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乳腺癌易发生骨转移 ,一旦出现骨转移 ,常引起疼痛、功能活动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有关因素、骨转移的治疗及预后 ,笔者对本院 1997年1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 6 4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4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 4 5± 2岁 (32~ 6 5岁 )。按 1997年 U ICC的乳腺癌分期 , 期 4例 , 期 2 4例 , 期 2 6例 , 期 10例 ;腋下淋巴结转移率 75 % (4 8/6 4 )。病理类型 :浸润性导管癌 30例 ,单纯癌 8例 ,腺癌 8例 ,浸润性小叶癌 4例 ,粘液腺癌 4例 … 相似文献
2.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3岁,主因左足跟行走时疼痛1个月余于2006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余出现行走时左足跟疼痛,休息后缓解,未治疗,1个月后来院就诊,收住院。查体: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双足部无畸形,活动自如。左足跟前方有轻压痛。双侧跟骨X线侧位片示:双侧跟骨前部可见囊状透亮区,骨皮质较薄,右侧囊内残留骨小梁,未见钙化。入院时初步诊断为双跟骨内生软骨瘤,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左侧跟骨骨内肿瘤。取右侧髂前上棘骨块植入左跟骨空腔。石膏托外固定,术后卧床,辅以抗生素、止血剂等药物治疗,术后12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术后4周下地负重行走,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分析乳腺癌及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Hepcidin 蛋白及相关指标,探讨Hepcidin 在乳腺癌发生、
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癌骨转移患者25 例、乳腺癌无骨转移患者30
例及乳腺增生患者30 例。比较3 组患者Hb、Hepcidin、BMP-6、IL-6、sTfR 的差异。用ROC 曲线分析评价
Hepcidin、BMP-6、IL-6 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比较各指标在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
结果 3 组患者Hb、Hepcidin、BMP-6、IL-6、sTf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Hepcidin 及BMP-6,
乳腺癌骨转移组> 乳腺癌无骨转移组> 乳腺增生组;对IL-6,乳腺癌骨转移组> 乳腺癌无骨转移组及乳腺增
生组,但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Hb,乳腺癌骨转移组< 乳腺癌无骨转移组< 乳腺增生组;
对于sTfR,乳腺癌骨转移组< 乳腺癌无骨转移组< 乳腺增生组。ROC 曲线分析发现Hepcidin 对于乳腺癌骨转
移均有较高诊断价值,且优于BMP-6、IL-6。多因素分析发现Hepcidin 是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epcidin 与乳腺癌骨转移有较好的相关性,其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以左足跟部肿物3年,外伤后肿胀疼痛1个月入院。3年前患者发现左足跟部后外侧肿物,边界清楚,质硬,不活动,无明显疼痛,一直未检查及治疗。1个月前外伤后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休息后不见缓解,来院拍片示左跟骨骨质破坏,呈病理骨折而入院。 相似文献
7.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目前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多不满意。笔者自1987-12~1992-05,采用跟骨内封闭法.对56例68足跟痛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患者,女,55岁.腰背部疼痛4月,左乳腺癌术后7 d于2008年1月8日入院.患者4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腰背部持续性疼痛,胸片检查未见异常,未行任何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前2月腰椎X片检查:腰椎骨质疏松;腰2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11.
METASTATIC gastric tumors are clinically uncommon,and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 from breast cancer was rarely reported.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gastric metastasis of atypical medullary carcinoma from breast. 相似文献
12.
肺腺癌是一种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其常见转移部位为脑、肾上腺、肝、骨等。皮肤软组织转
移不常见,乳腺转移更为罕见。此病例为中年女性患者,经历多线治疗先后出现上肢、腹壁皮肤、双侧乳腺组织转
移,多处转移灶对放射治疗敏感。回顾此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可发现合理运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手段,在适当时机选择
基因检测对于延长肺腺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其生存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45/61),淋巴结转移率为75.4%(46/61)。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不同IMPC成分比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MPC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阴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阳性者(54.2% vs 62.2%)(P<0.05)。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成分或以IMPC成分为主(39/43,90.7%)。结论 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生物学特征;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而可能与IMPC成分本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45/61),淋巴结转移率为75.4%(46/61)。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不同IMPC成分比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MPC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阴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阳性者(54.2%vs62.2%)(P<0.05)。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成分或以IMPC成分为主(39/43,90.7%)。结论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生物学特征;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而可能与IMPC成分本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Some rare variants of prostate carcinoma have been describe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 a man with uncommon prostate carcinoma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 extensive metastasis to bone and lymph nodes of the abdomen, pelvis, and supraclavicular are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明显原发癌灶的腋窝转移性癌处理方法。方法: 比较19例原发灶隐匿的女性腋窝转移性癌两种治疗方法的生存时间。结果: 乳房切除组与非切除组生存时间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 女性腋窝转移性癌乳房无明显原发癌灶不一定要施行乳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与乳腺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法观察KAI1mRNA在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无淋巴结转移的 12例乳腺癌病例中KAI1mRNA阳性表达为 9例 ,有淋巴结转移的 8例中阳性表达 1例。前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5 )。结论 :KAI1基因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是某些高转移潜能乳腺癌的特征。 相似文献