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重组痘苗病毒负载人癌胚抗原(CEA)基因转染方式与Lovo细胞裂解物诱导方式对产生DC疫苗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重组痘苗病毒负载CEA基因转染方式及Lovo肿瘤细胞裂解物转染方式转染未成熟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培养CTL并检测其活性;MTT法检测两组CTL对kov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两种方式致敏DC均可诱导激活CTL并分泌INF-γ,而重组痘苗病毒转染Dc组CTL诱导率高于细胞裂解物组;重组痘苗病毒转染组诱导的CTL对Lovo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显著高于细胞裂解物组。结论两种不同抗原致敏方式负载DC疫苗均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CTL杀瘤活性,而使用重组痘苗病毒转染CEA至DCs的方式明显优于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抗原负载方式,为DC疫苗用于结肠癌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腺癌细胞冻融物致敏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原代培养的自体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从6例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中分离胰腺癌细胞,反复冻融获得肿瘤抗原;以该肿瘤抗原致敏外周血DC,诱导T细胞转变为CTL;采用Cr51释放法观察CTL对原代培养的自身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以来源于胰腺癌细胞株Pancl的肿瘤抗原致敏DC和未致敏DC刺激的CTL作为抗原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实验组CTL对自身细胞的杀伤活性为69.05%±15.79%→88.05%±15.34%,抗原对照组CTL的杀伤活性为43.08%±6.92%→67.30%±8.91%,两组CTL杀伤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与抗原对照组相比,前者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后者者(P<0.05).结论:胰腺癌细胞冻融物致敏的DC疫苗可以诱导T细胞产生高效的针对自体癌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新鲜肿瘤组织来源的胰腺癌细胞比传代的Pancl细胞具有更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体外杀伤试验,比较4种人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抗原表位肽段PLFQVEPV[hAFP(137~145)],FMNKFIYEI[hAFP(158~166)]、GLSPNLNRFL[hAFP(325-334)]和GVAL,QTMKQ[hAFP(542~550)]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 方法 选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熟DC;合成4种hAFP抗原表位肽段分别修饰和诱导DC,体外刺激CTL,通过流式细胞仪法和细胞毒性检测法检测该修饰后的DC所诱导的CTL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的杀伤作用.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种人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片段均能在体外修饰和诱导DC细胞的增殖和成熟;这些成熟DC在体外均能诱导特异性CTL,CTL对SMMC-7721细胞均可产生杀伤效应.其中FMNKFIYEI[hAFP(158~166)]肽段诱导的CTL在效靶比分别为80:1、40:1及10:1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分别达到了78.1%±9.8%、43.9%±5.9%和28.2%±4.9%,比其他3种肽段的杀伤效应高(P<0.05). 结论 短肽段具有单独体外诱导特异CTL的作用,其诱导效果和杀伤效果均优于完整hAFP蛋白,其诱导的CTL有特异地杀伤SMM C-7721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体外杀伤试验,比较4种人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抗原表位肽段PLFQVEPV[hAFP(137~145)],FMNKFIYEI[hAFP(158~166)]、GLSPNLNRFL[hAFP(325-334)]和GVAL,QTMKQ[hAFP(542~550)]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 方法 选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熟DC;合成4种hAFP抗原表位肽段分别修饰和诱导DC,体外刺激CTL,通过流式细胞仪法和细胞毒性检测法检测该修饰后的DC所诱导的CTL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的杀伤作用.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种人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片段均能在体外修饰和诱导DC细胞的增殖和成熟;这些成熟DC在体外均能诱导特异性CTL,CTL对SMMC-7721细胞均可产生杀伤效应.其中FMNKFIYEI[hAFP(158~166)]肽段诱导的CTL在效靶比分别为80:1、40:1及10:1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分别达到了78.1%±9.8%、43.9%±5.9%和28.2%±4.9%,比其他3种肽段的杀伤效应高(P<0.05). 结论 短肽段具有单独体外诱导特异CTL的作用,其诱导效果和杀伤效果均优于完整hAFP蛋白,其诱导的CTL有特异地杀伤SMM C-7721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体外杀伤试验,比较4种人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抗原表位肽段PLFQVEPV[hAFP(137~145)],FMNKFIYEI[hAFP(158~166)]、GLSPNLNRFL[hAFP(325-334)]和GVAL,QTMKQ[hAFP(542~550)]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 方法 选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熟DC;合成4种hAFP抗原表位肽段分别修饰和诱导DC,体外刺激CTL,通过流式细胞仪法和细胞毒性检测法检测该修饰后的DC所诱导的CTL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的杀伤作用.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种人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片段均能在体外修饰和诱导DC细胞的增殖和成熟;这些成熟DC在体外均能诱导特异性CTL,CTL对SMMC-7721细胞均可产生杀伤效应.其中FMNKFIYEI[hAFP(158~166)]肽段诱导的CTL在效靶比分别为80:1、40:1及10:1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分别达到了78.1%±9.8%、43.9%±5.9%和28.2%±4.9%,比其他3种肽段的杀伤效应高(P<0.05). 结论 短肽段具有单独体外诱导特异CTL的作用,其诱导效果和杀伤效果均优于完整hAFP蛋白,其诱导的CTL有特异地杀伤SMM C-7721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MUC4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树突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构建负载多抗原表位DC疫苗治疗胰腺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自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DCs。使用体外转录和胰腺癌PCR技术扩增MUC4和Survivin mRNA后用电穿孔法将其联合转染DC。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Cs中MUC4和Survivin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转染前后DCs存活率变化;使用IFN-γ酶联免疫法检测MUC4 mRNA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后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活化反应。采用51Cr标准细胞毒实验检测转染MUC4和Survivin mRNA后DCs诱导的特异性CTL对体外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MUC4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后72 h DCs中两者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其分别转染。顺序转染后96 h DCs存活率降至50.2%,低于MUC4 mRNA与Survivin mRNA分别转染时DC 80%的存活率(P0.05)。MUC4和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DC诱导的特异性CTL 24 h IFN-γ释放量达(33.84±3.51)U/mL,高于MUC4与Survivin mRNA分别转染DC诱导的CTL IFN-γ释放水平[(21.87±4.12)U/mL和(16.61±2.09)U/mL,P0.05]。DCs经MUC4 mRNA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后,可有效诱导HLA-A2+/MUC4+/Survivin+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对体外培养的胰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结论 MUC4与Survivin mRNA联合转染的DCs可较单胰腺癌相关抗原负载DCs诱导出更加显著的特异性CTL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7.
孙泉  杜智  王毅军  朱争艳 《山东医药》2010,50(16):13-14,17
目的评价体外应用肝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脐血树突状细胞(DC)所诱导的抗肝癌效应。方法采集健康足月剖宫产孕妇胎盘端脐血,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及T淋巴细胞,用GM-CSF、IL-4及TNF-α联合诱导CBMNC分化为DC,观察形态学变化并以流式细胞术鉴定,选培养的第3天以肝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CBMNC-DC,以负载抗原的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活化为自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用CTL对肝癌细胞进行杀伤,MTT法测定活化的自体淋巴细胞的相对数量和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果体外负载肿瘤冻融抗原的脐血DC可诱导显著的自体效应淋巴细胞增殖及抗肝癌效应。结论体外负载抗原的脐血DC可诱导显著的抗肝癌效应,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肝癌疫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负载食管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食管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冻融法获取食管癌细胞抗原,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培养外周血DC并负载肿瘤抗原,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特异性CTLs。将其加入食管癌细胞中培养48 h,用MTT法检测食管癌细胞裂解率,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γ-IFN)水平。结果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激活的CTLs表现出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γ-IFN水平为(1 625±37.55)pg/ml;而对A549细胞仅有微弱的杀伤作用,γ-IFN水平为(169.04±13.81)pg/ml。未负载食管癌抗原DC刺激的CTLs对食管癌细胞几无杀伤作用。结论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食管癌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胰腺癌Capan-2细胞与树突状细胞(DC)融合后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3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科就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胰腺癌患者6例,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并培养DC。所获DC分为3组:(1)使用聚乙二醇-二甲基亚砜诱导法,将DC与Capan-2细胞融合以负载肿瘤抗原;(2)DC与Capan-2细胞共培养;(3)单独DC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E-MUC4/FITC-CD86抗体双标细胞评估融合率;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各组DC的存活率变化。使用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法检测DC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化反应。采用51Cr标准细胞毒实验检测DC诱导的抗原特异性CTL对体外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DC与Capan-2融合细胞同时表达DC表型(CD86)和MUC4分子,CD86与MUC4双阳性表达率为(38.30±7.30)%,明显高于共培养组(7.21±1.06)%;融合细胞组D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转染后96 h的存活率降低至62.81%,而与Capan-2细胞共培养组DC存活率稳定在80%以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apan-2融合细胞诱导的CTL 24 h IFNγ释放量为(85.34±2.97)U/ml,DC、Capan-2共培养组DC诱导的IFNγ释放量为(19.07±4.25)U/ml,两转染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apan-2融合细胞诱导的特异性CTL能够有效识别和杀伤HLA-A2~+/MUC4~+的Capan-2细胞及HLAA2~+/MUC4-的PANC-1细胞,但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HLA-A2-/MUC4-的Mia Pa Ca-2细胞和HLA-A2-/MUC4~+的As PC-1细胞。结论胰腺癌细胞与DC融合后可诱导出显著的CTL抗肿瘤免疫反应,此过程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抗原呈递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自体及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 利用细胞因子诱导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DC,尼龙毛柱法分离T淋巴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刺激的T细胞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杀伤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诱生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负载肿瘤抗原后,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负载肿瘤抗原的自体及异体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后均可杀伤两种靶细胞,T细胞对MCF-7的杀伤力明显低于对患者肺癌细胞的杀伤力. 结论人自体或异体DC体外负载细胞性肿瘤抗原后,可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人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的抗原递呈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并诱导出针对HBcAg特异性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方法 取健康人DC和患者DC ,比较两组的抗原递呈功能是否存在差异。以HBcAg体外冲击致敏DC ,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育 ,诱导出HBcAg特异性CTL ;以HepG2细胞为对照靶细胞 ,转染HBVDNA的HepG2 2 15细胞为靶细胞 ,分别测定CTL在效靶比为 2∶1、6∶1和 2 0∶1时对HepG2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率及对HepG2 2 15细胞的特异性杀伤率 ,并比较患者组与正常组特异性杀伤率的差异。结果 患者DC的抗原递呈功能(10 99.2 6 7± 2 39.12 ,1374 .8± 36 4 .15 5 ,2 717.78± 15 89.72 )较健康人 (314 7.933± 72 6 .5 7,384 3.0 0 0±10 6 0 .85 ,5 4 86 .86 7± 1790 .6 4 )弱 ;健康组与患者组CTL对HepG2各效靶比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差异无显著性。健康组与患者组CTL对HepG2 2 15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差异有显著性 ;患者组CTL的活性 (7.1± 4 .33,15 .6 8± 3.3,2 7.6 6± 4 .5 9)较健康组 (2 0 .76± 6 .0 8,33.97± 8.0 0 ,4 9.6 3± 9.4 8)弱。结论 用HBcAg体外负载患者DC ,能诱导出抗原特异性的CTL ,这些CTL能特异性地杀伤相应靶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来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树突状细胞 (DC)负载冻融或弱酸洗脱的HL 6 0多肽抗原 ,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对HL 6 0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应用GM CSF、TNF α和IL 4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DC ,使其负载两种HL 6 0多肽抗原 ,致敏同种T淋巴细胞 ,产生CTL。以胃癌细胞系SGC790 1为对照组 ,观察DC∶CTL∶HL 6 0 /SGC 790 1为 1∶10 0∶2 ,CTL对HL 6 0特异性免疫杀伤活性。结果 :弱酸洗涤法或冻融法所提取的抗原多肽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 6 0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6 8.2 9%± 11.37%和4 5 .95 %± 8.4 7% ,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对SGC 790 1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2 4 .6 0 %± 4 .4 0 %和 16 .0 9%± 4 .98% ,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相对于冻融HL 6 0细胞抗原多肽 ,DC可更有效地提呈酸洗HL 6 0抗原多肽 ,并通过特异性CTL产生对HL 6 0细胞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胰腺癌MUC1 mRNA转染树突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为DC疫苗治疗胰腺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PBMC)并培养成DC,从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进行鉴定.通过RT-PCR扩增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的MUC1 mRNA后用电穿孔法将其转染DC.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不同时间点DC的MUC1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DC存活率.采用51Cr标准细胞毒实验观察转染MUC1 mRNA的DC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应用ELASA法检测CTL的IFN-γ释放量.结果 培养获得的细胞呈现典型的DC形态特征和表面标志(CD40+、HLA-DR+、CD83+、CD86+).MUC1 mRNA转染DC48 h后,细胞MUC1 mRNA表达水平最高,为38.43(36.89 ~48.06),蛋白表达亦最强.转染后DC的存活率稳定在80%左右.转染MUC1 mRNA的DC可有效诱导HLA-A2 +/MUC+特异性CTL免疫反应;胰腺癌Capan-2细胞与转染MUC1的DC刺激MUC1特异性CTL的24 h IFN-γ释放量分别为(28.44±4.96)和(16.31 ±2.54)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胰腺癌MUC1 mRNA体外转染DC后可诱导CTL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培养扩增及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使用mGM-CSF加mIL-4培养诱导骨髓细胞分化,采用反复冻融法制备L7212白血病细胞的冻融抗原(TAA),在DC培养的第3天加入TAA,将TAA冲击致敏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获得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MTT法检测CTL对L7212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野生型L7212细胞再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MTT检测发现CTL对L7212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抑制作用,L7212抗原冲击致敏的DC能显著提高和延长野生型L7212细胞再攻击小鼠的生存率和存活期。结论:mGM-CSF和mIL-4配伍可有效地从小鼠骨髓细胞中诱导出大量的成熟的功能性DC,L7212白血病TAA冲击致敏的DC可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脐血树突状细胞 (DC)和食管癌细胞融合疫苗 ,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及体外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  2 0 0 2 - 0 12 0 0 3- 0 3汕头大学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分离脐血CD3 4 干细胞并诱导扩增为成熟DC ,并与EC10 9细胞融合 ,免疫磁珠法筛选EC10 9 DC ;流式细胞术鉴定疫苗表型 ;绘制疫苗生长曲线 ;MTT法测定瘤苗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结果 疫苗可体外生长 ,高表达CD80 、CD83 和CD86,并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体外诱导细胞毒T细胞 (CTL)对EC10 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EC10 9 DC具备了刺激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表型 ,能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特异性CTL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肝癌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CTL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肝癌细胞(SMMC-7721)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后,对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诱导作用。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脐血DC;SMMC-7721细胞经反复冻融,直接超声破碎及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三种方法提取肿瘤抗原,然后分别致敏DC,以MTT法检测脐血DC诱导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结果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法提取的抗原致敏DC,能诱导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可以诱导更强的CTL活性。结论加热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致敏DC,在体外可诱导强大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7.
观察负载癌症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赛)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联合组)并与DC疫苗干预组(DC组,DC疫苗对HepG-2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多西他赛干预组(Doc组,多西他赛对HepG-2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比较.三组均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联合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和其凋亡率最高(P均<0.01).认为DC疫苗联合多西他赛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明显优于单独应用DC疫苗和多西他赛.  相似文献   

18.
丝裂霉素诱导凋亡癌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后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C)从丝裂霉素诱导的凋亡胆管癌细胞获取抗原后,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胆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效果。 方法 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加IL-4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DC,丝裂霉素在体外诱导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凋亡,将DC、T淋巴细胞和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同时设计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坏死胆管癌细胞及培养胆管癌细胞)作对照,7d后,分离、富集DC、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及肿瘤细胞杀伤试验。 结果 与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的DC可以有效提呈胆管癌细胞抗原,有强烈的免疫应答,刺激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特异性地杀伤胆管癌细胞。 结论 丝裂霉素诱导凋亡癌细胞可以致敏rhGM-CSF加rhIL-4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出的DC,并产生显著的杀伤胆管癌细胞的免疫反应,可望成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电转染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DCMiaPaCa-2融合细胞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能力的差异。方法自6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DC。使用电穿孔法将MiaPaCa-2细胞总RNA转染DC,使用细胞融合方法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抗原负载DC,以未负载抗原的DC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E-MUC/FITC-CD86抗体双标细胞评估融合效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转染各组DC存活率;混合细胞培养法评价各组DC体外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DC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CTL因子释放量。结果采用PEG-DMSO诱导的DC与MiaPaCa-2的融合细胞同时表达DC表型和MUC1分子,CD86与MUC1双阳性表达率为(42.3±7.30)%;融合细胞组D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转染后96h的存活率降低至62.81%,而MiaPaCa-2总RNA转染组DC细胞存活率稳定在85%左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aPaCa-2总RNA 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指数(DC:T=1:10)为8432±611.25,显著高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DC:T=1:10)5672±107.51(P0.05);且MiaPaCa-2总RNA转染DC激发特异性CTL分泌IL-12p70、IL-10和IFN-γ细胞水平亦显著异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P0.05)。结论胰腺癌细胞总RNA转染DC较胰腺癌-树突融合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抗原特异性CTL激发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热休克肝癌细胞来源囊泡(exosomes)刺激人树突状细胞(DC)能否诱导出肝癌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 43℃热休克(水浴)1h培养肝癌细胞提取胞外囊泡,诱导DC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MTT法测定CTL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热休克前后肝癌细胞胞外囊泡和肿瘤细胞裂解物刺激的DC均能促进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热休克肝癌细胞胞外囊泡实验组较胞外囊泡和肝癌细胞冻融裂解物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热休克能够增强肝癌细胞胞外囊泡诱导的特异性抗肝癌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