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倩  陈维贤  黄长武 《重庆医学》2004,33(10):1530-1531
目的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监测铜绿假单胞菌(PA)医院感染.方法以优化的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对临床分离的49株PA进行RAPD基因分型,通过指纹图比较与分析,确证医院感染类别与爆发.结果 49株PA共得RAPD 29型,分型率100%;以周为时限, PA医院感染爆发流行共3起;9例个体连续感染的PA有7例为内源性医院感染,2例为外源性医院感染.结论 RAPD可对PA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K-B法检测1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8株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三种基因型,基因型1的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双重耐药,基因型2的菌株均对环丙沙星耐药。结论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可以获得菌株的耐药表型信息,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追溯耐药菌株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和方法:通过对本院住院部各区内环境进行了细菌采样,铜绿假单胞菌(PA)的选择性培养,共分离得134株PA,总分离率17.91%。并对所获得的PA菌株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和绿脓菌素分型,结果示,本组PA以6、2、1三种血清型为主,而烧伤科以2型和1型为主,非烧伤科则以6型为主,结果与结论:且结合绿脓菌素分型结果看,同源PA呈区域性集中,明确了我院PA院内感染链的存在,为控制PA院内感染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方法收集2005年1月~6月从各科ICU内分离出的21株铜绿假单胞菌,提取DNA后进行RAPD分型,同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全部菌株均能产生指纹图谱,分型率100%。2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为14型,其中9株6型分布于脑外科,3株同型分布于神经内科,4株4型分布于呼吸科,5株3型分布于普外科。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21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阿米卡星等耐药,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结论ICU内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局部流行,RAPD分型技术分型率高、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分布,方法;采集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各类标本共2153份,按常规进行分离鉴定,并将分离出的360株铜绿假单胞菌使用全部20个系列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型分型。结果:36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总分型率为98.33%(354/360),除地面水6株型待定外,其它均可分型,而且从各类标本中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以6,11,1,2,19,4型常见,结论:外环境地面水,医院环境,分别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院内感染报告日益增多已经引起广泛重视。随着抗生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不断上升。因此对临床菌株作抗生素敏感及血清型分析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确定同源菌、消灭传染源、在控制院内感染中有重要作用[1]。我室将1992年1月~1994年11月标本中收集的109林铜绿假单胞菌做药敏试验及血清分型,并将1994年1年来确定的院内感染的力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病区统计菌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107株铜绿假单胞菌自门诊及住院患者感染部位标本分离,2株来自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2分型血清购于卫生部成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仅黏菌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OS-PA)的流行情况.方法 ①收集本院灼伤科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2株,其中COS-PA 32株.②收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7株,其中COS-PA 22株;收集SICU水池下水口非仅黏菌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non-COS-PA)1株.③采用多种引物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 ①灼伤科2001~2003这3年的COS-PA,经RAPD(引物ERIC2、325、272)分型均为同一型别(Burn-A型).②SICU 2003年收集的COS-PA,经RAPD(引物325)分型为同一型别(SICU-A型);在SICU收集的non-COS-PA也多数呈同一型别(SICU-B型),自SICU水池下水口收集到的1株non-COS-PA也属于此型.③灼伤科及SICU经RAPD(引物325)联合分析证实,两个科室的COS-PA为不同型别,无同源性.结论 灼伤科和SICU都存在科室内COS-PA流行,SICU还存在non-COS-PA流行.应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在潮湿环境及患者中流行情况的严密监测.多种引物RAPD分析是判断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情况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医院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卫平 《广西医学》2001,23(4):896-897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尤其是潮湿的地方及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长期储存的场所。正常人肠道内也有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 ,可侵入人体多个器官 ,引起感染。由于本菌的多重耐药性和免疫机能低下患者对本菌的易感性 ,使该菌成为医院感染的常见菌 ,是造成感染者死亡率高达 70 %以上的重要原因( 1) 。我院 1 999年和 2 0 0 0年两年自住院患者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 367株 ,其中 47株铜绿假单胞菌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l 一般资料 :47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分离自 47位住院患者的咽分泌物、痰…  相似文献   

9.
仅黏菌素敏感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仅黏菌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OS-PA)的流行情况。方法①收集本院灼伤科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2株,其中COS-PA 32株。②收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7株,其中COS-PA 22株;收集SICU水池下水口非仅黏菌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non-COS-PA)1株。③采用多种引物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①灼伤科2001~2003这3年的COS-PA,经RAPD(引物ER IC2、325、272)分型均为同一型别(Burn-A型)。②SICU 2003年收集的COS-PA,经RAPD(引物325)分型为同一型别(SICU-A型);在SICU收集的non-COS-PA也多数呈同一型别(SICU-B型),自SICU水池下水口收集到的1株non-COS-PA也属于此型。③灼伤科及SICU经RAPD(引物325)联合分析证实,两个科室的COS-PA为不同型别,无同源性。结论灼伤科和SICU都存在科室内COS-PA流行,SICU还存在non-COS-PA流行。应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在潮湿环境及患者中流行情况的严密监测。多种引物RAPD分析是判断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情况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的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分型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ICU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分离的PA,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PA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  相似文献   

11.
农庆文  王润秀  刘达恩  林源 《广西医学》2004,26(10):1465-1466
目的 探讨烧伤病区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房现场采样、血清分型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 ,并用 1∶1配对病例 -对照的研究方法 ,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的分析。结果 采集的 12 5 8份样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6 6株 ,平均检出率为 5 2 % ,但从患者各种标本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与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差异较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与环境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关系不大 ,外源性感染并非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包扎、受压及烧伤严重程度等为烧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科室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12月分离得到的合格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同时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检测出68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呼吸科210株,构成比为30.9%I;CU分离到164株,构成比为24.1%;心内科108株,构成比为15.9%;普外63株,构成比为9.2%;其它135株,构成比为19.9%。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啉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达46.0%、67.6%、59.8%和70.7%,呈高水平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加强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及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都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尚进 《安徽医学》2012,33(10):1319-1321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现状及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至2011年在神经内科住院且分离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icroscan Walk away 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药物敏感性,应用病例对照方法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和同期检测出的敏感型铜绿假单胞菌作比较,.应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与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选取神经内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60株,其中,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0株,总分离率为33.33%;标本大多取自呼吸道,约占77.49%;应用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曾在重症监护室治疗、存在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曾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应用机械通气的时间、分离出MDRPA前小于14 d给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MDRP感染均有关联;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明确了3种独立的危险因素:既往曾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进行过机械通气治疗、分离出MDRP前小于14 d曾给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结论既往曾经在重症监护室治疗、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和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种危险因素;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掌握机械性通气的应用指征,改善病房条件是防范住院患者感染MDRPA的一项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彭明远  王娜芳  李展妹 《海南医学》2016,(15):2482-2484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所有发生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的1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217株铜绿假单胞菌,详细记录送检标本感染分布情况,做细菌药敏试验,观察并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各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和敏感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科送检标本中分布率最高,占38.25%,其次为神经科和感染科,分别为15.67%和13.36%。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中分布较广,共检出144株,占66.36%,其次在创面分泌物和穿刺液中,分别为13.82%和8.76%。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仅占7.83%,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高,占48.39%。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约91.91%,对头孢噻肟敏感率最低,仅9.68%。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多为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且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敏感性低,临床治疗难度加大,治疗时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高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2005-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东省汕头市某综合医院2005-2009年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809株,总的分离率为16.34%;标本分布以痰液来源为主,占84.9%;几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变化不大,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2007年达到高峰,在2008、2009年两年间呈连续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耐药率最低的是妥布霉素,为28.97%(168/580),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分别为32.07%(186/580)和33.97%(197/58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下降,但总体耐药情况还是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特征,推动医院感染耐药细菌的防治工作。方法 选取2005年1~8月该院经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证实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且诊断为医院感染的临床病例作为分析对象,共63例,所有菌株均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耐药”菌株。结果 在分离的63例中,61例为该院医院感染病例,2例为他院“输入”医院感染病例。同期共检出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90例,此类耐药菌株占同期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株的70%。63例均为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标本均为痰液及支气管灌洗液;其中耐亚胺培南有63例,耐美罗培南者49例,二者全部耐药49例。对其他常用抗菌素药物耐药情况如下:耐药程度低的药物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定;耐药程度高的分别为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哌拉西林;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因素中,发现广谱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高龄、住院时间较长、昏迷及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气管插管或切开及原有肺部的基础疾病等可能为此类感染发生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中的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仅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定等部分药物对这类细菌耐药程度低,可供临床治疗参考选择;其在医院内的发生与传播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该类感染一定要采取严格的隔离预防措施,积极控制,及时遏止其在医院内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对2002~2004年分离出的346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判读。结果该菌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哌拉西林等耐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耐药率达25.8%,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最低。结论了解铜绿似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究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ium,VREfm)的毒力基因、转座子分型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经微量肉汤稀释法验证的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18株,采用梅里埃VITEK2对13种抗生素进行MIC检测;通过多重PCR检测Van耐药基因和7种毒力基因,重叠PCR分析耐药转座子Tn1546结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确定菌株序列型别,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进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 18株VREfm基因型和表型均符合VanA型;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等表现耐药,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表现敏感;毒力基因acm、esp、hyl检测率分别为94.4%、88.9%、83.3%;耐药转座子结构共检测到4种类型;MLST结果显示共有5种ST型别,均属于克隆复合体CC17.毒力基因esp、转院患者、尿路感染和万古霉素使用是VREfm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收集到的18株VREfm均为多重耐药菌,且均属于克隆复合体CC17.毒力基因esp检出率较高,且与万古霉素耐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