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现代医学提出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血管单元机制。针刺以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原则,具有多靶点、多环节作用的优势,对该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已有研究表明,针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主要成分及整体都有显著作用。本文分别从针刺对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及神经血管单元整体等5个方面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针刺治疗本病在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均有调节作用,在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笔者通过整理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对该病进行研究与防治已成为当前焦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其机理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现将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针刺对本病有显著疗效.随着针刺在脑病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机理方面的实验研究也日益深化,多见于针刺能调节能量代谢和改善脑微循环,拮抗自由基损伤,调整血脂异常,诱导保护性基因表达,干预损伤级联反应的发生等方面.现将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姚嘉永  邹伟 《针刺研究》2022,(4):354-361+368
针刺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对缺血性脑卒中(IS)进行干预和治疗。针刺治疗IS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调节神经递质活动、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凋亡和自噬、抑制炎性反应等方面。本文对针刺治疗IS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针刺治疗I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刺疗法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有效性已得到认可,但对其作用机制却有不同认识。近年来,AIS的治疗机制主要分为神经保护和神经血管保护两方面。本文从炎性机制、神经元兴奋毒性和血脑屏障机制、细胞凋亡及自噬机制深入分析针刺的神经保护作用;从神经血管耦合功能调节、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对脑灌注的影响分析针刺的神经血管保护机制。认为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可能是未来针刺治疗AIS重点研究机制,并提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CIS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抵抗神经元凋亡、调节自噬、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促进血管重塑、调节脑血管储备、调节脑代谢、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CI...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7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9组,每组30例。每组病例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其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结果9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后sIA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最大,与A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I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基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能有效地改善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在研究的9组病人中,其中行针30s、行针2次、留针时间30min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环磷酸鸟苷(cGMP)、环磷酸腺苷(cAM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针刺疗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cAMP、cGMP含量变化,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分升高,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CSS)评分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患者血清cAMP含量升高、cGMP含量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46/50),优于对照组的74.00%(37/50)(P<0.05)。结论 针刺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之效,能够缓解肢体肌张力,改善功能障碍,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就近年来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研究进行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头针改善脑循环,促进脑能量代谢,调节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调节脑血管炎性反应,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但尚缺乏上述机制的分子调节研究。因此,今后需多学科交叉,从分子调节角度深入研究,可望能深刻阐释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特异性治疗性外泌体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旨在研究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新介质对于IS的诊断及对于受损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讨论外泌体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作为缺血性中风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潜在临床应用。进一步探讨针灸对外泌体的影响,外泌体对针灸刺激的应答作用,为阐述针灸治疗IS的机制提供新思路,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效关系。方法:251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患者,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3层随机分为留针20、40和60 min 3组。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穴。进针后提插或捻转行针以使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加疏波电刺激,3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 min,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其中34例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3组患者分别基本痊愈3、4、9例,显著进步15、17、21例,进步24、33、40例,无变化41、26、12例,有效率分别为50.60%、67.50%和85.37%,显效率分别为21.68%、26.25%和36.59%,20 min组和40 min组与60 min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0.05)。针刺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都降低,组间差异也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以60 min组作用最明显。结论:改善血液流变学是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999-2008年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方法:收集1999-2008年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随机对照(RCT)试验,并以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基础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并对相关的疗效评价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间共有83篇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RCT研究,16篇(19.3%)简要提到了随机方法,其中8篇(9.6%)详细描述了具体随机的步骤;有1篇文献实施了双盲,且具体描述了双盲的方法;总共有5篇(6.0%)文献报道了退出及失访病例情况,9篇文献(10.9%)提到了不良反应的观察问题;疗效评价方面,应用依次排在前5位的量表分别是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95CSS,32/83,38.5%)、1986年第三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疗效评价标准(86CSS,14/83,15.8%)、改良bathel指数(13/83,15.6%)、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10/83,12%)以及Fugl-Meyer量表(8/83,9.6%);有44篇文献(53%)以治疗末总有效率为主要终点结局指标,4篇文章(4.8%)报道了治疗期末的残疾发生率。结论:近10年我国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RCT文献质量不容乐观,在研究设计、对照组的选择以及临床结果报告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相关疗效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应该加强RCT各个环节的监控,同时根据临床研究特点和需要建立科学的多维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中医针刺疗法结合康复护理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逐渐增多,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将二者结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多数效果得到肯定,但是这些方法中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治疗研究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都很高。脑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60%~70%。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主要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有关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有效的实验及临床报道很多,内容涉及到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现就此问题做一综述,探讨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患者采用头针与体针相配合治疗。治疗3个疗程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基本恢复1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70%。[结论]针刺对缺血性脑中风效果明显,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刺"四海之腧"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四海之腧组(29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每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客观指标量值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但四海之腧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比空白对照组大(P<0.01);两组间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四海之腧组比空白对照组好;治疗后四海之腧组各客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空白对照组则除Crp外均无明显变化(P>0.05);四海之腧的Cr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四海之腧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四海之腧针刺法能有效地降低各种中风危险因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加针刺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I量表和SIAS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分,并评价和比较其总体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积分以及功能障碍SIAS评分积分都较治疗前提高(P<0.05),而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都较高,而治疗组更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等级比较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和单纯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都有明显功效,针刺治疗能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何民鹏 《新中医》2014,46(4):183-185
目的:观察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多种针灸手法(头部电针、体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治疗70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