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常见的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手术治疗是第一选择,但中、晚期肿瘤难以手术或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成为目前肿瘤治疗中的难题。热疗是一种利用物理能量向人体全身或局部组织传递,使靶组织吸收能量产生生物效应的治疗方法。热疗联合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运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院2002年5月-2009年3月收治的50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在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体格检查、病史并结合X胸片、胸部CT等进行确诊,本组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35例,行姑息性切除8例,单纯的开胸探查7例,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随访1~5年,统计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有1例患者因为呼吸衰竭院内死亡。随访1年38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77.56%,随访3年,生存患者18例,生存率36.73%,随访5年,生存患者10例,生存率20.41%。结论临床治疗原发纵隔肿瘤,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对于不能完全切除或者不能切除的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化疗和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与肾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1例肿瘤合并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的病程、肿瘤种类及治疗与肾功能损害的表现间的关系.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5例,女6例.肿瘤病程最短1月,最长15年.肿瘤之后发现有肾损害9例,其中7例是肿瘤切除术后最短3月、最长15年发现有肾损害,4例是化疗3个月后发现有肾损害,3例是肿瘤与肾损害同时发现,5例是肾损害之后才发现.肾病病程最短的7d,最长的6年.就诊时肾损害临床类型有肾病综合症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急性肾衰竭1例,尿毒症8例.除尿毒症患者外其他患者在手术或化疗后肾损害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从肾功能情况来看,肾功能正常8例,肾功能异常13例.从血液透析情况看转归,血液透析组7例,5例持续血液透析存活,其血液透析时间最短1月,最长1年.2例放弃血液透析后死亡.非血液透析组14例,3例单纯化疗及4例放弃治疗患者均死亡.结论 肿瘤与肾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可以致肾脏损害,尿毒症也可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在肿瘤检测的意义。方法2008年1月至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均经病理学和(或)CT等其他检测手段确诊患有恶性肿瘤,正常对照组:80份正常血清进行TSGF检测。结果恶性肿瘤组其TS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各恶性肿瘤组之间TSGF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SGF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用肿瘤标志物筛查和早期诊断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医院内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9月~2007年10月恶性肿瘤合并医院内败血症的70例病例。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血液恶性肿瘤组≥40℃有19例,非血液恶性肿瘤组仅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5,P0.01)。7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6.5%,革兰阳性菌占35.2%,真菌占18.3%。对革兰阴性菌敏感性较高的有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阳性菌敏感性较高的是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7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治疗时间为1~49 d,平均(29.1±23.6)d。全组病例恶化及病死率为14.3%。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内败血症严重影响预后,临床应高度重视,及时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逐渐提高,针灸作为绿色疗法,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改善有着巨大的帮助。本研究对国内近10年针刺减轻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骨髓抑制以及改善中医临床症候的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以"针灸"为主题,"肿瘤""化疗"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2008-01-01-2018-12-31所收录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恶性肿瘤接受化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且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针刺、艾灸、穴位注射及埋线等3个疗法并用、个案报道、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学位会议论文以及质量相对较低的文献。共纳入文献35篇。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在恶性肿瘤放化疗前后起着减毒增效的作用,尤其在胃肠道反应方面,选穴以足三里穴、内关穴为主,针刺手法以补法和平补平泻为主。周围神经毒性方面,更注重电针及中药外洗方的应用。目前针刺辅助治疗确有疗效和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采用更全面多样的评价系统,对针刺手法选择的研究分析,同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试验。 相似文献
12.
13.
14.
J J Doeven 《Nederlands tijdschrift voor geneeskunde》1972,116(49):2212-2215
15.
16.
Vaccine therapy of malignant tumor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Vaccine therapy of neoplasms increases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by enhanc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tumor cells. One possible way of vaccine therapy is treatment with live apathogenic virus vaccines, in particular with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and other apathogenic avian viruses. Frequent regression of tumors and subjective improvement by vaccine therapy of patients may be explained by: a) infection of tumor cells by the virus and so enhancing their immunogenicity, b) activation of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interferon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other cytokines, c)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ACTH and beta endorphin by monocytes and lymphocytes resulting in an improvement in the general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ults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extended trials with avian virus vaccines seem to be promising.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