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切割吻合器腹腔镜脾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于1991年在澳大利亚里斯本皇家医院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以来[1],1994年国内胡三元等[2]、仇明等[3]也相继开展了LS。由于LS较传统开腹脾切除术更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和美容的优点,得到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欢迎。但是脾脏血运丰富,质地脆弱易破,出血难以控制,手术操作难度和风险系数大,技术要求高,使LS在临床上尚难以广泛开展。超声刀和腔内切割吻合器(如Endo-GIA)的出现,使LS的安全性有了质的飞跃,术中出血量和中转手术率明显下降,手术时间也缩短,因此国内外大多数术…  相似文献   

2.
64排CTA对于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脏64排CTA对于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价值,以及处理脾蒂的理想方法.方法 该组研究共回顾29例腔镜脾切除术病人,术前行脾脏64排CTA检查,结合术前影像和术中腔镜下观察结果,评估CTA的参考价值和选择脾蒂处理方法.结果 29例病人术前64排CTA均可清晰显示脾门解剖.LS无中转开腹,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其中20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9例病人脾蒂用内镜下切割吻合器(Endo-GIA)切割关闭.结论 脾脏64排CTA能够提供清晰的脾门区解剖信息,有利于腔镜脾切除术中脾蒂处理的决策.从影像学和实际手术效果上看,二级脾蒂离断法腔镜脾切除术是一种可供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脾切除术100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8年多来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经验,探讨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从1996年4月至2004年11月连续进行了100例15,94例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6例为其它脾疾病,其中34例为巨脾。结果 100例15全部完成,1例术后5h需作小切口开腹止血,2例术后需再次腹腔镜探查和清除脾窝积血。平均手术时间2.3h,平均失血160ml。平均术后住院6d。结论 15安全、有效、切实可行,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或其它脾疾病。  相似文献   

4.
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附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4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在开展16例前入路LS的基础上,采用后外侧入路完成37例LS,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LS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因套圈套扎脾蒂失败,遂扩大切口将脾脏提至腹壁按常规手术处理脾蒂外,其余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切除脾脏长径7~18cm,7例病人发现副脾(18.9%)。术后切口感染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3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0ml,平均术后住院5.5d。结论后外侧入路有利于LS操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7月~2005年12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21例,脾囊肿1例,采用4孔法,无损伤钳靠近脾脏夹住脾结肠韧带并抬起脾脏,分离、切断脾周韧带。无损伤钳在距脾门3~5cm处钳夹脾蒂,以控制术中出血。超声刀切开脾蒂浆膜,自下而上沿脾脏逐支分离脾动、静脉的二级分支,Hem-o-lok结扎夹结扎2道,在两结扎夹之间用超声刀离断,切除脾脏。自扩大的trocar切口在自制的标本袋内搅碎脾脏并取出。结果22例均完成LS,手术时间75~180min,平均117min;术中出血量20~280ml,平均87ml。术后1~2d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术后住院5~11d,平均5.6d。1例切口皮下血肿,1例皮下气肿。22例随访1.5~52个月,平均19.3月,无并发症。结论二级脾蒂离断法行LS,安全可靠,无须切割闭合器,手术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6.
庄光雄  强勇 《腹部外科》2010,23(1):30-31
目的探讨成功施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技巧。方法对29例行L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LS成功,中转开腹1例。手术时间为130~380min,平均为180min。术中出血量为80~2000ml,平均为600ml。术后住院时间为2~12d,平均为7d。结论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LS安全可靠,无须切割闭合器,手术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在脾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脾切除术治疗血液病始于19世纪末期,1887年Spencer首次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病人行开腹脾切除术,因手术创伤过大,未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介入脾脏外科始于1991年,Delaitre等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脾切除术(1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很快得到推广,有关LS的报道也日益增多。许红兵等于1994年报道了我国较早的LS。目前腹腔镜已涉足脾脏外科的各个领域,除LS外,还包括腹腔镜保脾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可行性。方法我院1999年6月-2005年12月行LS32例,超声刀游离脾周韧带,血管切割缝合器离断脾蒂,脾脏装入塑料袋剪碎取出。结果LS成功29例,手术时间60-27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30-1000ml,平均230ml。术后住院3—7d,平均5d,无术后并发症。3例中转开腹,1例为脾蒂出血,1例为胃短血管出血,1例为脾周围炎粘连紧密出血。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18例血小板恢复正常,4例术后无升高。2例溶血性贫血术后血红蛋白升高。4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者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尤其适合于血液系统疾病中须行脾切除者及脾脏本身病变者。  相似文献   

9.
��ǻ��Ƣ�г���43������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腹腔镜辅助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splenectomy,LAS)的优缺点。方法1994~2003年共实施脾切除术43例,其中采用LAS行脾切除术13例,完全在腹腔镜下行脾切除术30例,切除副牌6例,4例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LS术后切口感染1例,并发DIC 1例,平均手术时间160min,术中失血平均120mL,术后平均住院5.4d。LAS平均手术时间132min,术中平均失血90mL,术后平均住院8.6d。结论LS和LAS均安全可行,LAS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但病人住院时间长。LS费时费事,术中出血多。  相似文献   

10.
与开腹脾切除术(OS)相比,腹腔镜脾切除术(LS)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微创手术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正常大小脾脏或稍大脾脏的切除。随着临床LS的广泛应用,其适应证也拓展至巨脾的切除,但当前针对巨脾能否成功实施LS的大小极限与手术指征的选择尚存在较大争议。故此,建议将我国脾肿大“三度法”修改为“四度法”,以期指导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睥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腹腔镜睥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107例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例腹腔镜副脾切除术及2例腹腔镜睥囊肿开窗术。病例构成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55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33例,地中海贫血(mediterranean anemia,MA)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5例,脾囊肿3例,脾脓肿1例,脾血管瘤3例,牌淋巴管瘤2例,副脾2例,脾破裂1例。结果:108例手术成功,1例因术中脾下极血管出血中转开腹,1例因术后操作孔肌层动脉出血二次手术。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急诊行LS;3例脾囊肿患者中2例行开窗术,另1例囊肿较大,行LS。手术时间1—5h,平均2,5h。手术失血20~3000ml,平均200ml。术后排气时间为48~72h,术后平均住院5d。结论:对于部分血液病及脾脏本身病变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腹腔镜脾脏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作者对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获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疗效。方法头高左侧高位,常规四孔法。超声刀分离脾结肠韧带、脾胃韧带、脾肾韧带及脾膈韧带,其内血管用钛夹或Hem-o-lok结扎夹夹闭。内镜血管切割闭合器(Endo-Cutter)闭合切断脾蒂;或沿脾脏逐-分离、结扎、剪断脾动、静脉的分支,或分离出脾下极动脉和脾动静脉主干,7号丝线分别结扎,血管夹夹闭,逐-结扎、剪断其分支。脾脏放入标本袋,经扩大的trocar切口提出标本袋边,脾脏于标本袋内搅碎后取出。结果2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26例完成LS,手术时间75~230min,平均121min;术中出血量20~350ml,平均89ml。5例发现副脾并切除。术后1~2d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术后住院4~11d,平均5.3d。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皮下血肿,1例皮下气肿。26例LS随访2.5~62个月,平均20、5月,18例(69.2%)有效,4例(15.4%)部分有效,4例(15.4%)无效。结论LS治疗ITP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微创外科技术在脾脏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世纪初期,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开始应用于临床,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其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仅用于一些严重的、顽固性疾病患者。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腹腔镜手术在临床推广应用以来,各种腹腔镜手术的数量迅速增多,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也很快开展起来。1991年Delaitre等完成了首例LS,此后该项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随后国内许红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应用。方法:我们2001年至2008年共实施LS63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42例,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功能亢进11例,白血病5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0min,术中平均失血120ml,术后出血1例,每天约20ml,保守治疗12d后痊愈;术后胃漏1例,手术缝合及引流后痊愈。术后平均住院6d。结论:LS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痛苦轻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脾脏体积正常至中度增大的有切脾指征的各类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治疗非外伤性脾肿大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因非外伤性脾肿大而进行脾切除的患者40例,其中22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为腹腔镜(LS)组,18例行传统开腹的脾切除术作为开腹组(OS),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S组中2例(9.1%)患者因术中出血而中转开腹,6例患者于腔镜下同时行门奇静脉断流术,4例患者于腔镜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OS组中7例患者同时行门奇静脉断流术,3例患者同时行胆囊切除术。两组患者的脾重量、体积以及长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OS组,但LS组术中失血量和术中输血的例数均也少于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LS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6±1.8(d),小于OS组的10.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LS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8.2%,要低于OS组的38.9%(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非外伤性脾肿大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法国Delaitre首先报道了腹腔镜脾切除术(LS),此外美国Tul man、Carroll和日本Hashizume也被认为是开展LS的先驱。随后英国Akle、加拿大Poulin和德国Zoring也开展了LS。1992年苏格兰Cushieri描述了LS的技术要点,加拿大Poulin则阐述了LS的解剖学基础。很快LS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1]。一、手术适应证应用脾切除治疗某些血液病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其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绝大多数。同样自从1991年开始报道LS以来,LS也主要用于ITP等血液疾病[2]。早期LS主要限于脾体积正常至中…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脾切除术十年经验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10年来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经验,探讨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从1996年4月至2006年3月连续进行了135例LS,119例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16例为其他脾疾病,其中48例为巨脾.结果 135例LS中因出血转行开腹脾切除术3例(2.2%),1例术后5 h需作小切口开腹止血,3例术后8~18 h需再次腹腔镜探查和清除脾窝积血.平均手术时间2.3 h,平均失血160 ml,平均术后住院6.5 d.结论 LS安全、有效、切实可行,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或其他脾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eopic splenectomy,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因非创伤性脾相关疾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LS(LS组),25例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SS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LS组中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手术。L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显著优于OS组(P〈0.05),手术时间稍长于OS组。L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术中切除副脾3例;OS组发生并发症9例.术中切除副脾4例。术后随访5—48个月,平均(22.0±10.4)个月,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自1991年Delaitre等报道首例电视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video splenctomy,LS)以来,LS逐渐凸显其优势,并应用于门脉高压症即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开展腹腔镜脾切除联合应用LigaSure钳电凝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随访1~2年,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