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测定了84例新生儿窒息的血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并对其采用复方丹参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新生儿窒息组84例,按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A组)44例,重度窒息(B组)4O例。A组采用复方丹参治疗23例(A_1组),未用21例(A_2组);B组采用复方丹参治疗21例(B_1组),未用19例(B_2组)。另选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做对照,其出生体重为2500~4000g。 各组均空腹抽静脉血2ml。窒息组分别于生后24小时内和停药当天或第二天晨采血;对照组于生后24小时内采血。用硫代巴比妥(TBA)化学比色法侧定LPO。在常规处理窒息的基础上,A_1和B_1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2次,A_1组用10天,B_1组用14天。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其对α-干扰素(INF-α)疗效的关系,作者等对70例经临床、生化及组织学证实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应用α-干扰素治疗。病人和方法70例中13例每天应用INF-α200万U,20例每天400万U,37例每天600万U,每周3次,疗程共16周。治疗前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的HCV RNA,三套引物(A_1、A_2,B_1、B_2和C_1、C_2)和探针(A、B、C)分别来自5’端非编码区HC-J1,NS3区的HCV-J,以及NS5区的HCV-K2,并且各自用于扩增221-bp的序列、458-bp序列以及231-bp序列,或者用于与之杂交,即5’-NC-PCR、NS3-PCR和  相似文献   

3.
作者前瞻性研究溶栓治疗后左室血栓的发生率。连续114例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后2.1±0.8小时接受治疗。溶栓治疗方案为:头6小时内给予rt-PA 120mg,同时给予肝素5000IU(随后每 24小时连续给予25000IU,至少5天),每天服用阿司匹林250mg。入院后1~8天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本组中,前壁心梗76例(A组),下壁心便68例(B组)。在心动超声图检查,2例前壁心便和2例下壁心梗的病人死亡,均未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和(或)替罗非班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40例病人在实施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时出现靶血管的无复流现象,首先予冠状动脉内硝酸甘油,血流均无改善,随机将40例分为两组:A组(20例)给予维拉帕米0.5mg-2.0mg冠状动脉内注射;B组(20例)交替给予维拉帕米0.5mg-2.0mg、替罗非班(10μg/kg)冠状动脉内注射。结果两组病人用药后TIMI血流改善明显,B组比A组显著(P〈0.05)。结论无复流现象与靶血管远端的冠状动脉内微血栓及痉挛有关,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丹麦心肌梗塞-维拉帕米试验II(DAVIT-II)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式进行,观察急性心便后使用维拉帕米能否降低死亡率和重大事件(死亡或再梗塞)的发生率。维拉帕米治疗始于急性心梗后7~15天,平均治疗16(12~18)个月,剂量为360mg/d。维拉帕米组(878例)和安慰剂组(897例)分别死亡95例和119例,重大事件发生者分别有146例和180例。维拉帕米组和安慰剂组的18个月死亡率分别为11.1%和13.8%(风险率为0.80,95%可信区间为0.63~1.05,P=0.108),重大事件发生率分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189例急性肝炎应用維生素B_(12)治疗和190例应用同样飲食和同样治疗但未用維生素B_(12)的病人进行了比較,治疗結果:以应用維生素B_(12)剂量每天1mg者疗效最佳,黄胆消失快,尿內胆紅質短期內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吗啡3 mg后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并评价临床疗效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选取176例急性STEMI病人,均接受急诊介入术。将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急诊介入术前基础治疗并给予吗啡注射液3 mg,B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超敏肌钙蛋白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住院1周内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情况。结果 A组术后24 h超敏肌钙蛋白I为(2.82±1.13)ng/mL,B组为(4.25±0.92)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A组在术后24 h NT-proBNP为(1 186.8±5.8)ng/mL,B组为(1 577.1±9.4)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A组住院1周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例, B组恶性心律失常为6例(χ~2=6.304,P=0.042),A组住院1周内发生心力衰竭为1例, B组5例(χ~2=6.936,P=0.031)。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呼吸抑制及中枢神经受损表现。结论基础治疗联合3 mg吗啡注射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药物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明显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8.
已经证实手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可改善病人的预后,但近年观察长期药物治疗亦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为此,本文对苏黎世大学医院自1961年以来的139例肥厚型心肌病进行了长期随访,评价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病人139例,(男1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岁(3~66),随访时间平均8.9年(1~28)。将病人分为两组:药物治疗组(Ⅰ组)60例,又分为三个亚组:Ⅰ、组20例,接受心得《安治疗,平均用量160mg/d;Ⅰ、组18例,接受异搏停治疗,  相似文献   

9.
鉴于左旋多巴(L—dopa)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以及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本研究对142例NUD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其中治疗组56例,包括以腹痛返酸为主的A组及腹胀早饱主为的B组。口服L—dopa0.25tid。对照组90例,分为3组,分别口服Domperidone10mg tid.Vit B_150mg tid及Paspertin4mg tid,疗程4周。结果显示:L—dopa对于缓解上腹痛和返酸症状明显优于其它药物组,P<0.01;对腹胀的缓解与Domperidone及Vit B_1相近;而副作用仅轻微恶心。本研究建议对于NUD病人治疗前做胃排空功能检测,胃排空过快者用L—dopa治疗,胃排空延缓者用Domperidone或其它促胃动力药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用Domperidone治疗。  相似文献   

10.
收治280例脑卒中患者,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A组150例加用地塞米松治疗(10~20mg/d静滴),B组成30例,未用激素治疗。结果:A、B两组病人发生消化道出血分别48例和18例,发生率32%和14%,P<0.01。糖皮质激素有诱发脑卒中患者发生消化道  相似文献   

11.
75例分为A组35例,B组23例,C组17例。每组均口服美洛昔康7.5mg,每天2次;A组合用甲氨喋呤(MTX)7.5~15mg,每周1次;B组合用MTX片17.5~30mg,每周1次;C组MTX针10mg静注,每周1次;疗程为3个月。结果: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握力、晨僵时间、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改善,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91.3%,88.2%,不良反应分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06/2017-12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18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胃镜及14C呼气试验检查确诊.将180例胃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 A组予泮托拉唑每次40 mg,每天2次,口服;阿莫西林每次1.0 g,每天2次,口服;克拉霉素每次500 mg,每天2次,口服;果胶铋胶囊每次200 mg,每天2次,口服;疗程为2 wk;继续服用泮托拉唑每次20 mg,每天1次,持续6 wk. B组在A组方案上第1-2周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每次1 g,每天3次,口服,疗程为2 wk; C组在A组方案前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每次1 g,每天3次,口服,疗程为2 wk.治疗2 mo后复查胃镜,停药1 mo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了解H. pylori根除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180例完成治疗和随访,结果显示, A、B、C组溃疡有效率分别为73.3%、88.3%、93.3%, B组、C组显著高于A组(P 0.05); A、B、C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65.00%、80.00%、91.67%; B、C组显著高于A组(P 0.05);C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8.33%、6.67%;B组、C组显著低于A组(P 0.05), B组、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H. pylori感染胃溃疡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H. pylori根除率,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在四联疗法前服用复方嗜酸乳杆菌2 wk预处理更妥当,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噻苯咪唑及甲硝咪唑抗麦地那龙线虫作用的现场试验结果。应用噻苯咪唑和甲硝咪唑等共治疗111例有活动性麦地那龙线虫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62例,年龄为3~71岁。将患者随机分为A、B、C及D4组。A组32例和B组31例分别接受噻苯咪唑每天剂量为50和100mg/kg,分为两剂服用,共服2天;C组24例,服用甲硝咪唑30~40mg/kg,1天3次,连服3天;D组24例,每次服酵母片2片,1天3次,连服3天。药物均于饭后服用。按作者1974和1975年描述的方法包扎溃疡和预防破伤风,并按作者1977年提出的五个临床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将患者于治疗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大剂量卡托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低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CHF伴低血压患者经抗心衰治疗2周后,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小剂量卡托普利(A组,每天平均56.25mg)和大剂量卡托普利(B组,每天平均165.65mg)治疗20周。治疗前后行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试验、心脏超声、血压、心率和血液生化检查。结果随访期间死亡3例(A组2例,B组1例),1例猝死,2例因感染诱发心衰加重死亡。两组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试验均明显改善,以B组改善更明显。与A组比较,B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治疗后,两组心率明显降低,B组肌酐明显升高,但在治疗许可范围内,其余生化指标变化不大。结论大剂量卡托普利能明显改善CHF伴低血压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含量与重症脓毒血症、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脓毒血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且排除存在肝病史的患者;连续监测72 h内胆红素含量,并取最高值将患者分为胆红素≤ 1mg/dL组(A组)、1~2 mg/dL组(B组)及≥2 mg/dL组(C组);然后分析了高胆红素水平与脓毒血症患者死亡率、重症监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268例,其中174例胆红素含量≤ 1mg/dL、94例胆红素含量>1 mg/dL(其中26例胆红素含量≥2 mg/dL);A、B、C三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3.4%、 24.6%和51.3%;B、C组患者死亡风险分别高A组患者3.46 (95% CI 1.47-10.60) 和7.49 (95% CI 1.52-32.5)倍。结论: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在72 h内胆红素含量升高与死亡风险增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国产腺苷和维拉帕米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对比研究经静脉注射腺苷与维拉帕米在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的PSVT病人随机分为腺苷组 (6 0例 )和维拉帕米组 (6 2例 ) ,分别经静脉腺苷和维拉帕米推注。记录给药前后和给药期间临床和心电图状况。结果 两组病人临床及电生理特性差异无显著性。腺苷组转复成功率为 86 0 % ,与维拉帕米组 (87 1%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腺苷组从用药到PSVT终止的时间 (34 2± 19 5 )s显著短于维拉帕米组 [(4 14 4± 191 2 )s,P <0 0 0 0 1]。腺苷组共发生不良事件 11例 ,18例次 ;维拉帕米组为 16例2 2例次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腺苷组发生与心脏相关的不良事件 9例 ,维拉帕米组发生与心脏相关的不良事件 17例 ,差异无显著性。整个试验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国产腺苷注射液是治疗PSVT的有效、安全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9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A组47例接受PE治疗,B组32例接受PE+HDF治疗,C组不接受人工肝治疗。结果 A组治愈16例,好转22例,死亡9例,B组治愈9例,好转17例,死亡6例,C组治愈7例,好转22例,死亡11例;PE或PE+HDF治疗后,患者血NO、LPS、TNF-α下降明显。结论 PE或PE联合HDF治疗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性脑病恢复,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患者90例,分为3组,每组30例。A、B、C3组患者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司匹林200mg(A组)、100mg(B组)及50mg(C组),1次/d顿服。以脑卒中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随访1年。结果A、B2组治疗效果良好,但A组有6例患者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占20%;B、C2组未见药物的副作用。结论不同剂量ASA在脑卒中的预防中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反复发作的TIA患者,给与口服ASA100mg治疗,可以减少甚至消除TIA的发作,且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低,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细节及临床转归,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经验,总结各种具体治疗方案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准备行外科手术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84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16~76岁。A组61例,完成4周抗感染疗程,并完成手术。B组23例:未完成4周抗感染组(B1组:急诊或亚临床急诊手术组19例,未完成术前4周抗感染,完成手术者;B2组:术前死亡4例,未行手术者);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全组血培养阳性率为32.1%,A组血培养阳性率(26.2%)低于B1(42.1%)、B2(75%)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以链球菌属最常见(50%),B组细菌毒力较A组增加。(2)A组与B1组死亡率(3.28%,5.26%)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死亡率(3.28%,21.7%)有统计学差异。(3)A组与B1组在ICU治疗时间(53小时,79小时)、并发症发生率(4.9%,10.52%)有统计学意义。补充[]。结论 ①感染性心内膜炎确诊后,如伴有瓣膜功能受损、心功能受损、赘生物形成、感染无法控制、近期发生的肢体栓塞者应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死亡风险可控。②精准、高强度、全覆盖式抗感染治疗为感染性心内膜抗感染治疗的模式。③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指征把握应该更加灵活,果断,手术治疗应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马方综合征(MFS)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61例MFS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按治疗方案分为手术治疗组(n=50)和药物治疗组(n=11),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和30d死亡率。对手术治疗组患者,按既往是否接受过主动脉根部手术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基线特征、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30d死亡率、中期死亡率和再次手术发生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5.2±8.72)岁,30例(49.2%)患者既往接受过主动脉根部手术。50例(82.0%)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1例(18.0%)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更年轻(P <0.001),发病时间更短(P=0.02),两组患者的30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在手术治疗组,27例(54%)患者接受了胸腹主动脉置换术,6例(12%)患者接受了Bentall+孙氏手术,4例(8%)患者接受了Bentall+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3例(6%)接受了降主动脉腔内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