA则出现暂时阴转.结论 动态监测HBV-LP的含量可用于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PreS1-Ag在HBsAg(+)、HBeAg(+)、HBcAb(+)组和HBsAg(+)、HBeAg(+)组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87.3%和80.0%;在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及HBsAg(+)组的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47.5%、63.9%和25.0%;PreS1-Ag在HBeAg(+)组的阳性率为86.2%,明显高于在HBeAg(-)组的52.1%(χ2=21.33,P<0.01);3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61.9%,HBeAg阳性率为28.7%(χ2=73.098,P<0.01)。结论 PreS1-Ag能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且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